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明朝帝王师 4

刘伯温少时就有神童之称,据说可以一目七行。十四岁学《春秋》,没有像那些好学生,捧着书本诵读不辍,而是读一遍就完全记住了。判断一个读书人是否有才华,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记忆力,二是领悟力。刘伯温在这两个方面都是超一流的。据说他游学北京期间,某日逛进一家书肆,发现一本天文书,遂站下来翻阅。店主见他看得入神,便上来搭讪。言谈中觉得这位年轻书生谈吐不凡,有意将这本天文书送给他。刘伯温笑着谢绝,见店主仍要坚持,就说:“不瞒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这本书早已装进了肚皮。”说着就流利地背诵起来。店主大惊,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诸葛亮。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伯温的才情与他的故乡不无关系。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应该说,南田数百年的精气,孕育出刘伯温这样一位旷世奇才。

刘伯温出自书香世家,高祖父刘濠,出任过宋朝的翰林掌书,祖父和父亲,都是儒林中的佼佼者。刘伯温与其上辈不同的是,他不仅尊崇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孔孟儒学,更喜欢运筹帷幄的横霸之术。《明史》上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象纬之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机妙算。这门学问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谶卜术数。儒学与智术,既有关联又各成体系。懂智术的人一般都通儒学,但即便是硕儒,也未必懂得智术。通儒之人是贤人,通智之人则是高人。而刘伯温呢,则是同诸葛亮一样,既是贤人,又是高人。

刘伯温在元朝最后的几个官职,首先是浙东元帅府都事,这职务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参谋长。因建言捕斩海盗方国珍,与上司闹翻而遭到革职。三年后,再入官场,当过江浙行省都事、江浙行省郎中。那几年的浙江,主要的任务是围剿方国珍。刘伯温屡屡建言而不为当政者重视。最后调任他为处州路总管府判。刘伯温一气之下便弃官归里,这是至正十八年(1358),刘伯温四十七岁。

从以上刘伯温在元朝入仕的履历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县、州还是行省,他都没有当过一把手,始终都是无足轻重的配角。这些官职,对一般的乡村知识分子来说,就算是出人头地、光耀门庭了。但刘伯温不一样,他少有大志,认为自己是帝王师一类的角色。年轻时,他曾写过一首《公子行》的绝句:

玉勒金鞍照地光,驼裘珠帽绣文章。

平明上马归来醉,他日清朝作栋梁。

从这些诗作来看,刘伯温早就盼望着改朝换代。他不屑于当元朝的陋官,而期望做新朝的栋梁。

但是,新的真命天子将于何时出现呢?刘伯温辞官归里时,距他在西湖赏春望见“天子气”已过去了八年。如果他的预言灵验,那么,两年后他就应该与真命天子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