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明朝帝王师 15

大约是洪武六年,也就是刘基遭胡惟庸的陷害,从家乡回到南京闲居一年多之后,朱元璋加紧了对大臣的控制。有一天早朝时,他让宋濂出列,当着众位大臣的面,他问宋濂昨夜做什么?宋濂回答说在家请朋友吃饭。朱元璋又问请的何人?吃些什么菜?喝的什么酒?什么时间散席?宋濂一一回答。

一番盘问之后,朱元璋笑道:“宋濂说的都是真话,卿不欺朕。”

朱元璋如此说,乃是因为他派出的监视宋濂的密探已经将宋濂昨夜的行踪作了禀报。朱元璋利用早朝的机会发问,动机有二:一是检验宋濂是否忠诚;二是借此机会威慑其他的大臣。设想一下,如果宋濂说了假话,他的后果将会怎样?轻者贬谪,重者杀头。在他之前,已有不少大臣掉了脑袋,刘基监视居住,已是惶惶不可终日。

开国之后,最受朱元璋信任的两个人,武有徐达,文有宋濂。但就是这样两个人,依然经常受到朱元璋的监视和敲打。

宋濂自1360年投奔朱元璋之后,一直待在朱元璋身边“备顾问之职”,只是在1367年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三年。洪武二年即1370年还朝,被朱元璋任命为编纂元史的总裁官。书成后,升为翰林院学士。

但是,当上翰林院学士后,宋濂也有两次贬官的经历。

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因为有一次早朝迟到,被朱元璋训斥,降为编修。第二年,又因为没有及时就考祀孔子的礼仪向朱元璋上奏,再次贬谪为安远知县。用今天的官职作比较,等于是从正部级干部一贬为厅级,二贬为处级。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人苛严,再信任的人,只要犯下一点点过错,也必严惩。

一来是宋濂的天性使然,二来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成为朱元璋的禁臣之后,宋濂谨小慎微到了极致。他每日到禁城上班,散班时,绝不带走一张纸片。朱元璋分封有功之臣,何者为王,何者为侯,什么人可当什么官,唯独只找宋濂一个人商量。那段时间,朱元璋与宋濂同宿大本堂,讨论通宵达旦。直到结果宣布之前,外人无从猜测。因此,宋濂知道的朝廷机密最多,参与决策也最多。《明史·宋濂传》说到这一段,只有一句话:“濂力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但究竟采用了哪些汉唐故实,又如何“量其中”,则语焉不详。个中秘密,只有朱元璋与宋濂两人知道。两人一死,就谁也不知道了。

宋濂既居密勿之地,又是近侍重臣,很多人便想与他套近乎。但他和任何人都不表现出特别亲热。有人登门造访,千方百计想从他嘴中探得一点朱皇帝的口风,他都笑而不答。但他也从不会利用与朱元璋的关系而臧否人事。有一个叫茹太素的大臣,给朱元璋上了一份“万言书”,指斥时政,将朱元璋激怒而被打入诏狱。廷议时,宋濂不顾朱元璋的反感,为茹太素讲了一番好话。朱元璋一反苛严常态,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发了一通感慨:“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只君子,抑可谓贤矣。”

朱元璋称宋濂为贤人,此前,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对这两个人,他可谓赞赏有加。但是,朱元璋这种感情的热度,究竟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