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帝国的溃败 温柔的天下体系

中国人,从来都有对自己视力之外的事情存而不论的本事,他们不来,就假装他们不存在。

天下体系的传统在延续,优待外人、苛待自己民众的传统,也在延续。天下体系的温柔上面,有天朝民众的血和汗。

“中国是天朝上国,天下中心。”这样的观念,自打《禹贡》问世以来,被多少代的统治者坚守着。即使外夷打将进来占了半壁江山,像女真人那样,不仅逼着汉人的朝廷纳贡,而且还要称女真的君主为叔父,这样的观念,也依旧在。

继承了明朝江山的满人,也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和天下观念,凭借武力和手腕,把朝贡体系扩大了。西北边的游牧人,也渐次被纳入其中。虽然说,原来给明朝纳贡的朝鲜和越南,骨子里对原来的狄夷满人并不买账,但该纳贡却依旧纳贡。因为纳贡,在经济上,是个有大便宜的事儿。

历朝历代的中国皇帝,也包括那些在中土称帝的胡人,对欺负到头上的外人都很头疼。但只要这样的欺负不严重了,就都又热衷于怀柔远夷。隋炀帝下令外来的胡人吃饭可以不付钱的事情,有点过分,但对外来胡人的优惠,一直都存在。中国的皇帝可以对自己的百姓狠,但对外来的胡人,却是能怀柔就怀柔。

所谓的天朝上国,天下中心,理论上其实是个文化意义上的“太阳”。周边的各族人民,包括远恶边鄙地带的远夷,都应该向慕王化,主动接受“太阳”的普照。因此,那些来进贡的藩属随便带来点什么东西,都会换回去一堆金银财宝。而且,天朝对于来进贡的藩属,一般不过问其国内的事务,只要你能接受我的册封。如果你像朝鲜那样,恭敬地接受册封当然好;如果像日本那样,将册封的金印一丢,也随便,没有人会因此而兴师问罪。

至于这个地球上存在的那些众多的邦国,根本不理会天朝上国的存在,顶多跟我们直接或间接地做过生意。那么天朝对这些国家也基本视而不见,连它们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无视。明朝末年,耶稣会的利玛窦来华,带来了由地球仪展开的万国舆图,但中国人见了,也无非就是对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国家感到了一点惊讶,并没有接着联想:为何这些国家都不来上供,接受王化。中国人,从来都有对自己视力之外的事情存而不论的本事,他们不来,就假装他们不存在。

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来华之前,欧洲的“夷人”其实也来过。除了来传教、找工作的,葡萄牙和荷兰人的使节也来过。只是这些使节的面目不清,弄不清他们是东印度公司派来的,还是国王派来的。他们来华胸无大志,只是想占点小便宜,所以在礼仪上一点都不纠结。跟暹罗、越南一样,来了进礼部,送的贡品也稀松平常。见皇帝,让三跪九叩,就三跪九叩。所以,尽管是远夷来朝,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

但是,1793年来的英国人不一样。首先,他们是带着一个舰队来的,其中狮子号是艘带有64门大炮的巨舰。其次,这是一个庞大的使团,为首的马戛尔尼勋爵,是曾经做过驻俄大使的高级别职业外交官。使团不仅有各色专家,还有随行画师。其三,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礼品,有中国人见过和没见过的各种天文仪器——地球仪和一架天文望远镜;还有中国没有的四轮马车,最先进的枪和炮(其中铜质的速射炮,可以每分钟发射20~30发炮弹);有中国人肯定见过的地毯、挂毯,各种产自欧洲的工艺品;当然,还有英国最自豪的巨大战舰的模型。

如果英国人真的是来进贡的,那么此番向慕王化的诚意可是够大的。所以,马戛尔尼使团的到来,给中国朝野带来的是一片欢喜。当时的乾隆爷已经83岁了,在位58年,自我感觉极好。当然,臣子们也跟着他感觉好。有什么能比一个遥远没有听说过的国家前来进贡,更能说明王朝的强大,皇帝爷的威名远播呢?

可惜,英国人不是向慕王化来的,备了厚礼,仅仅是为了要建立外交商务关系。确切地说,就是中英两国互派使节,各自驻在对方的首都,双方全面通商。而不是像当时那样,仅仅广州一口通商。为了全面通商的方便,英国方面还要求比照澳门,在舟山租用或者买一个基地,用来囤放商品。当然,按情势论,如果中国方面不答应这个要求,只要全面通商,英国人的这个要求也是可以放弃的。

其实,如果马戛尔尼来的时候,中国人没有那么一厢情愿,在没有搞清状况的情况下,就把英人来朝的消息炒大。清朝政府其实可以比照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不互派驻对方使节的商务外交关系。俄国沙皇的使节来华,对中国皇帝三跪九叩,中国朝廷的使节到了俄罗斯,也对沙皇三跪九叩。只是,后边这半截的事儿,需严格保密,不让朝中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国家的人知道就可以了。可是,英国人来了这事太大,太有面子,为了抢这个天大的功劳,和珅亲自操办,派自己的亲信接待英国人。等到和珅明白人家不是来朝贡的,而是要建立平等外交商务关系,英国人来进贡这事早已满朝皆知,再想偷偷地办,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在马戛尔尼来承德避暑山庄见乾隆的路上,尽管他一个劲儿地告知对方,自己的君主是西方的盟主,自己此番来华就是要跟东方的盟主——中国,建立平等的关系。但中国接待的官员,却想尽办法劝马戛尔尼按照中国的礼仪来见皇帝。最好,还要穿上中国的朝服。为此,他们费尽心思说服马戛尔尼,宽大的中国服装如何舒服。为了能说服马戛尔尼,他们甚至请出了在华的西方人。最后,和珅自己和乾隆的宠臣福长安都亲自出面了。为了吓唬马戛尔尼,他们中间有人甚至胡编说乾隆是蒙古人忽必烈的后代。

此时的和珅们对马戛尔尼的使命,已经不在乎了,他们知道建立平等外交商务关系这事,皇帝肯定不会答应。他们在乎的,是马戛尔尼见乾隆的礼仪。只要把马戛尔尼哄好了,让他答应见皇帝的时候三跪九叩,让皇帝在众多藩属国的使节面前有面子,他们就算大功告成。所以,无论马戛尔尼怎样努力,都没有人来跟他谈他的使命,一群像苍蝇似的围着他转的中国人,说来说去,就是让他按照中国礼仪见乾隆。

最后,被逼的没办法了,马戛尔尼做了一点妥协。他答应说,我带来了英国国王的画像,如果你们中间一位大臣在我的庐帐里,对着我的国王三跪九叩,那我就可以对着你们的皇帝也行中国的大礼。然而,这个皮球踢过来,竟然没有人敢接——谁也不敢对着蛮夷的国王行见君主的大礼。这事,对中国的大臣们,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如果谁这么干了,以后别说回家不好见祖宗,就是哪天被御史知道了,一个弹劾出来,人就别做了。

最后,马戛尔尼还是见了乾隆,以打折的英国礼仪,单膝跪倒,但不吻手——这个中国人受不了。

结果不像传说的那样,马戛尔尼的礼仪问题没有解决,中国方面就表现得非常冷淡。其实,乾隆见了马戛尔尼好几次,有一次,甚至要拉马戛尔尼去拜佛塔。只是因为信仰问题,马戛尔尼才没去。每次见到在众多匍匐在地的群臣中单膝跪着的马戛尔尼,乾隆都要特意传旨慰问一下。临别的时候,乾隆还特意拿出了据说是准备传给后代的宝石,送给英国国王作为礼物。尽管马戛尔尼一个劲儿地贬低中国方面的还礼,但依照惯例,这些礼物应该不会比英国人送来的分量轻——虽然双方对于贵重的认识,并不一致。

那封被后人反复引证的给英王的“敕书”,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傲慢。虽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但主要是强调祖宗之法不能改,而不是他乾隆不想答应英国人。为了说服英国人,敕书反复陈述西方人常驻中国的种种不便,使节以及驻在中国的非必要性,遣词用句已经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甚至在马戛尔尼们到了广州之际,乾隆还派人送来一份诏令,传达他不得不否定马戛尔尼要求的无奈。

马戛尔尼在中国期间,他每日的开销,按英国遵循的国际惯例,是该由他们自己开支的,但乾隆却规定,所有的开支都由中国方面负责——每天的拨款,达到1500两白银。尽管马戛尔尼怀疑他们根本吃不了这么些银子买的东西,拨款都被人贪污了,但乾隆的这份好意,却是真实的。

可是,对傲慢的英国人这么友好的清政府,对自己的臣民却一点也不好。回去的时候,马戛尔尼是一路从大运河乘船,然后改走驿道去广州的。一路上,不管水深水浅,纤夫都必须拉着船走,拉不动,就皮鞭、军棍伺候。纤夫如果逃走了,就连夜在河边的村庄里拉人充役。这些充役的农民,能吃到一点英国人的残羹剩饭,就感恩不尽。

天下体系的传统在延续,优待外人、苛待自己民众的传统,也在延续。天下体系的温柔上面,有天朝民众的血和汗。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