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的标准既是一贯的、连续的,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从我们党的历史看,总的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以后,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干部,就是好干部。进入新时期,我们党的好干部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013年,***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随后又提出了“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等要求。事实反复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一名好干部首先是一名党性强、修养高的干部,失去了这个根本,不要说当领导干部,就是当一名普通党员都是不合格的。很显然,就好干部应具有的基本品质而言,一名好干部至少应该具备6个方面的品质。
一、绝对忠诚是好干部的首要品质
“忠”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对自己所坚守的,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诚”从“言”从“成”,就是说话算数,言出必行。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为政之魂。领导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忠诚可靠,主要看3点:一是看他是否忠诚于党的信仰,就是有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这个是根本,是共产党人的基因;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党的宗旨,就是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看他是否忠诚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是有没有自觉遵循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不越底线。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明确点出了信念迷失的严重危害。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说到底就是因为信仰迷失、理想缺失,“根”没了、“魂”丢了、“钙”流失了。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忠诚被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对党忠诚异化为对利益的忠诚、对权力的忠诚、对个人的忠诚、对“山头”的忠诚、对“圈子”的忠诚,为了个人升迁提拔,不择手段地去寻求所谓的“靠山”和“保护伞”;一些领导干部把自己当“青天大老爷”“父母官”,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当成策略安排,谋事干事漫不经心,谋官谋人一门心思,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在意,还怕媒体不注意;一些领导干部我行我素、口无遮拦、妄议中央,张扬所谓的“个性”,全然忘了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党的领导干部。
理想如帆,信念如炬。井冈山精神是共产党人坚守革命信念信仰的集中体现,其精髓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矢志不渝。当年***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三湾改编”后只剩700多人,朱德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赣南三整”时只剩3000多人,彭**同志领导的红五军上井冈山前只剩500多人。在这样艰难困苦面前,***同志说:“只要大家一条心,我们这块小石头就能打破***这口大水缸。”彭**同志说:“我们举起义旗,是为了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吃苦,不能怕流血,如果谁还想走,可以走,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举着红旗,爬山越岭干到底。”正是这些大浪淘沙后为数不多的精英分子,坚守信仰信念,开创出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今天,重温这些革命元勋将生死置之度外、充满革命豪情的话语,依旧令人热血沸腾,这就是真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当然,对党忠诚的政治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通过加强党性修养、严格党内生活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来增强政治定力、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把党性融人血脉里、熔铸在骨髓中。
二、德才兼备是好干部的根本标准
领导干部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标杆。“德”应包括从政立法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重视以德立身、以德治国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读书人自古注重出世、人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要做学问家,也要做道德家。汉朝时开创的举孝廉制度,要求乡村基层向朝廷推荐官员,要考察这个人是否恪守孝道、是否品行良好、是否办事公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系统论述了德和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习近平***多次强调:“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形象地讲,就是有德有才。所以我们经常说: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中品,无德无才是庸品,无德有才是毒品;有德有才大力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近年来,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一般人无德,他再怎么坏,其影响也可以想见;而领导干部失德,就会影响很坏,甚至危害人民利益,贻误党的事业。
当然,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大德之人”,也没有纯粹的“缺德之人”,德是一个善进恶退的过程。世界上同样没有真正的“全才之人”,也没有完全的“无才之人”,才是一个兼有聚变和裂变的过程。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坚持德看主流、才看专长。
三、开拓创新是好干部的应有特质
党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拓创新就是党性在实践中的体现。***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找到了解放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就是因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好干部的必备素质,能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
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做开拓创新的中坚力量,敢于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突破前人、突破他人、突破自我,探索新规律,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方法,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开拓新的工作局面。一要目标创新。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美籍作家纪伯伦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国也有“南辕北辙”的典故:目标差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我们抓工作谋发展,目标一定要准,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要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一定要高,就是要有挑战性和超越性,不能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二要思路创新。思路一变天地宽,拓宽思路是工作创新的前提。时代在发展,发展在加速,我们的工作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势必陷人“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的窘境。三要细节创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意细节创新的人,工作成果才会丰富。当前,信息网络时代流行“微创新”,就是有别于大手笔的整体性创新,以小成本、小投入、小创新专注于一些关键点的突破,从而实现系统性突破,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值得借鉴。四要制度创新。制度是最为公认的文明成果之一,带有基础性、根本性、长期性。要善于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持续发展和变革。
当然,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既有阻力,也有压力,既有风险,也有危险。要遵循客观规律,置身现实,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生,立足于正在干的活。要把握大局大势,乘势而上,不能逆势而为。要积极稳妥,有序可控,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的主动权和正确方向。
四、担当负责是好干部的鲜明本色
担当负责和党性是不可分割的,讲担当负责就是讲党性,讲党性就必然要敢担当负责。***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领导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在当前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为官乱为”受到一定遏制,一些领导干部却有了“为官不易”的感慨,甚至滋生了“为官不为”的不良风气,不会为、不敢为、不愿为在很多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群众痛恨贪污腐败,也同样痛恨尸位素餐。
干事是干部的天职,担当是干部的使命,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履好职、尽好责,当个“循吏”是最基本的要求;干大活、出新出彩、干出水平,做个“能吏”是事业的需要。但不管是“循吏”“能吏”,好干部、有本事的干部,都是要干、都要在状态,人在岗上、岗在心上,保持适度的紧张感。
既然当了干部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责任,越在危难时刻,越要敢于担当,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一要有担当的勇气。战争年代,共产党人拎着头颅上战场,殒命沙场而无悔。相比现在,我们承担点工作责任,承担点工作风险,算得了什么?如果我们没有一点勇气魄力,敢拼敢闯敢作为,还谈什么闯出跨越发展的路子。畏首畏尾,身余几何?二要有担当的能力。练就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过硬本领,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化解前进中的风险和矛盾,力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辨得清方向、想得出办法、扛得住压力、作得对决策,使精神境界、素质能力与岗位责任相匹配。三要有担当的情怀。担当有时会受到挫折和委屈,还有可能牺牲个人利益,越是在转型期,遇到的情况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大。作为领导干部,要放下思想包袱,以大无畏的情怀为敢于担当的下属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敢于担当负责,内涵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讲原则、讲认真、讲正气,认真履职尽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五、人格魅力是好干部的重要基因
所谓领导干部,“领”就是带领、率领;“导”就是引导、指导;“干”就是干事、干活;“部”就是部署、布置。一般而言,领导干部有两个权力来源,一个是职务性赋权,是外在的刚性权力,属于硬实力;一个是人格性赋权,是内在的柔性权力,属于软实力,包括一个人的品格、气质、魅力、威望、口碑等要素。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人格魅力是一个领导者智商、情商、德商、逆商、胆商、志商等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殊气质,是领导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现代管理中频频出现的领导危机和认同危机,一个很大因素在于人心的流失、在于领导魅力的缺失,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正如列宁所说:“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一个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干部,总是不怒自威、不约而从、不令而行的。领导工作中,靠官位、靠压、靠吓是不行的,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持久的。否则,不管嘴上说得多好,大家只会嗤之以鼻,不仅达不到教育、引导群众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当前,大多数干部具备了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才智能力,但未必就有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个很宽泛的界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是有高远的理想。一般而言,领导行为大多数基于职务本身,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规的,是“事实层面”的领导;更高层面的领导应该是人心的领导,包括思想的领导、文化的领导、哲学的领导,这是“价值层面”的领导,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毫不动摇的信心和勇气,具有果敢坚决的魄力和胆略,随时洋溢着改变现状的激情,善于带领下属一起构建和实现共同愿景、塑造共同价值观。二是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没有正义感是算不上领导的,群众不信服,社会不公认,领导干部想八面玲珑、四面讨好、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该得罪就得罪,要有这种气概,问题是在为谁得罪。当干部还要善良,要有同情心。对苦难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恻隐心,好人都算不上,还算什么好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体谅别人,善于求同存异,善于抓住别人的内心,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赢得认同感。三是有较强的控制力。包括他控和自控两方面。在控制的基础上才能有序、才能履行职能职责,而后才能出彩。要能够使大多数人都敬爱你、信赖你、喜欢你。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也要使他怕你,至少要保持运转正常、控制得住。这也是一种工作水平、一种领导艺术、一种人格力量。没有自控能力,不要说在社会上不行,在单位不行,在家里都不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自己要分清楚。自控能力还体现在对时间控制和行动计划的控制上。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业余时间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成功。有了时间观念还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重点,张弛有度、有紧有松。四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达力。领导是画蓝图、找出路、定方向、给希望、给信心的,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善于组织、鼓动、说服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前行,同绘蓝图、共找出路,既成就事业也成就个人。感染力和表达力是一对孪生姐妹,表达力可以增强感染力。现代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既要做好单位本身的工作,也要善于与公众打交道,特别需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然而,影响力不是任命来的,是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的。领导实践中,讲话、作报告是最有影响力的形式,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能力,甚至有时要靠讲话、靠文章来推动工作。要重视每一次讲话,没有准备好、没有搞明白之前宁愿不讲;要讲短话,多考虑听众的承受心理,讲对方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去的话。
六、身心健康是好干部的基本条件
领导干部既是单位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也是各自家庭的主心骨、顶梁柱,其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和家庭,更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关系到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当前,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之下,领导干部承担着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多重重任,身心负荷较为繁重,患病率也较高,而且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颈椎病、腰椎病、神经痛等慢性病为主,为数不少的干部不同程度上存在抑郁、焦虑、烦闷、孤独等心理疾病,这些就是“亚健康”的典型表现。
有人形象地说,身体健康是“1”,学识、智商、品行、能力、财富等都是后面的“0”,正是由于“1”的存在,后面的每一个“0”才呈现大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意义。但是一旦失去健康,“1”后面所有的“0”都不过是零而已,自身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徐特立同志说过:“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当干部首先身体要好,身体不好根本吃不消,负责任的干部、重要岗位的干部是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的。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大概有近2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现代领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制定和实施正确领导决策的必要条件。在人类领导史上,一些本来优秀的领导者甚至领袖人物,晚年之所以犯有这样那样的严重错误,同自身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发生心理疾患有直接关系。一些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甚至成了腐败分子,一个重要因素是有严重心理疾患,比如嫉妒心理、暴力心理、报复心理、偏执心理、自大狂妄心理、自恋心理、依赖心理、冷漠心理、奉承心理、物质依赖心理、说谎癖,等等。如果上述心理状况反复出现、日益严重就是心理疾患了,会对领导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无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还是从工作的角度考虑,都不应该把那些具有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
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党和人民赋予的一份权力,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不能正确对待这份权力,就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事业,也就必然导致干部的“三观”扭曲,很可能催生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和生活上的腐化。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康复能力、耐受能力、交往能力等。具体实践中要学会心理调适,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凡事既要尽最大的努力,又要平静地接受结果;要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和精神压抑;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不能听了几句表扬就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也不能挨了几句批评就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要力戒名利上的攀比之心,特别是在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能力相当、资历相近的干部先提拔升迁时,一定要摆正心态,坐得住“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