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大清与大明都在不断地往松山锦州一带增兵,两方兵力相加,达到二十五万左右,这是两个国家决定命运的一战,双方都不敢大意。
本来,两国对峙中,大清占有优势,可如今多出唐峰和李自成这两个变数。
唐峰收下永安公主,让皇太极有些放心,至少唐峰不会不打招呼就给自己打黑枪。
李自成最近与皇太极的联系比较多,他知道崇祯腾不出手来打他,却怕唐峰会找上门来。张献忠这样的猛人,在唐家的追打下,连七天都顶不过。李自成手中虽然有十几万的精锐,也建了有几十门炮的炮营,可他还是怕唐峰。
李自成知道投了大明肯定要被调到东北当炮灰,是死路一条,如果唐峰打上来,他只有投大清一条路。当然,如果唐峰肯收留,他投唐峰也行,但他知道唐峰肯定是不收人的。
皇太极当然希望李自成来投,他派人联系了海上龙王郑家,但郑家一直没有答复,让他有些担心。因为他知道唐家是海贸起家,海上力量肯定不弱,大清也不敢与唐家在海上相争。
皇太极为安李自成的心,只能骗李自成说,他已经与郑家商量好了,肯定能保证李自成顺利到达辽东大清的地盘。不过,由于从海上走,李自成最多只能带一万人。
投大清只能带一万人,李自成心思又有些犹豫了,因为他一直以来都靠的是人多,如果人少了,自己的价值就会降低,也许皇太极那个一字并肩王就落不到自己头上。
大明、大清、大顺、唐家这四方中,大顺按兵不动,大清则是看唐家的动作,只要唐家开始打大顺,他们则抓住机会与大明决战。
辽东战场,决定是大明的国运,所以,孙承宗不得不问唐峰对东北的态度。
“唐峰,对辽东这一场将要到来的大战,你怎么看?”孙承宗郑重地问道。
“大明国力耗不过大清,而且各路将领各有心思。官家手中无粮无钱必会洪督速战速决,一旦开战,大明必败。”唐峰也不隐瞒,实话实说。
“此战若败,我大明除你之外,再无可战之兵了。如果你不出手,清兵必直入京师。”孙承宗说道。
“我没有表态,皇太极是不会入京师的。况且,像吴三桂总兵这样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事情不对,肯定会知道保存实力的,只要关宁军还在,山海关就在。”唐峰说道。
孙承宗知道吴家把关宁军看做自己的私军,一旦情势不妙,最先跑的肯定是吴三桂带的关宁军。而关宁军却是辽东战场上大明一方最强的部队,一旦关宁军离开,大明一方必败。
卢象升听到这里,突然说道:“官家应该给吴三桂送美人啊。”
“肯定送了。”唐峰说道,虽然陈圆圆被自己截了胡,估计田国丈还会找到另一个张圆圆或李圆圆的。
“吴家把关宁军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官家就算送女儿也没用。”孙承宗在辽东多年对吴家还是很了解的。
“唐大人,难道你真的忍心看着大明战败吗?”卢象升看着唐峰问道。
“李自成不接受封王,是不敢去辽东,我也不敢啊,我也怕成为炮灰。”唐峰坦然说道。
卢象升没有再说什么。
如今四块势力之中,大明与唐家联手,可以灭李自成。而李自成和大清联手,可以灭大明。当然,如果唐家与大清联手,可以灭大明与李自成。
四方势力之中,只有大清和唐家是进可攻退可守,实力也是最强的两方。而大明与李自成,都要看唐峰或大清的眼色行事。
紫禁城中的崇祯也明白此时大明、大清、大顺、唐家这四方的微妙关系,但是,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往松锦线增兵,十三万的兵力加上几万的民夫加在一起的负担太重,不但国库空了,崇祯的内库也顶不住了。所以,崇祯不得不连发四次密旨,命令洪承畴马上开始进攻,要求速战速决。
洪承畴接到第一次密旨的时候,没有理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洪承畴觉得决战时机不成熟,没有贸然发动攻击。
崇祯的第二次密旨半个月之后又来了,这一次洪承畴仍是不动。
直到第三次密旨,洪承畴给崇祯回了一封信说明自己不发动的理由。理由有三条,一是所有部队的协调没有完成,不能做到令行即止。二是何处发动,众将未能统一意见,还在议论之中。三是现在的天气不适合决战,冬天发动,有利*一方而对大明不利。
在接到洪承畴的回信之后,崇祯第四封密旨接着而来,这一次,崇祯只给了洪承畴一个必须尽快结束战争的理由:大明没钱也没粮了。
看到崇祯的第四封密旨之后,洪承畴知道,自己不得不动手了,再不动手,估计一个月之后,断粮的大明官军前线就哗变,直接投清,这场仗就不用打了。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
皇太极在听说大明发动进攻之后,不顾自己还流着鼻血,快马赶到松锦前线,指挥作战。
大清和大明的将领都心中有数,两国终战的决战地点,就在锦州与松山之间的地带。
本来,大明军队野战能力不强,不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是绝不与大清在城外决战的。可如今,大清有底气与大明对峙,可大明却难以为继了,不得不主动寻求决战。
面对大明一方的主动出战,大清是一方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大明发动得有些突然,喜是只要大明敢出到城外,大清有把握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双方在锦州与松山之间摆好架势,排兵布阵的时候,皇太极却又命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
阿济格只带两千骑突袭塔山,出其不意,烧毁明军共十二座粮仓。
看着大火将粮仓烧成一片灰烬,还有赶来救援的明军脸上绝望的表情,阿济格哈哈大笑,带着人马绝尘而去。只是,阿济格不会知道,这十二座粮仓里,只有一座是有粮的,其余十一座除了门口的几包粮食,里边空空如也。
洪承畴料定皇太极会烧自己的粮仓,他不敢跟士兵们说大明没粮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清将粮仓烧掉,这样既掩盖大明没粮的实情,又将士兵仇恨转向大清。
果然,塔山粮仓被烧的消息传到前线,士兵们纷纷要求决战。
烧了粮仓也是一个破釜沉舟的作法,断了后路,士兵们只有战胜大清,才能抢到粮食,才会有生路。身边只带着几天粮食的大明士兵,战斗力急剧增强。
皇太极得知阿济格轻松得手之后,他想了一下,也想到了一种可能,他叹道:“这个洪承畴是个人才啊。”
在接到粮仓被烧之后,洪承畴召八位总兵开会,决定明天一早就马上进攻。
会上,各位总兵都信誓旦旦,决定以身报国,可是他们内心,却各有算盘。
士兵们不了解,以为大清真的烧了自己十二座粮库的军粮,可这些总兵们却都是人精,他们从运粮的粮车数就可以推断出,其实前线军粮最多只能装满一座粮库,仅够前线这二十多万人半个月的口粮。
离开洪承畴的帅帐,一回到营地,大同总兵王朴马上率领本部部队连夜逃跑。
与王朴一样心思的还有吴三桂、马科、李辅明这三位。
王朴和吴三桂逃回杏山,马科和李辅明逃回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