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自觉修身是其成长的必修课、干事创业的奠基石,体现着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修身者,必先修心;心至,则无往而不利。”人生的成长是心灵跋涉的历程,修身的本质是修心,精髓在于修心。对领导干部而言,“修心”就是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一、修身与修心的辩证关系
“心”,从生理上讲,指的是心脏;从心理上讲,指的是内心活动;从哲理上讲,指的是人的意识。通俗地讲,“心”,就是人的思想活动。古人讲究修心,目的是正心,校正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符合天意、事理、人伦。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心不正看什么都是斜的,干什么都是歪的。
心是“本”、身是“道”,修心决定着修身的方向。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与源泉,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心”是修身内因,是个人成长进步第一位的因素。一个干部如果个人不努力,就想“天上掉馅饼”,即使有组织的关心关爱,最终进步也不会太大;或者动歪脑筋,走歪路、邪路,最终只会走向深渊。很多贪官忏悔录都写道:“我的堕落就在于没管住心,贪欲膨胀,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领导干部要健康成长,务必修好“心”这个本,盯住“心”这个内因,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心是“里”、身是“表”,修心决定着修身的状态。人们常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就是说一个人的面貌状态和这个人的心态有关。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其内在的素质、内在的修养决定了外在的形象和风貌。《礼记》有言:“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领导干部如果心态平和、待人真诚,每天都热情洋溢、面带微笑,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发的慈眉善目。
心是“因”、身是“果”,修心决定着修身的成效。良好的心态如同生命的舵轮,能促使人成就一番事业,消极的心态则可以使人一事无成。医学中存在一种“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领导干部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精神因素,那么他就会对工作充满信心,从而产生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内在的无穷潜力,进而用心用情用力工作,不求一时之功,不念眼前之利,努力把工作融入生命历程,为党和人民书写人生的华章。
二、修心的路径方法
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修心,是一个长期改造思想、恪守本心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虽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
格物致知是修心的前提基础。认知,是一切的基础;格物,是最基础的事情。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认知不足,成长就可能走偏或走错路。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很多领导干部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不到位的原因,只看事物表面,不探究事物内在的原理,不重视对工作特点和工作规律的掌握,没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诚意正心是修心的原则要求。所谓诚意正心,就是意真诚、心纯正。意诚心正,就会说厚道话、办实诚事,不虚妄、不欺瞒、不懈怠,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抵得了诱惑。意不诚,心不正,就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修心就要“格其非心”、正其诚意,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导干部要保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警醒,做到“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不随性而为、任性妄为。
知行合一是修心的最终目的。《论语·为政》中,孔子讲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语道破了修心的要诀关键在于知行合一。领导干部要做到修身立德,就必须言行如一、躬身笃行,做到思想认识与行动实践的高度统一。要把实践锻炼当成探索前行的过程、推动发展的过程,也当成锤炼自己的过程、砥砺成长的过程,做言必信、行必果、心口合一、言行一致的表率,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头一套、行动一套”,当老实人、做老实事,才能不断成长、成熟、成才。
三、领导干部要以修心促正身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领导干部要把修心正身作为必修课,时刻对标对表党章党规要求、对标对表基层群众期盼,检视自身,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明辨善恶是非、追求高雅情趣,在小事小节上严格要求自身,在日常点滴中不断完善自己。
对党必须永远保持“忠心”。在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忠”被看作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位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之首。“忠”不仅被看作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被定为“天下之纪纲”“义理之所归”。苏武牧羊,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岳飞“精忠报国”,无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忠义之士的典型代表。对领导干部来讲,忠心是第一操守、第一要求,是检验一个干部成熟的“试金石”,也是决定一个干部成长的“压舱石”。要深刻认识忠诚的政治意蕴,科学把握忠诚的丰富内涵,切实把对党忠心作为修心第一课。忠诚源于信仰。古人云:“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真宰是一种信仰,信仰有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领导干部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比能力更重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就要自觉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听党话、跟党走。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就表明,对党忠诚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不当两面人,不做两面派,不搞伪忠诚、假忠诚,决不能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必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成为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对党忠诚的老实人、政治过硬的带头人。
对群众必须始终饱含“真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群众饱含“真心”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题中应有之义。古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韦应物;今有“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四有”书记谷文昌、“樵夫”廖俊波、“人民公仆”杨善洲等干部,无一不是对群众真心的楷模。“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实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落到行动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者,国之根也。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这些经典古语,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民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坚持以民心为贵、以民生为重,始终重视民心、尊重民意、顺应民愿,努力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以百姓心为心,以群众事为事。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群众动真情,群众才能对你有感情。与群众打交道,关键还得带着一个“情”字,做到真情、真意。只有这样,才可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干部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改善民生是最大公务”的理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和行动的第一准则,牢牢抓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民解困作为第一要事,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对权力必须时刻恪守“公心”。“公心”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心意。对权力恪守“公心”,就是要秉公用权。***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一个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不容易,走好领导岗位上的每一步更不容易,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始终坚持行大道、行公道、行正道,凡事出于公心,不讲关系讲原则、不讲人情讲党性,方能走得实、走得远。“公器”不能私用。***先生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所谓政治,也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既然是“众人之事”,就不能有私心、公私不分,甚至损公肥私、假公济私,而是必须“天下为公”,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为官从政的根本和核心,是大道。为官从政,必须去除私心杂念,公正办事、公私分明,不假借公务之名办理私事,不利用公共资源为私事提供便利;必须公权与私利分明,秉公用权、清醒用权、依法用权。无私者方能无畏。权力是把“双刃剑”,既能“斩”别人,也能“斩”自己。如果只看权力带来的“好处”,就会处心积虑地为个人谋私利,沦落为党和人民的罪人。事实也是如此,凡事出以公心,矛盾纠纷就少;凡事出以私心,麻烦问题就多。私字当头,利欲熏心,则走不远。领导干部要时刻恪守公心、用好公器、善谋公利,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常怀天下为公之心,抛弃私心杂念,才能无畏、从容,才能不出事、干成事。公道自在人心。“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老百姓对于为官者的做派自有公允的评判,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功过是非无需盖棺论定,“离任”就是一面镜子,百姓从中看出了清廉与政绩,群众从中读出了胸襟与情怀,留给后人的是深思和回味。
对事业必须一直追求“专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在各方面有专业能力的干部。尤其在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益精细、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的当下,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更高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以“一钻到底”的专业精神,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啃下深化改革的众多“硬骨头”。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认真专注的精神状态投入自己的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何种境地,都必须拥有满腔热情、矢志创新的精神状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热爱和完成,“在其位、谋其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古人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发明人屠呦呦、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当代“大国工匠”,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把事业做到极致的人。他们志向高远,撇开焦虑和诱惑的杂音,守住宁静,专一于为国家强大奋斗不息,贡献所能,终让一切浮华黯然失色,成为独好风景。人的精力十分有限,领导干部必须要分得清大小、拎得清轻重,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精其术、竭其力、乐其业,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咬定青山不放松,确保各项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党在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一贯强调干部既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志强调干部要“又红又专”,要求各行各业的干部要熟悉所从事工作的业务;***同志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要求干部成为精通本行的行家和能手。什么是专业水平?专业水平是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综合。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对纪律必须始终常怀“戒心”。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严守纪律,关键在于心中有戒。所谓“戒”,就是禁戒,即管束自己的行为、语言、思想,不出现过失。共产党人心中的“戒”,是其为人处世、干事创业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律底线。这个“戒”,不是一时之戒、一事之戒,而是在心中扎根的坚强定力。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才能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同志曾经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有力保障。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规矩意识,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牢固树立“边界”意识和“红线”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让讲规矩、守纪律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领导干部居要职、担重任、掌公权,一旦目无组织、目无法纪,凌驾于组织和法纪之上,必定会行为失范、放纵妄为,给党和人民事业、给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只有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纪怀有存乎一心的敬畏,才能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从政贵在自律,自律才能保廉。中医理论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贪得无厌的欲望一旦占据、支配了人的灵魂,就会不顾党纪国法的约束和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贪权、贪色、贪财、贪名,为一时之欲,谋一丝之利,捞一文之贪,行一刻之欢,最终使自己坠入罪恶的深渊。领导干部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切实管好配偶、子女等身边人员,凡是违反纪律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干,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正之风,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对自己必须始终严守“清心”。清心,就是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领导干部手握重权,如果心存贪念、私欲膨胀、利字当头,必然就会城门洞开、防线失守。要多一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觉,将修身自律的功夫放在平常,时时打磨自己的理想信念,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剪去行为上多余的枝叶,筑牢防微杜渐的思想堤坝,真正让规矩纪律装上铁齿钢牙,让好作风蔚然成风。人到无求品自高。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清朝礼部尚书张伯行这篇《禁止馈送檄》流传至今不无道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自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担起为人民谋福祉的重任。贪婪是走向毁灭的开始。“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党员、干部一定要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自我克制,把满足个人贪欲、一味追求个人享受视为祸害,自觉做到防微杜渐,努力避免摔大跤、栽跟头。当官只是一阵子,做人才是一辈子。领导干部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看人看物,以平常心对待群众,以平常心直面人生,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对待个人得失,兢兢以慎,知足知止,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坦荡为官,老实做人,把一颗真心、一颗诚心永远放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慎独则心安。正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将馈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领导干部要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言,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