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第一分,主要叙述佛陀着衣持钵、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寻常事。已经觉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种神通,为什么还要穿衣吃饭?吾人若欲信解《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圆满《金刚经》,要能会得佛陀这一段般若风光,要能明白般若无二般,一切现成而已。
唐朝有一位慧海禅师,初次参访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问:“你来我这里,有什么事吗?”
慧海回答道:“我是为求佛法而来。”
马祖道一说:“我这里连一物也没有,你跑来这里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哪里有什么佛法可求?”
慧海无奈的问说:“那么请问禅师,什么是慧海的自家宝藏?哪个是慧海的本来面目?”
马祖道一说:“现在问我的那个当下即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全无欠缺,你何苦向外觅求?”
佛陀于此经中示现的日常生活,旨要吾人打开昏矇的心眼,在穿街过巷,觅食求衣,当下那个即是,因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间生活展现般若的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洗足敷座完成六种波罗蜜。这些呈现于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从般若的“体”流露的,应用于生活的行住坐卧则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以般若为导,修行以般若为炬,佛陀示现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没有扭捏作怪的展现神通,是要我们自己往内心去觅求。如何过一个“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内在的黑暗执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师的灌顶加持,也不是求圣水符咒就能消灾免难。《地藏经》云:“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诸佛菩萨要成就度化的事业,是谦卑如地,含笑亲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没有染污,清净自在的。放光不是诸佛菩萨才有的,只要在生活里,我们说柔软的爱语,不也是口里放光?能亲手为别人服务劳动,不也是手掌放光?对于他人的轻贱垢秽能含容不二,这难道不是通身放光吗?《楞伽经》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一念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开悟见性,别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能代替”这则公案,做这一分的结语。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行脚参学,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两次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发心来参学,现在半途而废实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么从今以后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劳,只是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笑答:“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领悟,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习题:
1.六成就是什么,和我们的人间事有什么关系?
2.佛经都讲“无我”,为什么还会有“我闻”的存在?
3.一时的含意是什么?
4.经文的乞食、洗足、敷座等和般若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