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故宫”
广西忻城县县城北面有一座山,叫翠屏山。此山不高,样子也平常,既没有万仞冲天之势,亦无虎踞龙盘之态,只是一个山包而已。但林木葱郁,树荫幽深。飞鸟落脚时,如风来临,可见枝叶摇荡;蝉噪遏止间,静如半夜,可闻落珠滴答。宋代诗人唐庚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此处颇有唐庚诗中的意境,是个僻静的去处。
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一天,忻城县第八任土官莫镇威来到了翠屏山北麓。他也许感到了这里的幽静和凉爽,就突然萌发了在这里建设土司衙署的想法。从元朝末期开始,莫氏世袭土司就一直统治着忻城。第八任土官莫镇威的前任有没有产生过要在翠屏山建土司衙署的念头不得而知,反正只有在莫镇威在任的时候,忻城的翠屏山北麓才开始出现了土司衙署的建筑。也就是说,从1582年起,忻城土官莫镇威开始了土司衙门的主体工程建设。后又经过历任土司先后对附属建筑的拓建,才形成了这个规模宏大的土司建筑群。
奇迹有时候就是来自一个闪念。忻城土司莫镇威的这个闪念,就打破了翠屏山以往的寂静,让壮族现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在这里得先说说莫氏土司。忻城莫氏土司的始祖莫保,系永定(今宜州市)人,壮族。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被授予宜山(今宜州市)八仙屯千户职。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革职,遂率子孙及亲丁迁至忻城。莫保之玄孙莫敬城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遂被推为土官。弘治九年(1496年),忻城县降为土县,莫氏家族获得了世袭,一统忻城天下400多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第十九任土官被撤,从此不准世袭。
也许,莫氏土司是命运多舛的。但他们却有意无意间给我们留下了这座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壮族土司建筑——壮族“故宫”。这座建筑,主要由土司衙门、祠堂、官邸、大夫第等建筑群组成。入大门,先见一间砖瓦结构、正面敞开的不设门窗的头堂。大门和头堂之间两侧,左为牢房,右为兵房。再进去,经过一个不砌砖墙的木柱、瓦顶结构的花廊,便是二堂。花廊两侧,为东花厅、西花厅。此处是专门接待客人的地方,不设门,只设窗,转头可看见翠屏山上翠绿的树木,鸟鸣声不绝于耳。再进去,就是三堂和后苑了。这一溜连接一起的建筑,起码有50米长的距离。而两旁衔接的建筑,还有礼房、官邸、祠堂、祭堂等。这不仅体现了设施的齐备,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当时壮族土司功能齐全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机构。真是气势非凡,不可比拟。
莫氏土司衙署,全是砖木结构,带有中原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屋脊必有翘角,窗为镂空花窗。花窗图案,多为树枝、鸟兽鱼虫。墙壁、屋檐、木门、石墩等亦有浮雕,山川日月,乡风民俗,尽可入画。游览其中,古风扑面,色香荡漾;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是日月的积淀,凝重,典雅,宁静。上百年的遗物,离我们很远,但总能使我们的心情颤巍巍的,直想亲近,让我们的目光能够看透几百年前的岁月云烟。
土官莫镇威建设衙署最初的闪念,恐怕只是为了显示莫氏土司的实力。应该说,莫氏家族在长年的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的后任也认同这种理念,也用大量的钱财扩建了这座衙署。不知过了多少年,壮族不曾有过的庭院建筑群出现了。在忻城,在翠屏山北麓,当年的百姓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情景:门前门后,庭院内外,兵丁进进出出,宾客来来往往,佣人忙忙碌碌。每逢年节,院子里想必是摆满了酒菜,亲朋好友,举杯交错,说笑不断,好气派的一个大家族!
一座建筑、一个庭院显示了一个家族的实力,但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社会制度的浓缩。兵房、牢房、祠堂、官邸、礼房……统治者所需的权力、制度、礼教、宗教等都集中在这个土司衙署里了。而庭院里的雕梁画栋,则充分体现了当时壮族画匠们的最高艺术水平。
莫氏土司衙署在翠屏山北麓与清风明月相伴了400多年,热闹过也孤寂过,但始终断不了人们对它的喃喃细语。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属于壮族人的一片磷光,一段传奇,生动,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