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转基因食品由来与发展
转基因技术主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方法把重组dna分子导入生物体的技术。转基因技术就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式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转基因技术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将新的外源基因转入另一生物体;二是对现有生物体的基因进行加工。常规育种方式基因转移主要是同种生物种内,而转基因技术是不同生物种之间。常规育种可控性不强,后代表现不易预期,选育周期长;转基因育种可控性强,后代表现可以预期,选育周期较短。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将某种作物上的抗害虫、抗干旱等优良基因,用高科技“剪切”下来,“转接”到需要改良的作物上,从而形成新的品质优良作物。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争论就从未间断过。在我国,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高度关注始于2009年,当时农业部发放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证书,引发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说:“转基因技术不仅仅运用在农业领域,转基因早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1)在传统作物中植入快速生长基因后,农作物的特性得到了改善,不仅可缩短生长期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使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也使人类从此告别缺粮的历史。
(2)通过基因改变,使传统作物具备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可大大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
(3)植入不同的基因片段,可使食品的外观、味道、口感甚至营养成分完全改变,将使人类的食物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新时期。
(4)农作物将彻底告别靠天种植的历史。通过改善基因,人类能让作物具有耐寒、耐热、耐干旱或耐涝的不同特性,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5)假如将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植入某种食品,也许,若干年之后,人们只需吃食物就能预防或治疗疾病了,而且不必担心这种食物对人体有副作用,因为产生副作用的因素已经被完全剔除了。
应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因此,通俗地讲,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它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商业化是近10年的事。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保守的英国人后悔不迭。此后,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拾。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麦是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有转基因植物,如:西红柿、土豆、玉米等,还有转基因动物,如:鱼、牛、羊等。虽然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没有多大差别,但转基因的植物、动物有明显的优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改良品质、抗逆境生存等。
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潜在危害,科学家目前还不能提供出确凿证据,但是他们的担心也绝不是杞人忧天。在试图改变生物链结构方面,人类没有任何经验,因此,无论多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近百年来,传统杂交技术是人类生产高产优质粮食、蔬菜、水果及肉禽蛋的主要方法。尽管杂交也是一种简单的基因置换,但它们却仅限于在近亲物种间进行,因而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和传统杂交不同,转基因技术用来改造食品的基因,通常来源于完全无关的物种,很多还是人类绝少食用的物种,例如蝎子、蛾、细菌、病毒和老鼠等。常见的做法是,将蝎子的基因植入玉米,使玉米产生毒素来抵御虫害;或者将人的基因植入鱼类,使鱼能提供更接近人类的蛋白质。
2012年2月两会前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由国家***、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二条特别提出,“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这被视为转基因在国内发展的又一大里程碑。意见稿的出台,一方面意味着转基因食品或将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使非转基因粮食,特别是非转基因大豆产业或将“结束寒冬”重新迎来发展机遇。由于转基因大豆在种植效益和出油率方面要比非转基因大豆高,很多加工企业出于成本驱动都乐意进口大豆,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内农业泰斗袁隆平在对转基因产品发表评论时认为,尽管对于转基因问题他是中间派,但他仍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
对于外界争议的转基因食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2年4月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非常重视转基因以及生物育种的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及管理。目前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实验、生产、加工、经营到进口许可,以及最终产品、消费品的标识管理,中国已形成一整套法规制度,实现了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可为转基因的育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
转基因食品介绍
转基因产品几十年前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美国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和番木瓜等植物来源的转基因产品超过3000个种类和品牌。加上微生物来源的食品,美国国内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已经超过5000种。许多品牌的色拉油、面包、饼干、薯片、蛋糕、巧克力、番茄酱、鲜食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地含有转基因成分。我们食用的大豆油以及穿的棉制品也是转基因的。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储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储藏。为了解决转基因食品——西红柿番茄这类果实的储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储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
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
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提高农产品耐储性,延长保鲜期;可以缩短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可以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有损害。更有研究表明,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第3代,就绝种了。
现在市面上有多少转基因食品?怎样知道买的产品是不是转基因食品呢?专家们曾现场指导市民如何对转基因标识进行识别。以一桶调和油为例,这桶调和油的原料为花生、芝麻和大豆,因为花生和芝麻没有转基因品种,而这款调和油使用的大豆为转基因大豆,所以标识出“本产品所含的大豆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同时,专家拿出另一桶葵花籽油,因为原料不涉及转基因食品,所以用料成分上无此标识。专家称,我国实行转基因部分强制标识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转基因食品要求作标识。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教授梅曼彤称,转基因育种只是一种育种手段。现在消费者,一看到农作物的一些新品种就以为是转基因,其实不然,她举例说,我们过去少见,而近年常食用的小番茄、甜玉米,都是常规育种选育出来的,未使用转基因技术。
有人说,“如果有关专家一时半会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研究不清楚,最起码应该清楚标识出来,让消费者有选择权”。对此,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林敏认为,这个提法看似客观公允,其实远离了食品安全问题讨论的实质。事实上,国内许多媒体在介入转基因安全讨论时存在两大认识误区。一是大肆宣扬转基因安全没有定论。媒体经常这样质疑转基因: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也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下一代人是否有影响。这种质疑没有反驳的意义,因为可以针对任何一种技术和食品。许多传统食品如海鲜、奶制品、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等食物,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吃一口就可能过敏,严重者有生命危险。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只有相对安全的剂量,任何食品的安全性,都是以剂量为前提的一个相对概念。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结论,也是在与传统大豆相比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试验得出的。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把转基因食品标识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混为一谈,错误认为经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之所以要标识,是因为其安全性不确定。事实上,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标不标识”是知情权问题,严格监管是管理问题,“能不能吃”才是问题核心。只有在“能不能吃”这一核心问题有了科学权威结论后,才能讨论标不标识、知不知情与加强监管问题。因此,在转基因大豆“能不能吃”的核心问题上,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上只有两个选择,肯定安全性,批准上市;或不能确定安全性,不批准上市。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与国家安全稳定,任何一个负责任政府都不可能批准一个安全性不确定的食品上市,然后通过标识供消费者选择。
据了解,我国消费者日常能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有:棉花及其加工品,大豆油、油菜籽油、番木瓜。转基因食品未进入果蔬供应链。梅曼彤表示,自己曾在广东大豆油加工厂调研,所有的转基因大豆均通过海运或河运到达后,直接进入工厂加工,消费者不可能在市面上吃到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其他食品。梅曼彤称,进入我国消费者食品链的转基因相关食品,都经过了国外开发和监管部门,以及我国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长期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安全监测和评价。据悉,转基因技术1996年开始进入商品化市场。对转基因管理最为严格的欧盟,也批准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作为商品进口,且部分国家还有种植。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多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离市场化还有距离。2009年,我国农业部批准发放了抗病毒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但是,根据国家对新品种的管理规定,这些转基因的新品种还未获进入市场的许可,所以都还没有进入商品的流通市场。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鉴别手册”,其中提及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黄瓜、小南瓜等都是“隐藏在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这份名单是否属实?目前国内市场在售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对此,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王志兴列出了国内转基因食品清单。
王志兴解释说,小番茄又称圣女果,原名“樱桃番茄”,目前全国各地市场上的圣女果大部分均由境外引种;而大个彩椒、小黄瓜等都是非转基因的常规品种,“称其为转基因食品的说法都是谣传”,“不能用大小来判断是不是转基因品种”。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从原料来源看,进口的主要有大豆、油菜籽和玉米及相关产品,国内生产的有棉籽油和番木瓜。“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实施与国外相比较为严格的转基因标识制度”。王志兴说,列入转基因标识目录并在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生物在我国都需要标识,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调和油均已标识。
在挑选食品的时候,如何辨识是否为转基因食品?
1.大豆
非转基因大豆:为椭圆形状,有点扁。肚脐为浅褐色。豆大小不一。打出来的豆浆为乳白色。
转基因大豆:为圆形,滚圆。肚脐为黄色或黄褐色。豆大小差不多。打出来的豆浆有点黄,用此豆制作的豆腐有点黄色。
简单的检验方法:本土大豆用水浸泡三天会发芽;转基因大豆不会发芽,只不过是个体膨胀而已。
2.胡萝卜
非转基因胡萝卜:表面凸凹不平,一般不太直,从头部到尾部是从粗到细的,且头部是往外凸出来的。
转基因胡萝卜:表面相对较光滑,一般是直的,它的尾部有时比中间还粗。且头部是往内凹的。
胡萝卜只有在秋冬季节有,夏季的一般是转基因的。
3.土豆
非转基因土豆:样子比较难看,一般颜色比较深,表面坑坑洼洼,同时表皮颜色不规则,削皮之后,其表面很快会颜色变深,皮内为白色。
转基因土豆:表面光滑,坑坑洼洼很浅,颜色比较淡。削皮之后,其表面无明显变化。
检验方法:削皮后看变化。
4.玉米
转基因玉米:甜脆、饱满、体形优美、颗粒头尾差不多。
5.大米
在中国取得转基因大米合法种植权的地区是湖北,要警惕细长的很亮的米。
容易与东北“长粒香”混淆。买的时候一定看清原产地。
6.西红柿
转基因西红柿:颜色鲜红很好看,果实较硬,不易裂果。
7.其他鉴别方法
一般来说,在标签的最下方一般印有出口国的名称,中间的英文字母标明水果的名称,最上方的英文字母标识的是出口企业的名称。
在每个标签的中间一般有4位阿拉伯数字:3字开头的表示是喷过农药的水果。4字开头的表示是转基因水果;5字开头的表示是杂交水果。
三
国外转基因食品生产与管理
欧美不禁止转基因食品
人们都知道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但在国内鲜有人知道美国同时也是转基因食品的消费大国。一直以来,一个影响很广的民间流言说“美国人自己是不吃转基因食品的”。
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分子检测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许文涛副教授介绍,美国国内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已经超过5000种。老百姓平时吃的许多品牌的面包、薯片、蛋糕、番茄酱、鲜食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据2012年6月3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种植的88%的玉米、90%的棉花和94%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当年产的7286万吨大豆,只有41%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国内的消费,其中又有93.1%食用,包括玉米、甜菜等。而2005年美国大豆的41%、玉米的17.5%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日本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2010年日本进口了1434.3万吨美国玉米、234.7万吨美国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即使是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最严格的欧洲和日本,转基因食品也非明令禁止。比如,欧盟委员会网站上就罗列了获得欧盟授权的转基因生物名单,其中,转基因玉米就有23种、油菜3种等,大多数都用于食用。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和番木瓜等植物来源的转基因食品超过3000个种类和品牌,加上凝乳酶等转基因微生物来源的食品,美国市场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则超过5000种。许多品牌的色拉油、面包、饼干、薯片、蛋糕、巧克力、番茄酱、鲜食番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多数食品厂商自然不会去刻意标注转基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此也习以为常。“在美国,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转基因食品,不会去多想。”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农业经济学教授scott rozelle告诉《科学新闻》。有时候,一些厂商也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中标注上诸如“纯天然”,如extra-virgin字样,但这种标示与fda的监管要求并不矛盾,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术语界定什么是“纯天然”。
欧洲如何评价和监管转基因食品?2013年6月,英国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大臣欧文·帕特森发表演讲,反思欧盟的转基因政策并力挺转基因技术。演讲认为,欧盟耗资2.6亿英镑对超过50个转基因安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在2000年和2010年的欧盟委员会报告中得出“两个有力的结论”:①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食品及饲料安全造成比传统作物更高的风险;②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转基因作物甚至可能比传统作物和食品更加安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晓光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欧盟国家对转基因生物的态度一直非常谨慎,对转基因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欧盟耗资2.6亿英镑对超过50个转基因安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是非常客观、科学的。
世界各地转基因管理模式不同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基因安全处处长李宁说,转基因的安全问题其实是科学应用的风险,公众不了解所以会害怕,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每项科研成果都有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一些技术手段仔细评价来防范。应该说,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和原则进行的,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比任何普通食品都严格。整个安全评价制度规定了三类评价对象、四个安全等级、五个评价阶段以及两种评价方式。每一项转基因产品的面世,都要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以及安全证书等五个评价阶段。”
对于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美国实行农业部、环保署及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监管种植安全、环境安全及食用安全的制度;而欧盟国家则大多专门立法管理转基因技术;我国目前以全程评审的方式监管转基因产品,并实行农业部审批,属地监管的制度。不过,目前我国仍没有专职部门应对转基因产品,而是由农业部下属机构兼任。
我国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领域事件,使得老百姓有点不相信权威。今后,专职的评价、检查、管理人员,将是我国转基因管理的发展方向。如何减少人们对科学应用的恐惧?就是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树立权威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