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②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诗集有《东坡乐府》。
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庐山西北部。
②缘:因为,由于。
诗词大意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经典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今属河南)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写下了若干首关于庐山的纪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文化链接
庐山主峰——五老峰
五老峰为庐山主峰,地处庐山东南侧。山的顶部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好像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因此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最高峰为第四峰,海拔1436米。
五老峰的东侧有三叠泉;峰下的九叠屏相传是唐诗人李白读书的地方;东南方有白鹿洞书院遗址,为南宋朱熹讲学处。李白曾多次登五老峰,并留下诗文:“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意指庐山五老峰峭拔秀丽,登上此峰可俯视山下美景。现五老峰被大众网评为“庐山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