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能忙能闲生活禅:星云大师谈心的妙用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

1

禅注重自身的实地参究,禅要提起疑情,好比撞钟,用力越大,回声越响。当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疑问越深时,所得到的答案将越真实。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生命升华的世界》

2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的方寸之间寻求。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3

禅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语言文字不易阐述;“悟”是非思、非想、非言、非语,不必解释的当然道理。“禅悟”是一体两面,很多人关心“禅”,忽略“悟”,所以都不是真正懂得禅。禅,只是心,只是悟,只是朗朗乾坤,一朝风月。

——《星云日记》

4

禅,是传佛心印。禅师用“定”与“文字”,来开启我们的智慧。只要深入,化解文字的艰深,以其为标月指,就可以通古达今,得到自我安顿的功夫。

——《星云日记》

5

禅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内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时候都是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6

就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聋子、瞎子、哑巴,只要有心就好,因为禅在心里,禅不是用眼、口、耳来学的。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7

禅不是离开生活,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语默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想,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8

印光大师自称“常惭愧僧”,禅门的修行者,自称“苦恼僧”。能知惭愧,能知苦恼,禅就慢慢生起了。“惭愧”“苦恼”,是人间佛教高洁的禅心。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9

很多人希望礼请大和尚、大禅师来指导。即使来了,禅心还是他的,不是你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将自己的禅心发掘出来,才是重要。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10

要深信因果、要严持戒律、要坚固信心、要决定行门,这四点,在参禅用功办道之前,一定要把它熟练,少一分都不够。这都是一种心理建设的功夫。心里有了建设,才有力量,才能承担大法。

——《六祖坛经讲话·咐嘱品》

11

每一个人一日当中,要有多次的感动;自己也要有一些语言、发心给人感动。相互的感动,那就是禅心。

——《禅门的自觉教育》

12

初参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我怎样把腿子盘好,我如何安住在禅堂,我如何感到心里轻安愉快,我如何随缘和大众作息,我如何提起正念,我如何发心,我如何找寻自己,我如何安顿自己,这才是本分事。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13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参禅入道之门了。

——《星云禅话·不留平常心》

14

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这才是参禅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星云禅话·第一课》

15

要入禅门,必须先提起疑情,然后用心去参。疑情不破,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毫厘失念,一切结果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故先提起疑情,再破疑情,就能彻悟禅的真谛了。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16

禅门所谓“参”,就是逆向思考,不但是逆向思考,而且是全面的思考。逆向思考就是事理圆融,逆向思考就是把正面、负面调和起来,理事无碍。

——《迷悟之间·逆向思考》

17

禅堂,等于另外一个世界,不能把人我是非、名利杂染的心带进来。禅者不能好名、好利、好攀缘、好虚荣。把名利丢开,只讲道、只讲禅,才能体会到人间的禅味。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18

在禅堂里打坐,就是观照自己,照顾脚下。眼睛闭起来,不看人,只管看心。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星云语录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参禅入道之门了。

19

我们带着什么东西到禅堂?倘若带着妄想、烦恼、杂乱、不清净的念头进入禅堂,是无法体会禅的,所谓“净念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净”,唯有以清净心,才能在禅堂参出一个究竟来。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0

在禅堂里,不是训练别人,是训练我们自己能逆来顺受。面临风雨,我心宁静;面临动乱,我心安然。我心就是道场,我心就是佛国。道场、佛国,自有自在安详。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1

在禅堂里没有闲话,你东家人把西家事露泄,搬弄是非,自己不照顾自己人,反而引出是非纷争,落得别人笑话!参禅学道的人,要紧的是把自家的事管好,要自尊、自重地把佛性照顾好。

——《星云说偈》

22

慈悲心、柔软心都是禅心。要坐禅,就要自我观照,明心见性。有明理吗?能观照吗?有禅心,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你的禅堂。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3

学禅,若是全依赖师长,将会失去自己;若是全靠自己,没有指引,何能因指见月?所以要师资相助。

——《星云禅话·半肯半不肯》

24

禅修,要耐烦,不要做半吊子,不要做假禅师。道德可以装假,说话可以装假,唯有禅,是假不来的。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5

参禅,要不断调整,不断改变,就好像夏天的蝉,要脱壳,要蜕变,才能再生。一定要在禅堂里大死一番、死里逃生,才能活过来。唯有经得起千生万死,才是一个禅者。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6

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如何坐禅?

(1)要独坐静室;(2)要盘腿结印;

(3)要宽衣松带;(4)要摇身搓手;

(5)要裹膝周全;(6)要平胸直脊;

(7)要出气和顺;(8)要看心不分。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27

参禅参得不能和众、不能与人水乳交融地相处,是不行的。禅师,要有独立的禅风,但是,也要顺应一切的人情世故。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8

不要常追悔过去,要能远眺未来,要有英雄的无畏,要有赤子的爱心。睡觉的时候,好好地睡,如长眠不起;起床的时候,立即离床,如弃敝屣。真能如此生活,生活就有禅。

——《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29

参得禅心,无论走路、吃饭、做事都有禅的味道。语言有禅语,生活有禅味,做什么事都有禅道。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0

“毗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的最佳姿势,有:

(1)端坐盘腿,跏趺而坐;(2)背脊竖直,不可靠壁;

(3)安手结印,置于膝上;(4)头面要正,颈靠衣领;

(5)双肩应平,轻松自然;(6)敛目平视,观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六祖坛经讲话·顿渐品》

31

我们在佛门里很安心,为什么?本分。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随众的时候随众,该念佛的时候就念佛,该参禅的时候就参禅,该为人服务的时候,就为人服务。能在人间“随喜随分”,这么做就好了。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2

修行,最怕“躐等”,躐等就是超过。你上楼梯,一阶一阶,是有等级的。脚踏实地,本本分分,把腿子坐好,行为慈悲了,心地柔软了,人身轻安了,参出所谓禅悦,感觉到禅堂里的欢喜,那才是自己的功夫。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3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看不到内心。由于自他的“观照”不够,无法明白真相,因此烦恼丛生。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与社会人间的关系,才能自我健全。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4

会观照的人,能够探测因缘的关系;会观照的人,能够深入了解事相的内容。观世音菩萨正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5

一塘池水,平静无波,池底的东西就能看清;一颗禅心,湛然不动,宇宙万有就会现前。不动、寂静,是进入禅门的快捷方式。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6

参禅学道要守本分,不要妄求。所谓“鹤背倾危龙背滑”,不自量力的人,就算骑在白鹤背上飞天,也是很危险;乘龙飞天,一滑也成千古恨。所以人贵自知,不要妄求。

——《星云说偈》

37

学道参禅,不要把个人琐碎事挂在心头,但对普度众生的事则要积极、要护持。活在世间上,懒惰懈怠也是几十年,自私自利也是几十年,何不积极为国家社会多做点事,为社会的安和乐多多造福呢?

——《星云说偈》

38

参禅不要沉酣于甜蜜的过去,要泯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扩大生命领域。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扩充无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投注于永恒的时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画地自限,局促一隅。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师与禅诗》

39

参禅访道,把握住机锋的相对很重要,好比照相要调好焦距,穿针要对准针孔,参禅不对机或失去先机,就不能开悟。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生命升华的世界》

40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参禅并非一定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里的妄想、无明、烦恼熄灭,即使在大火里,也可以***,也会感到身心清凉。所以,奉行人间佛教的人,何处没有禅呢?

——《六祖坛经讲话·般若品》

41

参禅,心要改。如果贪欲心不能改成喜舍心,嗔恨心不能改成慈悲心,愚痴心不能改成智慧心,懒惰心不能改成精进心,即使听闻再多的佛法,终究没有用。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42

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依然迷而又迷。所以,要知道在哪里成佛,心一转即是。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3

参禅的人要有方便、要有善巧。所谓法无定法,能随机应变才是大用。一休和尚的“做女婿”,权巧挽救一条自杀的生命;仙崖禅师大喊“快来看,杀人了”,巧妙化解一场激烈的争吵。懂得禅的方便权巧,懂得禅的运用高妙,自然能泯灭一切尘埃,流露无限慈悲,无限禅机。

——《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44

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5

参禅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但如果一心执着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6

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用不净观对治贪欲、用慈悲观对治嗔恨、用因缘观对治愚痴、用数息观对治散乱、用念佛观对治业障。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7

参禅不能变成枯木禅,枯木要让它能遇到春风,能生发,也就是不要让禅停滞。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8

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贪图神通、自我闭塞、邪知邪见、妄动散乱。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9

参禅修道的人,永远活在当下,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过去了,心里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迹。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50

参禅求道,不可存侥幸的心理,亦不可求速成。虽说禅师一语能使学人开悟,但学人若无穷年累月的积聚功行,莫说禅师一语不能给你开悟,就是千言万语,甚至棒喝亦无功也。

——《星云禅话·棒与喝》

51

参禅学道的人应该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不从外得,要从自己的自性上去证悟,因为解脱不在他人身上求,自己能悟道,当下就能获得解脱。

——《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52

参禅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外表装出苦行的样子,也不足取法。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53

参禅修道,为人处世,应先认识自己、忠于自己、忠于工作岗位,切莫因为未受重用而东奔西跑,如此,终究一事无成。

——《星云禅话·你无佛性》

54

参禅者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净化、不断地升华,才能一天一天接近“悟”的境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人间佛教的生活里,我们怎能不走上自我身心的“更新之道”呢?

——《星云法语·更新之道》

55

参禅,假如一直怀着成见、自满、傲慢,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心中。好比器皿要装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无物,二要清洁无染,否则也无法受用。

——《星云禅话·成见不空》

星云语录

参禅修道的人,永远活在当下,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过去了,心里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迹。

56

参禅,如果对过去所知所学不能舍去,怎能入禅?如茶杯,已留有其他汁液,如今再装茶水,总会变味。

——《星云禅话·因缘所成》

57

参禅要参得自我肯定,人若能肯定自己,就不会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星云禅话》

58

参禅,不可拖泥带水。所谓“日有升沉,月有圆缺”,能从生灭中会意,安住那不生不灭的真心,也就天下太平了。

——《开示》

59

磨砖既不能成镜,枯坐也不能悟道。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真心本性,把握这一点,才能进入禅的世界。

——《星云禅话·打坐非禅》

60

参禅悟道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妄都不可,在没有经过实际的体悟心证,就学起鹦鹉说话,只不过是拾人牙慧。卖弄玄虚,迟早会露出马脚,被人识破。

——《星云大师讲演集·生命升华的世界》

61

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我们在世间生活,大多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也,如能明白洞水逆流,即是平常心显现,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

——《星云禅话·嫌什么》

62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

——《星云禅话·千古楷模》

63

有的人参禅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仪庄严,但是心里面的贪、嗔、痴、烦恼、人我,一点都没有去除,实在空负大好时光。因此,参禅要紧的是,要能内外一如,表里一致。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64

所谓参禅,就是一个“悟”字。迷即众生,一悟即佛,所以历代的禅师都要吾人觉悟,并不一定要你成佛。然而一旦觉悟了,还愁不能成佛吗?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

65

参禅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用“九住心”来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

(1)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2)续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3)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续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4)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5)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6)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7)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8)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9)等持:就是平等持心,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修定至此,是即将入定的阶段了。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中)》

66

《宝王三昧论》十不要求,也可以帮助我们参禅修道:

(1)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精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2)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遭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招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3)发心学道,不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艰难,越要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4)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怕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难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5)无论是读书、创业,还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招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6)与朋友交往,要想我怎样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7)与人相处,不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我、服从我,事情太过顺心如意,则容易刚愎自用,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8)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所以“施德不求望报”。

(9)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想分一杯,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以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就不会痴心妄动,所以“见利不求沾分”。

(10)受到人家的冤枉、委屈、压抑,不要急于辩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有时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报,所以“被抑不求申明”。

——《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67

坐禅,坐出烦恼来、坐出计较来、坐出人我是非来。身虽不动,心却是翻江倒海,千军拥沓,那坐禅又有什么用呢?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68

坐禅习定的人,须知有九种修行的法门:坐处明净、看守诸根、晓了于相、令心自调、制伏懈怠、心无秽着、心定常舍、近学定人、乐中安定。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69

定课坐禅时,须以当下的身心作为禅观对象,体察无常、无我,一旦开发出般若智慧,则业种干枯、业障自亡。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参禅须知》

70

禅的修持,偏于“悲”者,滥用慈悲,反成障道因缘;偏于“智”者,沉空滞寂,陷入冷酷无情。故须“悲智双运”,才是合乎“中道”的修持。

——《佛教丛书·宗派·禅宗》

71

禅的修行不是“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也不在“眼观鼻、鼻观心”而已。有了禅,就不会斤斤计较于五欲尘劳;有了禅,生活就可以充满生命力。真正的人间禅者,就是要有肯定自我、坐断乾坤、大死一番、权巧方便的气魄与修行。

——《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72

禅的修行就是要把山河大地、乾坤宇宙都坐断,把自己融到无限的时空里去,把迁流动荡的身心与虚妄不实的外境全都消融。所谓“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把无碍的本心跨越到无尽的虚空中,不再为世间名利、人我所束缚。

——《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73

修行乃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老是拿着一把尺去丈量别人,要求别人要忏悔业障,要持守净戒,要发心度众,要护持道场,自己却不知惭愧、不肯发心、不知改过、不明事理,那只是徒费时日,多管闲事。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

74

修行,只有靠自己去修、去参。参禅,最忌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只是像鹦鹉学语而不知实义,终究不像原样。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

——《星云禅话·被人借去了》

75

说起修行,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佛道?说远,须三大阿僧衹劫;说近,当下即是。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才劳动诸佛祖师,千说万说,才知回头。

——《星云禅话·佛堂无佛》

76

修道,直心是道场,心不可曲、不可谄媚;要直下承担,凡事不妄言;要还人一个真实。

——《星云说偈》

77

修道行禅,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心净化为:平等心、慈悲心、广大心、空无心、般若心、感恩心、助道心、惜福心。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78

人间佛教的行者,参禅修道也不离“四摄法”度众:

布施,令众生身心无忧;爱语,令众生发大信心;

同事,令众生信受法义;利行,令众生入佛之智。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生活》

79

“学贫,贫后道方亲。”真正的学道人,先学贫穷。金钱少,挂碍就少;金钱多,挂碍必多。一个人如果能安贫乐道,才懂得在贫穷里不屈不辱。你有道,眼睛闭起来,世界便在心中。心里的法界,心里的宝藏,心里的安乐,心里的愉快,千金难买。所以,学道的人不要怕穷,只求有道。

——《星云说偈》

80

年轻的学道者,最大的通病是没有恒心、毅力,不耐烦,学道经不起考验。道,在平常心里面,在日用生活中成就,不必刻意强调,也不求速成。只要有恒心,多多慈悲感恩地参禅学道,一片豁然悟境就在面前。

——《星云说偈》

81

在烦恼海中,修道者要像甘露法水,为众生、万物作雨露,不要怕烦恼,不要怕是非,只要真心不灭,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佛道,如同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中成佛一样。

——《星云说偈》

82

打坐是用来通达禅道的方法,但不是目的。牛车不进,打牛即行,不关车事;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王,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见性。

——《星云禅话·打车?打牛?》

83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一个人光在形式上修行,做足表面功夫是没有用的。“坐破蒲团不用功”,就是把蒲团坐破了,不用心地去修持,也不能得道。

——《星云说偈》

84

习禅切莫忽视持清净戒,修慈悲心。能持清净戒,身心清净,习定则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怀悲悯,就不堕枯木禅境。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参禅须知》

85

习禅过程中,若遇业障现前,须从行为上忏悔,以及行善法功德,培养善种做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多闻熏习无常与缘起性空的法义。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参禅须知》

86

所谓“不破参,不闭关”,没有消泯烦恼无明,内心不宁静的人,不可以闭关;“不开悟,不住山”,没有究竟开悟的人,也不能到山里独住。一般初学道者,不要马上逃避人间现实,向往住在深山里。要知道“闲到心闲始是闲”,一定要做到心闲无挂碍,才是真闲。否则不好好做事,一心以为住山就是修行,其实是懒惰心作祟。

——《星云说偈》

87

烦恼未除,在关房中容易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所以奉劝一般初参学者,不要心心念念想到深山里遁隐,不要着急,先打好修行的基础,打好佛法知识的根基,等到开悟了以后再住山,破参了以后再闭关。那个时候不管闭关还是住山,都更上一层楼,能真正进入佛法的三昧真谛了。

——《星云说偈》

88

有些禅者,以为奇奇怪怪的状况就是悟道。“呵佛骂祖”,这是不能随便的。反常,要有反常的实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统一。铁链可以锁人,金链同样可以锁人。把佛经当作废纸,是要通达三藏,彻悟宇宙真理以后才可以说;否则,白纸要爱惜,废纸也要爱惜。还没有登彼岸以前,接引的船只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

——《星云禅话·废纸一堆》

89

人间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拥有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张凡事反求诸己,人间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故人人应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妄想执着,否则一个黑漆皮灯笼,怎么能是人间佛教的禅者呢?

——《星云禅话》

90

禅者要有独立的精神,不要别人恭维几句就欢喜,讥评几句就烦恼,这样的生活,好像给别人操纵在手中。别人要你欢喜,说你几句好话你就欢喜;别人要你烦恼,说你几句坏话你就烦恼,这岂不是把你变成掌中玩具。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91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禅者,必须要耐烦、耐苦,念念安住,要有“任它铁杵成针石上磨”,我自决心做妙高峰顶第一人的气魄与承担!

——《星云说偈》

92

伟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的。尤其禅者,是要从卑贱作务、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砺意志,才能成为佛门龙象。

——《星云禅话·炷香增福》

93

参问有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叩不鸣。须菩提尊者发问,留下令人千古传诵的《金刚经》;禅宗祖师启问“什么是本来面目”“何谓祖师西来意”“念佛是谁”,让学僧向内心自问、自参。因此,参学必须向人谦虚请教、叩问,才能获得长辈大德的教授。机缘成熟,就能豁然意解,妙得于心。

——《星云法语·学问之道》

94

佛在心中,道在当下;禅在定中,慈在智内。学佛的人没有菩提心、大愿力,做的善事都是世俗之事。没有菩提心,修行都是不够力的,念念要为佛教、念念要为众生、念念要广结善缘、念念要与人为善,不这样,怎能走进禅的门径?怎么安住呢?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95

禅的性能如何养成,要注意这一刻。这一刻,永远活在现前当下、现前一念。当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会养成禅的性能了。

——《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96

禅门有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念不动,自然乾坤朗朗。我们的念头有如一潭湖水,水波不生,自能映物;念头一动,波涛汹涌,自然无法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时时把持正念、维护正念,要让“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迷悟之间·照顾念头》

97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如果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是空遇名师。如何是自度?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98

禅宗既然认为搬柴运水、扬眉瞬目都是禅,为什么念佛就不是禅呢?禅门说参禅时讲究心要定于一境,而净土宗如《阿弥陀经》说,念佛要一心不乱,这不就是禅的定境吗?心定于阿弥陀佛,以此为所缘境,有何不可?为何要批评呢?所以,禅净应该互相包容,彼此融摄,这才合乎佛法的精神。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

99

禅门的疑问,是心智的开花;老师的答案,是神秘的果实。神秘,就是不说破。不说破,才是禅者用力之处。所以,有时候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开示》

100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样比黄金、钻石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字眼表达就是禅心。用禅心安顿自己,不管在顺逆境界,都能时时自在。

——《星云法语·处事禅心》

101

见性不难:

生活清贫知足,即见声闻淡泊之性;

明了缘起法则,即见缘觉宁静之性;

度众不烦不恼,即见菩萨大悲之性;

无住无相无念,即见如来不动之性。

——《六祖坛经讲话·前言》

102

我们信佛、拜佛,其实我们自性本来就是佛,佛性人人本具。因此禅宗主张,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内;也不要想到心外有净土,净土就在心中。

——《六祖坛经讲话·决疑品》

103

参禅无非要见性,但我们常常见到自己凡夫的本性,贡高我慢,百般思量,费心地比较、计较,就像乌云遮日,怎么能见性出头呢?

——《六祖坛经讲话·前言》

104

“见性成佛”,这是每个人的自家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

——《六祖坛经讲话·忏悔品》

星云语录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样比黄金、钻石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字眼表达就是禅心。用禅心安顿自己,不管在顺逆境界,都能时时自在。

105

见性的人,不论是光明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尝不炙人呢?

——《星云禅话·说究竟法》

106

历来的祖师大德,如普愿禅师在南泉山挑水煮饭三十年,慧忠国师在党子谷扫地四十年。他们尚且需要如此培植福德因缘,养深积厚来成就道业,一般人如何能不自我充实呢?

——《星云法语·厚实之道》

107

一位禅师,看到同参要外出参学,也想一起去,便要求:“带我去吧!”同参说:“你要去,可以!但有几件事,我不能帮你的忙。”“哪些事情?”“吃饭的时候,不能代你吃饭;走路的时候,不能代你走路;睡觉的时候,不能代你睡觉;大小便的时候,不能代你去大小便。”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事都要自己来,想靠别人解决是不可能的。学禅,就是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师可以给我们一点意见、一点因缘,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迷悟之间·从自我出发》

108

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自得其乐。近代弘一大师归投佛教,一生以弘扬律宗为业,一条毛巾使用十多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古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怡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能把握住无限的禅心宝藏,并且充分地用自己的身心实践出来。

——《星云法语·乐之源》

109

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夺心不夺境,即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夺境不夺人,即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人境两俱夺,即人与境皆忘。人境俱不夺,即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110

何谓禅的修行?

面对苦恼时,不要伤心流泪,要以悲愤为力量;

面对委屈时,不要叹息失望,要以忍耐为担当;

面对诱惑时,不要虚荣迷茫,要以禅定为舟航;

面对荣耀时,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克制为良方。

——《佛光菜根谭》

111

修行的秘诀是平常用心,持戒的秘诀是真实不虚,

禅坐的秘诀是忘失时空,念佛的秘诀是心口皆佛,

精进的秘诀是为己而作,法喜的秘诀是放下自在。

——《佛光菜根谭》

112

束缚与解脱、空与有、前与后,这些相对法,与禅是不相应的。禅,离四句,绝百非,无论什么,甚至都不许有此一概念的。学者若能空诸所有,不悟而何?

——《星云禅话·谁是后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