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孤山②寺北贾亭③西,水面初平④云脚低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⑥,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⑦,绿杨阴里白沙堤⑧。
注释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接,所以称孤山。山上有孤山寺,可以俯瞰两湖全景。
③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子。
④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⑤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⑥暖树:向阳的树。
⑦足:满足。
⑧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诗词大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色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经典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全诗紧扣“春行”二字,抓住环境与季节的特征,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美丽无比,读来也觉春风扑面,神清气爽。
文化链接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