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看绿 §灵渠三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我全家从北京辗转逃难到重庆,走过了半个中国。父母是教师,所到之处,都给我讲一些当地的名胜、物产和英雄故事,结论总是“地大物博,中国不会亡!”这成了我童年印象深刻的爱国主义地理课。一次,从香港乘木壳小火轮进珠江口到广州,父亲说,“乘船走内陆河道可以回北京。”使我第一次知道了灵渠和“湘桂通津”。

半个世纪以后,我特意到桂北的灵渠采访,被一个鬼泣神惊的“三将军”故事深深感动。灵渠,没有长城那么大的名气,却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郭沫若先生来看过之后赋诗题词:“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认为这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建筑。由于我国“官本位”的意识根深蒂固,后人只好说是秦始皇筑长城、修灵渠,而这些伟大文物真正的建筑者却不见经传,没有留下姓名。灵渠附近有一座“三将军庙”,三位将军的姓名无考,所以立了一面无字碑,但有香火,受到百姓的缅怀祭祀。民间传说这三位将军就是灵渠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施工的总指挥。

两千二百年前,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重兵征“百越”(五岭以南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急需大量供应粮草,而山路崎岖难行,必须打通水路。第一位将军提出了个伟大的设计方案:湘江和漓江都发源于桂林北面的兴安县境内,湘江北去入洞庭湖,通长江;漓江南流(下游称桂江)入西江,与北江、东江相汇,为珠江。只要开凿六十华里的运河,将湘江和漓江的上游沟通,运送粮草的船队便可畅行无阻了!我说这是个伟大的设计方案,因为它实际上沟通了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在没有现代铁路、公路交通的年代,打通内河航运,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在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可惜的是,湘江发源于兴安县东面的海洋山,漓江发源于西面的苗儿山,虽然开凿了运河,第一位将军却无法解决这两条江高达数丈的水位差,竟然被那位“焚书坑儒”的暴君下令杀掉了!

第二位将军是个天才的发明家,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创造了多级“斗闸”升降水位的方法,使往来船只得以通航(两千年后,第一位欧洲的工程师在开凿苏伊士运河时,突然发现红海与地中海的水位差高达十多米,就吓跑了。后来,全世界的江河湖海航运,包括我国今天的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都是采用这种“斗闸”升降的方法解决水位差以使船舶通航的)。然而,第二位将军由于未能按期完工,又被暴虐无道的始皇帝下令杀掉了!

第三位将军是位勇敢的工程师,临危受命,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的灵渠工程,运送粮草的船队源源不断通往岭南,保障了统一国家的军事行动,钦赐“湘桂通津”的石碑立于灵渠岸边,始皇帝只给他一人颁发重奖。这位将军拒绝受奖,上书请求朝廷为前两位立了大功的将军平反昭雪。暴君怎会认错呢?而第三位将军倒是犯了公然抗上的罪,要杀头的——他只能以自杀的方式相抗争了。

三位将军都是国家的功臣,民族的精英。史书无记载,民间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