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身价,本意是指一个人的价值,引申为他的身份或在社会中的地位。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创造或拥有的个人财富,特指可变现金融资产。
人的身价随时会变,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获得财富的速度,二是投资理财技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通货膨胀及投资理财不当所带来的财富侵蚀。这时候,他的财富名义上是增加的,但实际购买力在下降。
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要保持怎样的一个比例,或者说,中产阶级要想确保自己的身价不跌,平均每年的财富增长速度要达到多少呢?研究表明,至少是13%至16%,而不是只要略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行(2017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6%)。这不是理论,而是有确切依据的。
从居民收入水平看,198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916元,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长到36396元。在过去的这30年里,后者是前者的39.73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3.06%。
如果换个角度,从我国每年的货币投放量角度来考察,1997年年末我国的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为90995.30亿元,2017年年末为1676768.54亿元,在这20年里,后者是前者的18.43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5.68%。
容易看出,如果你的年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处于13%至16%这个区域,那还只能表明你的身价维持在过去的水平。只有快速超越这个区域,才能表明你的实际身价在提高;更不用说,绝大部分人的财富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13%至16%,许多人还整天陶醉于把钱存在银行或各种理财账户里,年收益率只要超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例如上面的1.6%)就沾沾自喜了呢!
有谁能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吗?长期来看几乎不可能。因为从全球范围来考察,盈利状况最好的企业其长期投资回报率通常也只有15%左右。
换句话说,在我国,几乎所有人的家庭财富都在贬值。贬值幅度有多大呢?我们分以下三种对象看。
一是没有存款,或存款很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的穷人。
假如他们一直做同样的工作,每年的收入平均增长幅度恰好等于m2(即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长幅度高达16%左右,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是很高的了)。初看起来,好像他们的身价(资产)并没有贬值,但实际上这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无产”阶级。
二是拥有或多或少存款的中产阶级。
他们的人力资本同样是有可能保值甚至增值的,可是金融资产就做不到这一点了。假如说,他们的证券投资包括股票、理财、储蓄等在内平均每年的收益率是3%,可是m2的年增长率却高达15.68%,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金融资产部分每年都要缩水15.68%-3%=12.68%。
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说,你今年有100万元金融资产,1年过去后实际购买力就只剩下了87.32万元,10年后的实际购买力就只剩下25.77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4,就这么厉害!
你还别不相信,你看看你当地现在的房价与10年前相比是不是只是过去的4倍,就觉得这实在很好理解了。
从这个角度看,中产阶级要想保住自己的身价不跌(实际购买力不降低),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金融资产越多的家庭,这种缩水速度会越快。
这里的平衡点在于,上面所说的缩水速度(缩水率)的倍数。举例说,如果你们全家今年的工资性收入是22万元,省吃俭用存下12万元,那么,当你全家的金融资产为12÷12.68%=94.64万元时,这里就是平衡点。
换句话说就是,你家里最多“只该”有这么多金融资产。在这个平衡点,光是每年的通货膨胀就能完全吞噬掉你的财富积累;数额越大,亏空越大。这时候,你家里的名义货币虽然仍是增长的,但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这就几乎彻底阻挡了你进入富豪阶层的路。
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陷阱”。你看看周围就容易发现,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经常加班,每年的工资收入也在增加,可是依然省吃俭用。他们家里的金融资产数目也在不断增加,可是到头来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还在下降。说穿了,这都是金融资产惹的祸。
那么,他们的金融资产要怎么处置才好呢?这就涉及到第三种对象“富豪阶层”的处事方法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篇中再谈。总的原则是,无论怎么处置,年回报率都要超过13%至16%这个区域,才可能保住你原有的中产地位,这是最起码的道理。
谈到身价问题,在我国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总认为“为富不仁”。说穿了就是,“有钱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虽然人人追逐财富,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在我国,“富二代”可不一定是褒义词。如果你也持有这种观点,从中产到富豪的身份蜕变就可能与你绝缘。为什么呢?
首先要明确,如果“富二代”真是“游手好闲”的代名词,那么这种人对社会来说越少越好(没有他们,贫富差别会更小),但事实绝非如此。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在人们的概念中,通常会更崇拜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财富的那些富豪,而不是通过财富继承跻身于“富二代”的人。他发现:“由个人能力差异或者由此人所积累财富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被认为是合理的,或者至少不像由继承而来的财富所导致的差异那么明显不合理。”因为,前者的财富是自己辛勤付出的结果,值得尊敬和自豪;而后者只不过是一种出生在富豪家庭里的幸运,对外没什么可炫耀的。
但他同时又认为,一个人既然有权享用他自己创造或积累的财富,那么,为什么就无权决定把财富交给子女们享用呢;否则,你总不能要求他天天去过放纵的生活、把这些巨额财富在有生之年全部消耗掉吧!当你觉得这些人因为继承了这些财富而“不公平”时,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遗传了父母漂亮长相的子女是不是也对其他人“不公平”呢!
也许没人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凯瑟琳·哈基姆进行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相貌在劳动力市场上会构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她的调查证明:长相好看的人参加工作后所获得的平均工资更高,而且会让人觉得他(她)更有能力、更聪明;退一步,即使是在法庭上,在其他情况相同的背景下,相貌迷人的被告被认为有罪的可能性也会比正常情况下更低一些。
为什么会认为“有钱人都不是好人”呢?归根到底,还是仇富心理在作怪。仇富心理古今中外普遍存在,但它是潜意识的,不会被公开承认。所以能看到,一些富豪或成功人士在谈论自己取得的成就时,往往会轻描谈写地把它归结为“运气”。这实际上是要缓解周围人的仇富心理,虽然或许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唯一不同的是,体育和文艺界明星无论取得多么高额的报酬都不会招人嫉妒,而只会赢得赞赏,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更容易获得认可和评估。就像奥运会冠军,完全要靠自己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到达这个位置,有目共睹;而不像企业家获得高薪那样有许多朦胧因素,甚至见不得人的犯罪行为,所以难以服众。[1]
只不过,体育和演艺界明星从中产进入富豪阶层的偶然性也大,在社会上还不具备代表性意义;更具有典型意义的,依然是投资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