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蒋子龙自述 §何为“天津卫”?

在我小的时候,从沧州到天津来,叫“下卫”。明明是“上”,偏偏叫“下”,明明是座城,为什么叫“卫”?问大人,大人说,卫就是城,就是大城,就是繁华;上就是下,下就是上,人家不都是把上关东叫作“下关东”嘛!

我又问:为什么去北京就叫“上京”、“晋京”呢?

对一个少年来说,这个世界实在太难以理解了。我提的问题太多,是不可能都能得到答案的。

以后我考到天津来上学,向天津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天津卫”?仍然没有人能给我以明确的解释。大都含含糊糊地说,天津的意思就是天上的星,天上的桥,天上的渡口,卫就是大,就是雄伟,特殊,值得自豪。

我也就糊里糊涂地开始为“天上的渡口”自豪。寒、暑假回沧州,有人问我在哪里读书,就回答:在“天津卫”——把个“卫”字故意拉长声,以示自豪。

后来杂书读得多了,知道天津是在明朝建城,由燕王朱棣定名。前些年见到一本《津门谈古》,通俗简练地介绍了“天津卫”得名的经过——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封他的儿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京,屯兵于海河两岸。朱棣要扩大自己的势力,便向四周开辟村庄,从江南和中原迁来大量移民……于是,三岔河口一带开始繁华起来。漕运发达,船舶集结,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于此,店铺林立,贸易兴隆。当时三岔河口最热闹的地方叫“三汉口”和“小直沽”。天津的沽很多,号称有七十二沽。按明朝弘治时期的户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的解释:“沽云者,小水入海之名也。”

一四〇〇年,燕王起兵和建文帝争天下,认为“小直沽”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他站在三岔河口的摆渡上,对随臣们说:这个地方大有可为,应该有个好名字,不能老是叫小直沽,它并不小嘛。随臣们自然是先请燕王赐名,朱棣两眼望着老天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好名儿,有位大臣建议叫“天平”,并解释说:燕王是奉天子旨意平定北方,不正是天平吗?老臣刘伯温反对,他说:依臣见,不如叫“天津”。千岁承圣上之命,吊民伐罪,顺乎天意,所以叫“天”;在这里渡过河津,所以叫“津”。另外,古时洛阳曾有“天津桥”。天河之中有九星,占据天河,都叫“天津”。“天津”二字很有气派,也很典雅。燕王应允,即刻传谕地方,将三汊沽、小直沽两个地方统一改名为“天津”。朱棣称帝后,于永乐二年,即一四〇四年,设置“天津卫”,修筑城墙,驻兵屯守。

所谓“卫”——就是明朝驻地方的军事编制单位,共分两级:“卫”和“所”。如同今天的师、团。初设“卫”时,分为“三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各屯兵五千余名。过了二百多年之后,到了清朝顺治九年,即一六五二年,并三卫为一卫,统称“天津卫”。到一七一五年,即雍正三年,撤消“卫”,改为“天津州”,隶属河间府管辖。

一九二九年,又更名为“天津市”。

由此可见,天津设“卫”不过三百一十一年,却让天津人莫名其妙地骄傲或者说困惑了近六百年。如果说,天津人对天津的进步和发展感到还不满足的话——尽管要让大家都满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眼下天津人的思想,似乎是格外地活跃。一九九八年在一首非常流行的顺口溜里有这样两句:“城市集市化,乘车‘大发’化。”寻找大家不满足的原因,我以为跟天津人牢固的“卫意识”有关。

可以说,“卫”的意识,害了天津六百年。

“卫”的意识,就是“门卫”意识。以把门儿的自居,缺少进攻意识,缺少大城市意识,缺少跟北京平等的意识,自然也就缺乏跟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竞争或在发展上超过去的意识。虽然身为直辖市,却甘当最末尾的一个。去年又增加重庆为直辖市,天津难道又要往后错一个,仍旧老末?甚至还老担心直辖市的资格会被取消!大城市意识,直辖市意识,不是狂傲、霸道,而是与承担的责任相匹配的自尊、自信。

华盛顿并没有让相距不太远的纽约当门户,东京也不视近在咫尺的横滨、横须贺为门户,位在内陆的柏林、巴黎等,均未拉一个城市做门户。国有国门,城有城门,家有家门,不能让别的国家当你这个国家的门,也不能让别人的家当你家的门,为什么要让另一个城市成为你这个城市的门呢?如果非要一个门,全国所有城市都是首都的门。至少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山海关、张家口、大同、太原,应该跟天津一样都是北京的门户。

数百年的“卫”意识,“卫”死了天津人的眼界,困住了思维,束缚了手脚,只盯着自己的家门口。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天津人外出闯天下的很少,“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广东、浙江、福建人遍布全世界,你在国外如果遇到一个天津老乡,比碰上一个稀有珍奇动物还让你惊喜。不要说出国,就是在南方最先发达的地区,如深圳、海南等地,天津人也是“凤毛麟角”,不成气候,组织不成团体。“门卫”嘛,死活不离家门口,而且还把这个看大门的职务视为美差,一代代地传辈儿。

“卫”无非就是个兵营,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我们从头看看,天津这个“卫”到底“卫”了些什么?明朝设了“天津卫”,却并没有保卫住大明江山不灭亡。清兵是从东北入关,先拿下北京,然后向南推进。李自成也是从张家口冲下来先攻占北京,后夺天津。同样,大清王朝也没有因为有“天津卫”,而“永世长存”。中国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历史上六次大的统一,都是从北往南打。日本侵略中国也是如此——如此说来,倒应该把北京说成是天津的“门户”。其实,各大城市之间,或者说一个完整的版图,都是互为门户,互相依存。

天津真正扮演“卫”的角色只有一次,一九〇〇年七月十四日,英、法、俄、德、日、意、美、奥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克天津,摧毁了已有五百年历史、据说又是“非常雄伟壮观的天津城堡”。当朝廷腐败,国穷民弱,一个天津怎能护卫得住整个民族的尊严?

即使你有那份卫国卫民、且不惜以死相拼的勇气,但,门卫终究是门卫,上要听皇上的,皇上下令叫你开门,你还能“抗旨不遵”吗?还要看想进门的是谁,任何门户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小摸、流氓无赖、阿猫阿狗者流,也许你还能挡得住,真正遇到强敌就不单是门户关紧便可高枕无忧的了。需要全国全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还得再加上国家强大,有足可御敌的实力,方有希望拒强敌于国门之外。

何况现在战争根本就没有门户的界限。美、英两次进攻伊拉克,可是先从大门口进去的?

再说,我们自称是北京的门户,人家北京可曾把你真的当成门户?在工资待遇上,可能把天津人当门卫了,京、津在差不多的纬度和经度上,北京的工资却高于天津。北京有重要的客人来,比如***、布什、***、撒切尔夫人、***等外国首脑访华,从来不走天津这个“正门”,都是从北京的后院或后窗户直接飞走,越过天津到上海或到广州。在我的记忆里,来过天津的外国元首只有金**和***,弄得天津人大惊小怪,交通阻塞好几个小时。甚至有些著名的外国艺术团体来华演出,也不走天津这道正门,好像中国压根儿就没有这么一个大直辖市——这又能怪谁呢?你甘当“门卫”,碰上傲慢的、势利的客人,谁会拿正眼瞧瞧把门儿的呢?

即便想当“门户”,把天津建设得发达强盛,漂亮幽雅,门户不也显得体面堂皇吗?对国家,对北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中国实施全面的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军进行了百万大裁军,福建前线、广西前线,都急速地转变前线意识,改为以经济工作为重心,大搞边境贸易。惟独天津人,张口闭口还是门户门户,真乃“门户之见”。现在时兴下岗,天津这个大“门卫”,难道就是铁饭碗,永远不会下岗吗?咱天津老乡们就不想再弄个第二职业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