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乐腔:陆春祥杂文自选集 §科学院和如意馆(外五则)

一、科学院和如意馆

1692年,传教士白晋写信向法王路易十四报告说,康熙皇帝将要在宫中建立科学院。这确有其事,不过,《清史稿》中记载这个科学院名叫如意馆。

科学院变成了如意馆,这个馆里会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没有看到这个馆里的清单,但不外乎一些西洋小玩意儿,什么表啦,钟啦,西洋人的科技,在大清朝看来,只能是些雕虫小技,或者奇技淫巧。

说说那个至今仍然有名的顽固分子杨光先。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委任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变更历法,新编历书。杨光先上书礼部,指摘新历书封面上不该用“依西洋新法”五字。康熙四年(1665),又上书指摘新历书推算该年的日蚀有错误,汤若望等因此被判罪,由杨光先接任钦天监监正,复用旧历。康熙七年,杨自己却因推闰失实入狱,后获赦。他写过一本《不得已》的书让外国人很是头疼,据说,传教士曾出重金收购销毁。

鲁迅曾说杨的文章还是很生动的。如何生动?他责问汤若望:如果你说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上的人站立,侧面与下方的怎么办?难道像虫爬在墙上那样横立壁行,或者倒挂在楼板下?天下之水,高向低流,你是否见过海水浮在壁上而不下淌?中国人都立在地球上,西洋在地球的下方,淹没在水中,果真如此,西洋只有鱼鳖,汤若望先生就不是人了。上帝创造世界等于说天外造天,那么上帝又是谁造的呢?宇宙万物,虚空众生,无始无终。如果说耶稣是天主,那么汉哀帝以前的世界就是无天的世界,如果说亚当是人类的始祖,岂不把中国人都变成西洋人的子孙了?

反问还是有力度的。我小时候也有杨光先一样的疑惑,特别是地球的形状问题,地球怎么能是圆的呢?怎么想也想不通,问老师,可怜“文化大革命”时候的老师自己也不清楚。

现在想想有些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茶余饭后说起来还会一阵好笑,因为赛先生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对待洋人的科技发明上,如意馆之类的思维还是有土壤的。

二、獭祭鱼

《礼记》中有獭祭鱼一词。说的是獭贪食,捕得鱼后不即食,陈列水边,观赏移时,犹如祭祀,然后食之。这种现象后常用来比喻罗列或堆砌典故。

獭祭鱼使用频率不高,但类似现象却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

某地某领导喜作报告,报告时慢条斯理,点特多,往往是大点套分点,分点含小点,小点再列一二三,再分甲乙丙,几小时下来,点多得让人记不住,有好事者细数其点,报告完毕,共187点。此后秘书写报告也乐得省心,多抓点,少发挥。这位领导的喜点实在胜过獭祭鱼。不过这点并不完全是他的点,因此也就没有鱼那么珍贵,如果是鱼,我想那獭不可能捕百多条再一一食之,除非它想晒鱼干。

媒体时代,獭祭鱼还有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有些诸如义务劳动、上门慰问等新闻让人看了并不是很舒服。这些新闻的操作步骤往往是:预先通知或力请、坚请媒体记者,然后对着镜头起劲地做着某件事,待所需程序完毕,高潮即退,甚至立马打道回府。我总怀疑记者是怎么发现这些好新闻的,原来是好事者预先搞的獭祭鱼。为何要如此祭鱼?百姓也有糊涂的时候:某贫困户对着镜头感激涕零,共产党真好,可送温暖的主体却是某民主党派。这样做群众也反感,既是义务劳动还录什么像?张扬什么?

獭大约也是智慧动物,獭祭鱼也许是储存食物,以备不测之需,然而獭祭鱼现象还是少一些为好。

三、信访接待日

历代官吏中不乏治理民政、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清朝康熙年间的江西庐陵知县陆在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问苦亭深得民心。

陆知县从小务农,取得生员资格后仍坚持耕作,晨荷锄出,暮归读书。就任知县时,不带仆从,并誓于城隍神,不以一钱自污。随后又亲赴各乡体恤民间疾苦。为使百姓有一个表达心愿的机会,陆知县又在县衙的右侧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问苦亭,每月朔望坐亭中,访求民隐。百姓经常可与知县攀谈,不仅解决了许多问题,同时也融洽了官民关系。

陆知县为庐陵百姓做的事枚举不完,虽在任时间不长便卒于任,但他去世后,庐陵人为罢市三日,哭者上万人。足见其问苦亭问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各地的信访接待日、领导接待日、12345之类的便民电话,都是沟通百姓的桥梁,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问苦亭是陆知县为官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也是建立在奉献的为官原则上的。按说当时,陆知县完全不用设亭自讨苦吃,他仍然是好官。因此,真正体察民情,百姓冷暖才能心头知,否则,问苦亭就会成摆设。

对照一下问苦亭,我们的接待日、便民电话还远远不够。爱人者,人也爱之,信夫。

四、名誉头衔

明朱国桢在其《仿洪小品》卷之九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话语:宰相领使最多者,唐杨国忠,领四十余使,元燕帖木儿,领五十余使,又元人曰:我官衔半版写不尽。

我不知道杨国忠的四十余个职位,到底是妹夫赐给他的呢,还是一些民间团体拍他马屁请他兼的。细一甄别,兼的可能性有,但极少,按杨国忠当时的势头,他是不会去兼诸如诗歌协会、服装研究会之类的虚职的,这些组织有否诞生还很难说。那么唯一可能的就是皇帝老儿滥赐官爵,好像唐朝没有人才似的,事事想着大舅佬。至于元代人说官职半个版写不下,恐怕也不是夸张,至少是当时滥赐官爵的一个有力印证。

星转斗移,滥赐官爵发展到现在有了许多新变化,最主要的是实职少了,虚职多了。这个虚职和以前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某省一副省长身兼临时机构组长之类的职务二百多个。有句总结开会的话是这样说的:98%的会是被2%的人开掉的,这2%的与会者有的名誉头衔不会少于几十个。故某领导将a会议上的发言稿在b会议上宣读之类的笑话就不奇怪了。

由滥赐官爵演变到虚职满身,形式内容有所变化,但骨子里人浮于事、华而不实的本质却一点未变。

五、试太子(外一则)

唐天宝年间的某个中午。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唐肃宗)一同进餐。桌上有一大堆美食,有香喷几里的烤羊肉,还有烤得非常精制的大饼。李亨这时正在用刀切羊肉,因肉上有许多油沾在了刀口上,他便拿过一张大饼,擦去了油渍。玄宗不动声色地看着李亨,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想看看他是如何处理这张饼的。李亨正不知怎样处理这张饼,他抬头看了看父亲后,便慢慢地把饼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掉。

玄宗很高兴,认为李亨很节俭。

宋高宗时,由于他唯一的儿子夭折,高宗决定选一名太祖的后裔为太子。这个工作量真是浩大,因为太祖的传孙有1600个,经过层层筛选,只留下一胖一瘦两个孩子。瘦小的叫伯琮,高宗怕难养,想再淘汰。这个时候,一只猫偶然从两个孩子身旁走过,伯琮一动不动,而胖孩子却伸脚踢了一下猫。高宗于是将胖孩子打发走了,但这时他并没有册封伯琮为太子,他还要继续考察。

几年后,高宗又选了一位太子候选人,名叫伯玖,两人都封了王。这时,高宗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还是举棋不定。苦想之后,他又想出了一个测试的办法。一天,高宗各赐伯琮和伯玖10名宫女,过了几天,高宗又突然将宫女全部召回,验身,结果,赐给伯琮的10名宫女仍然是处女,赐给伯玖的都已不是处女了。

高宗最终立了伯琮为太子,他便是后来的宋孝宗。

六、两条秦律

建陵墓、筑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秦始皇百役并兴且旷日持久,依赖的是秦律的严刑酷罚。

秦律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成文法律文献。它虽早已佚失,但从出土的千余支竹简中,仍可以看出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仔细翻检一下秦律的内容,觉得也有化腐朽为神奇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一些治吏的条文。有两条当重提。

其一:保举人要为保举承担法律责任。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说,自己保举的官员犯罪,保举人要因任人不善而连坐同等地受刑。当时秦相范雎保举郑安平做将军打赵国,结果郑率兵二万降赵。降敌要灭三族,故范雎也在灭三族之列。他不像诸葛亮,只挥泪斩马谡做做样子,而不追究自己。

其二:官吏调任不得任旧僚做下属。啬夫之送(徒)见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也即主管官吏调到另一机构或别的地方任职时,不可以任命自己从前的下属担任手下的新职。

秦始皇虽横征暴敛,却也深谋远虑。他深知管好百姓的同时,治吏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他已洞悉官吏容易出毛病的症结所在了,事皆决于法,故而他颁行全国的秦律是相当缜密完善的,虽然,他治吏的目的仍是为了治百姓。

尽管人有认识上的偏差,尽管举贤可以不避亲、不避旧,但我仍然觉得这两条有些不近情理的秦律却是很有些法理的。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