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把脉: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支招】

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以学习和考试分数的高低一刀切。

合格家长、合格老师的标准,在于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家长、不合格老师的标准,则在于善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家长在面对别人眼里的“问题孩子”时,应当做到这样几点:

顺应天性,冷静对待孩子的“失败”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事实上,教育孩子既难又不难,只要善于顺应孩子天性、因材施教,就算找到了真谛。

“问题孩子”的共同特点,似乎都是不爱读书、害怕考试。可是所谓因材施教,本来就不应该一刀切嘛!

仍然以本案例中郑渊洁的独特教子法为例,对于儿子亚旗,郑渊洁竭力主张中途辍学,因为他不爱读书,郑渊洁也感到他几乎不可能再遇到能尊重孩子、因材施教的老师了。而对于才刚刚5岁的女儿亚飞,他则下定决心要让她上大学、读博士。

因为这孩子从小对考试就有一种狂热。只要一说考考她,马上就会扔下最精彩的卡通奔过来。考完后的一句表扬,足可以让她乐滋滋地高兴好久——她是那种可以在考试中获得乐趣的孩子。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今后要一直读到博士。这也是一种顺应天性。

在偏僻的小山村,那里也有家长、也有孩子。家长识字不多,看不到电视,甚至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小山沟。孩子们也有苦恼,没有任何复习资料,考试也会不及格。可是他们的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紧,这次考得不好,下次努力就行了。如果将来考不上大学、考不上中学,就跟着爹爹放羊去。嗨,在这种顺应天性的教育下,他们的孩子照样非常优秀。

这些没有文化的农牧民,难道会比本书读者更重视家庭教育、更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吗?恐怕不会,但是他们更知道,要让孩子成才,就要从实际出发,从家庭生活中创造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来。

甚至可以说,大凡天下教育子女成功的家长,都不一定懂得什么教育学、心理学,但他们都尊重孩子的天性,为孩子创造适合发展的环境。既然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又何况孩子呢?如果孩子不犯错误、没有“问题”,那还要教育干什么?!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的暂时“失败”,正可以被家长用来作为给孩子指明方向、激发他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契机。有远见的家长,不但不嘲笑、打击孩子的失败,还会不时地制造一些“失败”来锻炼孩子,帮助他自我反省。

面对“问题孩子”,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严重,家长都要让他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告诉他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有失败。如果看不到希望,他就会绝望。这时候的他不是破罐子破摔,就是离家出走或自杀。而这两种情形显然都是家长最不愿意看见的。

有鉴于此,家长要冷静地告诉孩子以下3点:

一是承认失败,正视后果。敢于正视失败和错误,是一种勇气,也是优秀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既然失败了,就要认识到它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此负责。

二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任何失败都是有原因的,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差距,而不总是自责和后悔,失败才会成为成功之母。

三是明确目标,脚踏实地。要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尤其是要脚踏实地,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鼓励孩子振作起来,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倔犟任性,适当引导能促进成才

“问题孩子”的一大特征是倔犟任性。倔犟任性本来只是一种性格、脾气,无所谓好坏,关键看它用在什么地方。可是在几千年来一直强调“听话教育”的中国家长来看,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更何况倔犟、任性呢?当然属于“问题孩子”了。

对待倔犟任性的孩子,如果家长我压你服,孩子不买账,双方对立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大。而且,这时候的孩子为了报复家长,也会故意使坏、故意学坏,从而真的成为“问题孩子”。

其实,家长只要改变教育方法,适当引导、略施小计,这样的孩子很好教育。

2003年4月,走进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交流》栏目的6岁女孩陈菁菁,就具有这种典型性格。

别看陈菁菁年纪不大,可是脾气很倔,人小鬼大,什么都不怕。了解她的人都说,这孩子脾气倔,没人管得住她。

陈菁菁过3岁生日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她不小心把汤弄翻了,爸爸批评了一句,她就生气地把勺子扔到地上。爸爸命令她“把勺子捡起来!”她就是一动不动。爸爸发火了,狠狠地打了她一顿。陈菁菁的手掌被打肿了,也不肯服输。

又一次,盛夏的一个正午,陈菁菁因为“今天不高兴”,就一屁股坐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晒太阳”。任凭爷爷、奶奶和邻居哄,她就是不挪地方,最后爸爸只好站在旁边为她撑起一把伞遮阳。

还有一次,陈菁菁在公园里看到大人在荡秋千,就坚决要求也要上去玩。可这是一种成人秋千,荡得又高又远,很危险,是严格禁止孩子玩的。可陈菁菁不管,她一定要“过把瘾”。后来,公园的管理员不得不同意,陈菁菁又一次胜利了。

俗话说,子随父相。女儿的这种任性性格,正是从爸爸这里遗传的。爸爸想,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呢?

就这样,陈菁菁被送进了潜能幼儿园。因为她的性格倔犟,被选拔进入了游泳队;又因为她的性格倔犟,每当女儿想偷懒时,爸爸就会用激将法说,“你看,别人都不游了,你也算了吧?”还是因为她的性格倔犟,她回答,“我就是要在水里长大!”这时候,趁机增加游泳训练强度和技术难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现在,只有6岁的陈菁菁已经能连续蝶泳2小时,正成长为一名小游泳健将。

从中不难看出,家长如果善于针对“问题孩子”的“问题”适当引导、激发,坏事就很容易变成好事。

专家指出,虽然天才出于勤奋,但勤奋未必就能成为天才。

天才的“天”指的是原始,“才”就是材料。家长希望孩子是天才,却不知道“原始材料”必然具有叛逆、攻击和破坏性。许多天才的早期都被家长当作“问题孩子”来对待,从而被扼杀在摇篮中。

这里的陈菁菁,表面上看倔犟任性,实际上她的性格里“本我”的东西非常浓厚。要不是她父亲给予得法引导,这种人才很可能会被当作“问题孩子”而受苦。

成绩不好,家长有责任加以辅导

“问题孩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学习不好,或者首先是从学习不好开始的。所以家长平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出现“学习不好”的苗头,这与家长对孩子的成才期望是一致的。

有位小学英语老师,年年都是优秀班主任,丈夫是医生。可谓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可就是对女儿的教育一筹莫展。

她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也难怪,教师家庭嘛!女儿从小就有很强的识字能力,非常喜欢看书,表达能力也很强。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智商很高,超出同龄人。

女儿上学后,母亲发现她数学很差,脑筋不会转弯,不会理解题目的要求及意思,做题目就像猜数字一样,不知道怎样推理、计算。

例如,要填数字使得几条线上的得数为9,她就是理解不了;上课学钱币计算,两个5分加起来等于1角,她都要想好一会。做应用题,今天买了3本书,明天买了5本书,一共买了几本书?她竟会列出8-3=5的式子来,好像年纪大了老糊涂似的。

母亲怎么也想不通,女儿的性格很活泼,在班里又是班长,语文这么好,早就会背“乘法口诀表”了,可是为什么连加减法列式都不会?更不用说,一年级就这么差,这今后还怎么学下去!她每天晚上觉都睡不着,而且还不好意思向其他老师请教。因为同事都知道她的孩子很聪明,如果她这样讲,别人没有一个会相信。

她深有体会地说,过去自己当班主任时,总认为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不是懒就是笨,现在才知道冤枉了他们。从女儿身上可以看出,这根本是两回事。即使最笨的孩子,上面这种数学题也不至于做不出来吧?

这位老师说得真好。确实是这样。每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者题目不会做,一些老师就会极尽侮辱、羞辱学生之能事。本书作者身边的一所中学,一位初二女孩就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她是“猪中极品”而服毒自杀的。当“革命”革到他们自己孩子的头上时,才会有所觉醒。

那么,对这位一年级女孩究竟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以此来提高学习成绩,决不因此而发展成“问题孩子”,更不该把他们看作就已经是“问题孩子”了。

这位孩子的语言能力不错,逻辑数理能力较差,说明智力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和遗传有关,但并不绝对,也不是不可以改变。只要家长坚持和她“玩”数学、做游戏,寓教于乐,不知不觉中就会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激活数学潜能。

例如,可以通过玩扑克牌学数学,训练口算的连加、连减。等到运算熟练了,再进行快速训练,越快就越能锻炼各种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应变能力、思维敏捷性、注意力等。

从孩子居然会列出8-3=5的式子来,可以看出,其实她还没有数学关系式的概念,没有真正弄懂式子之间的关系。至于5分加5分等于1角,她也要想一想,这表明她的推理能力不是很强。因为在她的头脑中,先要有5分加5分等于10分的概念,然后才能得到10分等于1角的结果。

家长如果有针对性地给她看一些带有问题思考的侦探故事、谜语故事,就能在这方面提高她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这方面,家长一定要负起应有责任来,可以和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但不能对老师抱有过高希望。因为说到底,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只要掌握适当方法,就一定能帮助孩子走出来。

与这位一年级女孩相比,大科学家爱迪生小时候的“问题”才更严重呢。幸亏他有一位伟大母亲,才使得他有后来的人生之路。

爱迪生8岁上小学,数学老师恩格尔在讲解题目时,爱迪生突然问老师:“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吗?”爱迪生想了想,忍不住问:“2+2为什么就不能等于5呢?”恩格尔气急败坏地说:“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

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走出教室。回家后他把一切都告诉了妈妈。如果换了我们家长,一定会狠狠教训孩子一顿,然后到学校去给老师赔不是。可爱迪生的母亲去找到恩格尔老师说:“我家小爱迪生只是想知道加法的道理,作为一个老师,你应该向他解释。你太不了解学生心理。”老师说:“我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什么心理不心理。”母亲气愤地说:“你这样教书,学生怎么学得会呢?”

后来,恩格尔老师把爱迪生带到一位著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大脑是不是有问题,因为他的脑袋形状是扁的。

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于是告诉爱迪生母亲说:“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因为医生说他脑子坏了。我不会教这种学生。”就这样,爱迪生被学校辞退了。

可以说,天下恐怕没有哪位“问题孩子”的问题,会像爱迪生这么严重;可结果怎么样呢,全世界有目共睹。

如果没有母亲在家的辅导和教导,爱迪生就只能一辈子从一个“问题孩子”成长为一个“问题老人”!

这真是“知子莫若父(母)”啊!

尊重老师,与老师达成教育合力

爱迪生的成长道路是独特的,初看起来,爱迪生的母亲到学校去和老师论理,双方的观点背道而驰,最终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这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其实,由于爱迪生很快被学校辞退,回到家里由母亲给他专门辅导,从而使得他不再在错误的教育理念下受侵害,这反而是不幸后的大幸。

不过就一般情形而言,家长应当尊重老师,与老师达成教育合力,这对“问题孩子”的教育、挽救很重要。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做过小学老师,她的身上实际上具有两种角色:既是家长又是老师。

大量实践表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尤其是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已经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尤其是评价老师了。

这个阶段他们最崇敬的就是老师。如果老师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一落千丈,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同样的道理,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的不是,同样会降低孩子对老师的评价,导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做作业,甚至对这位老师的课程抱有明显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怎么学得好呢?

一份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表明,75%的孩子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上这门功课的。所以,当孩子某门功课成绩下降、不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时,家长就应当想到,是不是孩子不“喜欢”这位老师啦?从而进一步了解,孩子是否遭到老师批评、罚抄作业、当众体罚和侮辱,或者老师是否有什么不良行为和不良品德影响着孩子?

如果是,家长应当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一些老师虽然言行不妥,可老师是爱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把学习搞好;鼓励孩子不怕挫折,不怕别人错怪自己,学会在逆境中学习和生活;帮助孩子正确调整情绪、摆正学习态度,把每门功课都学好。同时,家长应当找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建议老师也和孩子进行沟通。如果这两种措施都不奏效,家长就有必要带孩子找心理医生咨询了。

要做到上面这些,家长平时就要注意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去学校走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一般来说,家长去学校走访的次数以每学期两次为好。第一次安排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左右,这时候学校开学各项工作都已经安定下来,老师有时间接待家长来访;第二次安排在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左右,这时候便于了解孩子大半个学期以来的在校表现,也便于家长配合学校安排好孩子的期末考试复习。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责任、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只不过相互之间会有差异。家长和老师沟通后,有时会在这些问题上各执一词,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时,究竟应当怎么办呢?

首先,从家长角度看,应当承认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家长不要就教育问题对老师指手画脚,更不要企图取而代之。老师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者,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整体而言,它对大多数孩子还是行之有效的,否则他就没有资格在这里做老师了。

其次,从老师角度看,让每一个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老师在这一点上的目标和家长是一致的。当家长怀疑老师的行为与其出发点可能不一致,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当家长怀疑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有问题时,完全有权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担心。只要家长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寻求帮助,而不是以命令方式对老师说话,老师就应当能够理解、尊重。因为归根到底,教育好每个“问题学生”也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需要互相协调、配合而不是拆台。如果家长对孩子说,“别管老师说什么,你就听爸爸(妈妈)的”;老师又对学生说,“你爸爸(妈妈)懂什么,他学过教育学吗?学过心理学吗?”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冲突必定搞得孩子无所适从。

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可精明着呢,他们最善于从成人的矛盾中学会见风使舵、渔翁得利。很多“问题孩子”最初就是从老师、家长、家长的家长相互之间的矛盾说教中,找到成为“问题孩子”突破口的!

【名言】

所谓的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

——郑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