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家里有电脑的人们,一提到电脑病毒,无不咬牙切齿。可是,你知道吗,最初的电脑病毒仅仅来自一场游戏?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之一,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科幻小说里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编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初步成形。
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诞生了。一般而言,计算机专业人士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和阿姆捷特编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病毒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电脑病毒是一种借用生物学领域的术语来表示的计算机干扰程序,这种干扰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反复地自我复制和扩散,破坏计算机系统内存贮的数据,危及计算机系统正常工作。
c—brain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计算机病毒一般隐藏在游戏软件、实用程序软件包和电子邮件系统发出的告示板信息中,用户如果使用、复制携带病毒的软盘,或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接收隐藏有病毒的信息时,病毒就会感染用户的电脑。由于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特殊程序,能够搅乱、改变或摧毁电脑中的软件,所以它的危害性很大。
1988年11月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莫里斯将自己设计的电脑病毒侵入美军电脑系统,使6000多台电脑瘫痪24小时,损失1亿多美元。
1989年9月,“耶路撒冷”病毒使荷兰10万台电脑失灵;1989年10月,瑞士邮电系统部分电脑由于病毒侵入而瘫痪;1990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公司由于电脑病毒,使该公司17万名职工推迟一个月才领到工资。
1992年3月6日是“米开朗琪罗”病毒日,这一病毒使全球1万台电脑受袭击。据统计,北美的电脑病毒种类每4个月就翻一番。因此,对电脑病毒的防治已成为电脑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米开朗基罗病毒:除了它拥有一代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杀伤力惊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开朗基罗生日时,这个病毒就会在你的计算机上以恶作剧的形式为这位大师祝寿。于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资料都毁于一旦,永无翻身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