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能忙能闲生活禅:星云大师谈心的妙用 自知而不骄慢,自信而不傲人

1

禅,是要我们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说到不住生死,是要我们以般若的智慧来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槃,是叫我们以慈悲心来服务人间,用人间佛教救度众生。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的参禅须知》

2

禅,就是要你直下承担。直下承担“我是佛”,承认自己有佛心,就不会跟人计较、嫉妒,许多恶习就能消除,就能重新改造自己。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3

禅是一种“舍”,舍掉自己的分别执着,舍掉自己的贪爱束缚。舍是将欢喜给人,将希望给人,甚至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能舍得给人。金碧峰禅师舍去对玉钵的贪爱,而免遭无常鬼的追捕。所以,能舍的人,才能获得自在解脱。

——《星云法语·四心妙用》

4

真正的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水平。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5

人间需要禅,时代需要禅,要想求得生命升华的人,更需要禅。只有禅,才能医治功利、物质主义的时代病;只有禅,才能根除相对、二元世界观的谬见;只有禅,才能帮助人类寻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园。

——《佛光教科书·佛教的真理·禅学》

6

淡泊可以使人宁静,宁静也可以使人淡泊。当我们懂得淡泊的生活,那才真正拥有了人生;当一个人能够享受宁静的时刻,才能知道生活的情趣。我们如果淡泊生活,则没有人嫉妒;能宁静过日子,则没有人讨厌。所以淡泊宁静,才能通达人生的意义,才能有秩序、有条理地安住身心。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尽管五光十色的世间,有着五欲六尘的诱惑,都能自觉心安,有此涵养,不就是最美的人生禅境吗?

——《星云法语·涵养之道》

7

参禅有什么用?禅就是开悟,只要一开悟,生死的边缘没有生死,寒暑的时候没有冷热,荣辱的当头感觉平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悦法喜,这就是禅者的自在解脱。

——《人间万事·禅心》

8

禅能够让我们从烦恼里解脱,从生死里超越。所谓“世事纷纷如电闪,悲欢离合多劳虑”,人活在滚滚红尘里,难免要面对种种人事、身心上的纷扰折磨。一个参禅者,为了勘破无明、成就道业,必须经得起烦恼的烈火焚烧与人事的千锤百炼,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大死一番,这就是人间行者了。

——《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9

在禅的生活里,不要天天希望别人给你快乐,也不要希望从物质感官里满足快乐的享受,因为这都是短暂的。禅,能开发自己内心的本源,才会享有真正的快乐。看得开,凡事往好处想;我不贪欲,我能享有世界,不就能自得其乐了吗?

——《星云法语·乐之源》

10

禅,启发了凡人的内在,观人、观事、观物、观境、观理、观心都要自在。所谓观自在菩萨,能“观自在”,就能度一切苦厄。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11

只有禅,才能“转”生活的痛苦为快乐,“化”忧郁为喜悦;只有禅,才能“转”生命的烦恼为菩提,“化”生死为涅槃。

——《星云禅话》

12

禅运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艺术,扩展胸襟,充实生命,并且可以使人格升华,道德完成,到达“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的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13

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能过着“富有大千”的生活。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14

只要有禅,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禅是幸福安乐的根本。

——《开示》

15

(改掉)计较、嫉妒,许多恶习就能消除,就能重新改造自己。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16

经云“心如冤家身受苦”,经典里把念头当作盗贼、恶马、恶象等,必须调伏。因此,有的人到深山里苦修,有的人在关房里苦学,各种的修行法门,无非都是为了对治心中之一念也。

——《迷悟之间·念力增上》

17

心,是宇宙;心,是虚空。世间上,任何东西都包含在虚空里,虚空没有嫌弃渺小,所以虚空很大。俗语说:“气度盖人,方能容人;气度盖世,方能容世;气度盖天地,方能容天地。”我们能够包容异己的言论、包容不同的国家、包容不同种族的人,才能扩大自己的心胸。一个人有开阔的人生观,必能开展涵容天地的成就,所以“包容一致”的心叫作禅心。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18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随我们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到处来去,上天堂也是这颗心,下地狱也是这颗心。所以,参禅修道,主要就是把我们恶心换成善心,把坏心换成好心,把假心换成真心,把非心换成是心,把染心换成净心,把小心换成大心,把恨心换成爱心,把愚痴心换成智慧心。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19

有了禅心,就能随遇而安。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有了禅心,就不会斤斤计较世间上的五欲尘劳、人我权位。因此,习禅的人要把“禅性”提炼出来,才能在人间悠游自在!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20

我们对父母孝顺,这是天经地义的孝心;对儿女的关心,也是理所当然的慈心。但是,我们要更扩大对一切有情的爱,能以孝顺父母、慈爱儿女的心,来关心天下的一切众生,如此对众生的付出自然毫不悭吝,毫不计较。以众生之乐为乐、以众生之苦为苦,如此不但长养心量,更扩大慈悲心。所以,“普利一切”的心叫作禅心。

——《星云法语·何谓禅心》

21

我们的心好比工厂,能够制造各种东西,有清净的,也有污浊的。求道就是要把这颗原来具有真如佛性的心,扫除表面的尘垢,恢复“一点通”的“灵犀”,还给它光明的本来面目。好比拨去浮云的明月,重现灵明。当我们的心清净无染时,就能够像月亮一样,如实地观照事物的实相,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真心佛性。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我们求法应有的认识》

22

篮球拍得愈用力,跳得愈高;风雨愈大,激起的浪花也愈高。人要接受逆境,把它当作人生的考试卷。不怕逆境,不怕试题,就能愈挫愈勇,因为我们心中早有准备,这就是人间佛教禅心的大用。

——《星云法语·生命的助力》

23

每个人在世间生活,无不希望现在与未来都能无忧、无怖。不管是像“热,到热的地方去;冷,到冷的地方去”的快活烈汉,或者像“山高水长,柳绿花红;日照则温,风吹则凉”的温厚仁者,能获得禅心,世间的生活,才能真正到达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星云法语·世间生活》

24

一个人有禅定的修养、禅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宁静,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而起伏、动乱,不会轻易受到影响。所以,静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不能乱其神,不为外境左右,这就是静心的功夫。

——《星云法语·德者的心志》

25

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更有“此心不明,如丧考妣”的省思,所以多数参禅的人,都在心地上耕耘,务期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根禅师出生入死,进火盆、入水里、钻泥土,就是要找个“我”,我们有几个人想要明白自己呢?常常怨怪别人不了解我,可是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呢?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此心不明,真是可惜。

——《星云法语·人生四惜》

26

无论城乡或地方,要有发展,才有繁荣的未来;不管企业或组织,也要开展,才有进步的空间。禅门修道,无不追求心地明朗,顿开疑惑。一般人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休闲,内心也要开展,如此,人间的生活,才能更有内容、更有品位、更有希望。

——《星云法语·生活的开展》

27

《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其实都是成熟我们的身心。南泉普愿禅师曾经以采樵为业,隐峰禅师也曾以推车度众,他们开悟成熟后,都成为一代法将。因此,只要能经过春风夏雨,也能经过秋霜冬雪,如此,必能做苍松翠柏,与万年时空争个长短。

——《星云法语·生命的助力》

28

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五欲六尘、声色犬马的染污而迷失。所以,修行的人为了找到真心,有的人花数十年时间,在佛经里探讨;有的人穷一生岁月,在佛号里寻找。有的用礼拜,希望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有的从禅坐中反观自性,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一点消息。不管运用任何方法,唯有找到内心的自性佛,才能认识自己。

——《星云法语·找回自心》

29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平日我们参禅念佛、早晚反省、喜舍行善、克己利他,都是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满“心的管理”这门学科的学分呢?

——《迷悟之间·心的管理》

30

园丁认知时令冷暖,才有花红柳绿;哲人认知时序起落,才明阴晴圆缺;为政者要认知民心,才能获得肯定;参禅者要认知自心,才能悟道明白。

——《星云法语·认知世间》

31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本性。所谓真心本性这个“性”,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能”。有道的人,性能很好,能忙能闲、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饱能饿、能冷能热、能动能静、能荣能辱,这就是万能。我们若能把自己的本性体悟出来,即可说是无所不能了。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32

吾人由于智慧不足,观察力不够,对万花筒里的人生,常常看得意乱情迷,随波逐流,看不到一个真实的面目,所以佛陀叫我们要看“心”,不必随着万花筒眼花缭乱,应随着真心自性,活出一个真实的人生来,此即所谓“返璞归真”,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人生。

——《迷悟之间·万花筒》

33

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日远。学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34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因为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冲动无明;自己的心性里,多少的贪嗔痴,所以要自制。有了自制力,才能降伏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归本性。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节制,自制不是要求别人如何改变。禅门里的“照顾自己”“照顾脚下”“观照自心”“看清念头”,都是自制。

——《迷悟之间·自制的力量》

35

国家有国家的工程,大众有大众的工程,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工程。每日三餐注意营养、分量,要把身体的健康工程维护好;每天运动、甩手、走路、呼吸,也是为了维护好身体各部分的工程。甚至早晚的反省、平时的修身、禅堂里的打坐、佛殿里的礼拜,都是希望吾人身心的工程能够健康。

——《迷悟之间·希望工程》

36

你不往心觅,向外攀缘,只是徒增分别妄想、起惑造业,终究与“道”渐行渐远,无有归期。唯有明心见性,才能使我们在滔滔红尘中,找回本来清净的面目,不再流浪生死。

——《佛教丛书·教理·明心见性》

37

只要我们识自本心,不再妄求佛祖赐给我们消灾免难,那么就能够自我醒觉、自我皈依,从凡夫贪、嗔、痴、慢、疑之性,逐渐地开发菩萨慈、悲、喜、舍的无量方便。

——《六祖坛经讲话·前言》

38

今日的社会人心,充斥着不少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獈、执着、暴力等,急需禅者安详、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的良方来对治。有了禅,生活就能自然、洒脱、自在,就不会紧张、执着、自私、烦恼。所以有人说:“若将禅心过生活,何愁烦恼不能了?”

——《六祖坛经讲话·般若品》

39

学佛法要真正地为佛法而来,为悟道而来,为远离烦恼而来,为了生脱死而来,只要发心正,立愿广,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圆满成就。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40

学佛修行,千般辛苦,万般艰难,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星云语录

今日的社会人心,充斥着不少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獈、执着、暴力等,急需禅者安详、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的良方来对治。有了禅,生活就能自然、洒脱、自在,就不会紧张、执着、自私、烦恼。

41

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左右,因为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槃可证。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2

参禅,主要是要把禅活用起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能把禅活用,那就是我们的灵巧,我们的智慧。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43

参禅学佛是断烦恼,了生死,离苦得乐。如果能明心见性,则烦恼不断而自断,生死不了而自了,众苦不灭而自灭,诸乐不求而自得。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44

参禅学道、修心,是我们第一要紧事。红尘得失、人事是非,只不过是人生舞台上旋生旋灭的角色而已。所谓人生如戏,任舞台上如何富贵显赫,如何出将入相,一旦“顷刻一声锣鼓歇”,还有什么是非、恩怨?一场悲欢交缠戏码转眼成空时,自己又在哪里呢?所以,人最要紧的是认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真面目。

——《星云说偈》

45

禅门有两句话:“未曾悟道如丧考妣,已经悟道如丧考妣”,大事未明,还未开悟时,混沌迷茫过日子,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已经悟道后,四大皆空,人生不沾不滞,也宛如死了父母一样。这是慨叹自己多生多劫在五趣六道流浪,沉沦生死,至今才认识自己,自然感触良深。学禅者如果不参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见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

——《星云说偈》

46

悟,透过禅定可以体验;悟,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因为悟,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可以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47

世间上,多少麻烦,多少是非,都是由于不认识自己而起。“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古来那些成圣成贤的人,都还不能认识自己,何况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夫,哪里会明白呢?我们对佛道若不去研习、自修,真理就永难明白,不明理、不精进,就不会修行,不修行当然就更不会明白自己了。

——《星云说偈》

48

有人问:“如何才能见到本来面目?”这个问题应该问自己,不要问别人。别人拥有的是别人的,自己的本来面目要自己去寻找。

——《对禅堂禅学僧开示》

49

诸佛菩萨不需要我们的恭敬礼拜,而是借由礼拜,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永恒生命。在一起一拜之间,升华自性,扩大生命。借由关闭诸根之妄动,摄持心念于专一,方能体会无量无边禅的世界,展现“自我是佛”的升华。

——《星云法语·找到自己》

50

禅要“不分别”,但“不分别”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没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别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别对待。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51

禅门不在于教人参禅成佛,而是要人参禅开悟;不要求证得果位,而是要解脱自在。

——《迷悟之间·开悟》

52

自家宝藏,即是佛性,大家要寻找的,只是看清这个事实而已。一旦亲自“看见”,再也没有疑惑了,那就是“佛性”,并不是另外有一个叫作“佛性”的东西可以找来填充自己。

——《佛教丛书·宗派·禅宗》

53

许多人内心蕴藏着无限宝藏,却不知道精进、奋发、向上,不向内心探索开采,只在心外求法,期望别人帮助开示。自家两亩田不耕耘,却去替别人一亩田帮佣。点滴工资,哪有自家收获多?真是白费功夫。心外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佛心法海才是最重要的。

——《星云说偈》

54

只要我们能开启佛性,自能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我们的悲心愿力。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55

现代人常说“寻根”,要认祖归宗,要划清籍贯。其实真正的“根”,是我们内在本具的佛心佛性。

——《佛教丛书·教理·明心见性》

56

现代人常说要“返乡探亲”。其实,我们离开自性的“家乡”太久了,再怎么努力记忆,也记不清了。一日不知自家面目,一日不能解脱生死,所以我们要赶快找到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故乡,一旦无常到来,才有个千秋万世的归宿。

——《星云说偈》

57

什么是“本分事”?是明心见性的事,是了脱生死的事,是回到本家的事。本分事,是认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发心作务的禅风。我们能将做人的本分做好,将事做好,是自己的,不去推辞,不是自己的,不去妄求,那就是本分事,也就是禅心了。

——《星云禅话·不愧为侍者》

58

究竟的解脱,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59

胜义的解脱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它是最圆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中体证才能成就,非言语思辨所能道尽。如黄檗禅师所云:“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60

一个解脱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为解脱了,自有道德与修养,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够影响到周遭的每一个人。解脱的人,赞美超越的生活,显露芬芳的气质,自知而不骄慢,自信而不傲人。

——《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61

有人问“云水三千”是什么意思?其实,说的就是一个解脱者的生活,它像天上的白云飘来又飘走,又像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这也就是人间佛教的行禅。

——《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62

赵州八十犹行脚,是为了寻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达摩面壁九年,也是为了找寻心内之美。有的禅师悟道了,有鸟雀献果、狮虎朝拜,都是因为获得生活之美,故而万物皆来相聚共享。

——《迷悟之间·生活的美学》

63

戒不可不持,戒不持则人天路绝;

行不可不修,行不修则功德不圆;

经不可不读,经不读则理路不明;

禅不可不参,禅不参则心地不透;

道不可不悟,道不悟则触目成滞。

——《佛光菜根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