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时,应胡家麒先生之邀,前往凤山卫武营为军中青年讲演“一念之间”——
成功与失败在一念之间,
快乐与痛苦在一念之间,
富贵与贫穷在一念之间,
善良与邪恶在一念之间,
觉悟与迷惑在一念之间,
朋友与仇敌在一念之间,
天堂与地狱在一念之间。
服役、受军训都是在人生最精华的黄金岁月中进行乃至完成。如何在军中拓展自己的人生?如何与长官、朋友融洽共处?一念之间对我们的举止行为有着重大的关系。一念惭愧、一念反省,高贵的品格、清净的自性就升华起来;一念为己成就有限,一念为人广结善缘;一个念头可将贪欲心转化为喜舍心,将嗔恨心转化为慈悲心,将愚痴心转化为智慧心,更能将烦恼心转化为菩提心。时时以一颗欢喜心、结缘心、感恩心、服务心待人接物,生命就像沐浴在朝阳下的鲜花,特别动人美丽。
随手翻阅《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帝曹丕命令其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若不能完成,要问罪处死。果然,曹植在情急智生下作了这首五言诗——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七步诗”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劝喻兄弟、同胞不应“同室操戈”,应该相亲相爱。
近代郭沫若先生也作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牛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这里我们体会到一种牺牲的奉献精神,只因萁和豆是同根生长的,萁便愿意为豆成为席中佳肴而牺牲自己,并甘愿将自己无声无息地毁灭于大地之中。
较之一首佛门的石灰偈,有着同样牺牲的美感: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牺牲有牺牲的艺术,而死亡也有死亡的艺术。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骚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对许多禅师大德来说,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
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