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敬斋文集:耿寿轩语文教育自选集 代序 在语文的天地里践行诗意人生

何文辉

用一生的执着,

运用心理和语文伦理学的视野,

发现自我,探索世界,

在语文的天地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追求一名语文教师生命中的理想和幸福!

——摘自耿寿轩的读书随感

耿寿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博采众长,知识渊博与鲜明的个性。在他的身上兼具沉郁敏感的文人气质与热忱豪放的侠士风格,既有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又有鲜明的现代时尚气息;既有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又有知识分子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既有长者的恬淡温和,又有年轻人的活力和锐气。他会熟练使用电脑,将近6旬了,还老顽童一样瞒着老伴儿去学开汽车考驾照。他谈起话来出口成章,谈笑风生,极富表现力,可以想见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多么受学生欢迎。他酷爱语文,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深厚的文学功底,开朗幽默的性格,学生一下子就被他征服了。站在讲台上,耿寿轩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讲到兴头上连说带演,整个课堂的气氛好像都被点燃了。谈起语文教学改革,他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说,新课改为语文教学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但是需要脚踏实地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是的,从教40余载,耿寿轩始终追求在语文的天地里实现着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他善于归纳总结,佳联妙句往往信手拈来,文质兼美朗朗上口,浅显诙谐,却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谢恩师,刻苦磨练;明目标,文武双全;

有信仰,追求真理;锤魂魄,胸怀英贤。

——耿寿轩

1946年,耿寿轩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好义尚武、善恶分明的民风,率真、善良、达观、勤俭的家教,潜移默化,无形地滋养熏陶着他少时的心灵,文学的萌芽在他的心头孕育生根。学养深厚、循循善诱的老教师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还使他从一个顽皮的乡下孩子,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共产党员。耿寿轩心灵世界的每一次升华,都浸透着恩师们的心血,正是这些老师给他插稳了人生的路标,锻造了他的高尚无私的灵魂。耿寿轩至今对当年几位授业恩师念念不忘,而且他自己也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师范学校毕业后,1965年耿寿轩步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

语文是什么?

四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让耿寿轩对语文和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谈及语文教育的任务与规律,耿寿轩看法独到——

语文产生于人类原始族群联络与沟通的需要,因此语文是人类创造最早、使用最久、覆盖最广、功效最大、“基因”最繁而人人须臾不可稍离的联络与沟通的“信息技术”。因此,语文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息(语音文字)传递,来实现人际间的联络与沟通。再具体点说,说和写,是把新获得并处理后的信息,传达出去的行为;听和读,是接受、收集、筛选、整理、储存(以备不时之需)等再次处理信息的活动。因此,只有认识和抓住语文的基本功能,紧紧围绕语文的基本功能,才能教好语文,才能学好语文。语文课堂应该是“物我”融合,文本(作家)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与学生等“联络与沟通”的信息处理的“活动”场所。

学校语文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的汉语水平向“规范化”、“书面语化”、“文学化”的目标前进。应该是对学生原有“口语”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他看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基本功能是联络与沟通,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技术是要经过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的,因此“习得学习”是语文教育与其它科学教育不同的特殊规律之一。那种单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或投影屏幕上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而忽略语文“习得学习”特点的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大忌。

耿寿轩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语文教学如中医治病,需要望、闻、问、切,下药探查,这是一个由黑箱到灰箱并尽量达到白箱的过程;不会像西医特别是外科那样,一刀下去什么都摆在眼前了。不是一加一就等于二那样简单明了,语文中“一”是模糊的,一加一小于二或大于二,在语文中是合理的,乃至是必然的。这里面有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模仿——尝试错误——再模仿——再尝试错误,循环往复,直至掌握运用,使原有“口语”能力得到切实提升。语言能力提升的基础在于语汇的扩大。而语汇的扩大则主要依赖记诵活动来完成。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记诵,积累精美“语料”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一种“统合”形态的东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感”。“文无达诂,诗无定解”,语文教学不能强求“统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则为一家,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耿寿轩不仅自己业务上精益求精,而且毫无保留地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无论是本校的,还是外校的甚至是外区的青年教师,只要是求教于他,便倾囊而授,热情辅助,他的许多徒弟都成长为学校的顶梁柱和成为区、市学科带头人。

语文该如何教?

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弹指一挥,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历历在目,耿寿轩归纳起来得到下面十几句话:

知天下,内外大事信手拈;通古今,人情事理数英贤;

探幽微,顿开茅塞深能浅;造悬念,抖出包袱尽开颜;

投真情,抑扬顿挫扣心弦;多库存,即兴发挥知卓见;

练板书,字如其人成好感;人和蔼,亲师信道听其言;

问必答,教学相长从不倦;言必信,要求承诺必兑现;

生疏漏,当面纠正不丢脸;知兴趣,尊重容纳导在前;

持童心,不摆架子情相牵;人幽默,性格爽朗可忘年。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做到这些,既如此,则必有威信,必有好课,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还要注意勤于反思,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如果说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只是讲课有激情的话,那对耿老师来讲未免太容易了,大家喜欢上语文课更大的因素是因为耿老师的讲义不仅局限在语文书中,他时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兴致大发时还时常‘有诗为证’,中间又穿插了个人观点,其间不乏道破玄机的连珠妙语,听得我们哑口无言,只剩下频频点头了,当中的惊叹羡慕,也只有身临其境才体会得出。初中语文课时我时常举手发言,可是现在听课几乎是一种享受,使我失去了参与的欲望。”

这是几年前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下的一段话,看到后令耿寿轩受到极大的震动,特别是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欲望”的想法,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把这段话抄了下来。几年来,这段话一直督促他不断反思自己曾引为自豪的教学思路,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改变,课堂随之发生了变化,受到学生的欢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热爱出发,用忠心为师。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奉献了40多年的耿寿轩对教育事业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恪守职业道德、健全人格,弘扬社会公德和民族精神,业务上不断精益求精、拼搏进取。为师者,就要将身献给教育,把心交给学生从当上教师那一天起,耿寿轩就暗暗许下诺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来打动学生,教育孩子们。他从来都不简单地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教书匠。因为他知道,教师除了要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外,还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要教会孩子们以后怎么做人。教文化课容易,教做人难,这需要老师有极大的责任心和爱心。

耿寿轩认为,现代教育已经远远超出了信息闭塞时代的教育模式和范畴,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经验)处于一种开放的交叉的多维时空之中,而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多角度深刻把握这个时空,根据相应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从幼儿园到大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哪个老师能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产生较大的影响,哪个老师就能在这个学生心中,这个班级、这个年级集体中树立起威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建立起牢固的师生友情。

从教四十多年,最让耿寿轩骄傲的不是那满抽屉的奖状和证书,而是自己从始至终都从内心里去爱这些孩子们。不管他们成绩好坏,不管他们将来是否会名声显赫,他一直都真诚地去帮助教育他们。对于耿寿轩来说,教书育人的事业就是一个爱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他一直过得都很愉快。

他认为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教师必须加强个人修养。而做好学生工作:

关键在于一个“准”字——水要浇到根儿上,话要说到点儿上,事要做到心坎儿上。时钟,走得准才会有秩序,快了使勤奋者感到吃惊,慢了使懒惰人得到安慰。

根本在于一个“爱”字——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亲近给集体抹了黑的学生,宽容不肯配合的学生,尊重学困和贫困的学生,贴心对待需要资助的学生,精心对待思想偏激的学生,悉心对待性情乖张的学生,耐心对待小错不断的学生。保护全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耿寿轩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男生特别不合群。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凑在一起吃饭,只有他自己坐在一边默默地吃,午饭一般也都很简单。需要用钱的集体活动,他从不参加。后来耿寿轩家访时才知道,这个男生的母亲患风湿病多年,双手与两腿都严重畸形,长年吃药治病使得家里经济状况很不好,他的父亲也下岗了,对这个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情况后,耿寿轩就推荐他申请学校的奖学金。但奖学金的申请条件是作风好、成绩优。因为这个男孩学习成绩一般,所以没能批下来。耿寿轩就在班里宣布他的奖学金申请下来了,让班长每月发给他。当然,这每月30块钱,就得由耿老师个人掏了。每月30元,还不够现在的孩子吃一顿麦当劳的,但对这名学生和他的家长,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他学习更加努力了,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至今他也不知道当年的奖学金是由耿老师个人资助的。其实不止是他,这些年耿寿轩暗地里资助过多少贫困生,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了。

耿寿轩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他曾写过一段“三字经”:“高规格,严标准;称同志,多交心;勤指导,求认真;比贡献,讲精神;认理想,思献身。”并经常以此来教育学生们。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区、市级“三好班集体”,先后培养并介绍了7名学生入党。其中一位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党员学生回来看他时说:“耿老师,您不知道您对我影响有多么深刻,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接着,她说起了那个馒头的故事——那天耿寿轩进入教室后,关门时习惯地看看门后的卫生角,忽然发现纸篓里有一个整个的馒头。他拿起来闻了闻,是很纯正的馒头香味,便严肃起来:“没坏呀,为什么扔了呢?《悯农》诗难道都忘了吗?”“没有!”“那你们背一下给老师听听。“锄禾日当午,汗滴……”不知谁起的头,全班都背了起来。耿寿轩接着问:“谁扔的?”学生们都默不作声,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听得到。他环视了一下四周,说:“既然没人认,那就算我的了。”他把馒头掰开,从心儿里揪了一块,当场吃了,然后把馒头放在讲桌上说:“剩下的我带回去晚上吃。”下课后,一群人围过来问问题,待会儿再看桌上,馒头不见了。从此,班里再没有出现过浪费粮食的现象。

凡是学生的事情,耿寿轩一般不请家长而去家访,不是去告状而是去沟通感情了解情况,以便寻找工作的突破口。班里有个姓刘的学生个性很强,一次面对科任老师善意的批评竟然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而且犟着不承认错误。耿寿轩没着急,选择的突破口是这个学生喜欢搜集对联。他宣布,同学们每次交的周记中都要有对联,可搜集,最好是自创。而这个孩子总能自创出较好的对联。于是耿寿轩帮他在本儿上修改,在班上点评,很快使他在班上有了“对联流(刘)”的美誉,很快师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了。耿老师送给他一首打油诗:“初上溜冰场,不可便张狂。前有速滑手,后无慢流光。骄傲少帮助,谦虚多扶将。我心有教训,劝君多思量。”后来,这个学生性格开朗多了,他父亲用天津话说:“孩子对您算是真服啦!”

为师者必须永远摆正自己的位置,“十思”是耿寿轩经常对自己的告诫:

求团结,思“宽以待人”;求发展,思“严于律己”;

讲师德,思“为人师表”;讲教学,思“精益求精”;

对学生,思“中华未来”;对家长,思“将心比心”;

比待遇,思“来日方长”;比业绩,思“山外青山”;

遇挫折,思“来日可追”;看领导,思“人非圣贤”。

他在用自己满腔热血和辛勤劳动,践行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地徜徉。

(作者为《天津教育》记者)

(注:此文原载于《天津教育》2007.8期,《师道》2007.12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