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把脉: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支招】

我们今天谈论早恋,不能忽视家长和老师对早恋事态发展所起的错误引导。可以说,早恋之所以存在种种弊病,主要原因之一恰恰是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现象,从而加剧了早恋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一句话,加剧了不可控制性,所以家长才感到害怕。

早恋事态的发展,是在当事人和家长、老师的互动中完成的。家长如果把自己当作审判官,纯粹以自己的感情、观点、行为来对待早恋,就势必会给孩子造成误解、偏见、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当分享孩子情感的快乐、一起承受挫折的烦恼、共同设计合情合理的故事发展情节、共同求解这道青春难题。尤其是不要随意定性,因为这种恋情的发展结局,真的很难预料。

与时俱进,家长一定要更新观念

早恋本来就是一个不科学的名词。因为什么叫“早”,本没有什么标准,不能以年龄大小为标准。恋爱只有“有”和“没有”,没有“早”和“晚”之分。

手勾手,心连心,这种学习能不分心吗?

普天之下,只有动物会恋爱,恋爱是所有动物到了发情年龄必然而至的一种发情表现。人也是一种动物,虽然他们自称自己是高级动物。人只有到了“发情”年龄,才会恋爱。否则,你鼓励他(她)去谈恋爱,都无法得逞。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公”、“老婆”叫得欢,可家长知道,那不叫“早恋”,而是“过家家”。家长和老师如果鼓励他们“早恋”,有时间他们宁可看动画片,也不会对“早恋”感兴趣。

在家长眼里,早恋当然是一种恋爱,而恋爱一定是以婚姻为最终目的的。可是这种观点并不得到孩子的认可。

早恋虽然也有恋爱成分,却不以婚姻为目的。早恋的目的,就是相互交往的过程,而不是其结果。许多孩子只是天真地认为,“别人都有男(女)朋友了,我也不比别人差,当然也要有。”

可以说,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必然会与孩子发生冲突。

本书作者认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当年因为早恋而遭家长毒打、老师干预、街坊邻居指指点点,没想到他们经过“八年抗战(那是真正的抗战)”后终于结成夫妻。当初他们因为早恋所受的所有委屈,包括偷吃禁果的经历,反而成了他们忠贞爱情的见证和美谈。

当然,也有在外界压力下,早恋的孩子被迫分手的。几年之后,他们上大学和参加工作了,终于迎来了“晚恋”的异性交往。这时候,他们原来的“早恋”经历,在各自选择人生伴侣时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有了早恋的经验积累,他们的婚姻成功率更高。

也有一些早恋的孩子,在外界压力下“宁死不屈”。他们坚信“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于是在无路可逃之时,选择了私奔,从而导致怀孕、堕胎甚至殉情!

由此可见,对于早恋,一概采取干涉、禁止的做法并不可行,甚至是非常愚蠢的。

除此以外,家长反对早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他们发生性关系,从而导致怀孕、堕胎,至少是破了处女(子)之身。

确实,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早恋时一时性起难以控制性冲动,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一方面要告诉他们,只有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性关系,让他们三思而后行,而不是一味禁止;另一方面,要他们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防止早孕。

可以说,家长如果明白了孩子早恋的目的不是为了结婚,早恋难以避免、能够避免的只是早孕,就算是做到了观念更新。

家长们也许还记得,大约只有15年前,也就是现在这些孩子刚刚出生的年代,那时候的高中生偷偷翻看琼瑶小说,都可能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有早恋倾向。

15年后的今天,情况怎么样了呢?电视、网络、口袋书里,到处是露骨的情爱故事,甚至连小学生都觉得谈恋爱无所谓,“琼瑶小说”再也没人愿意看了。

时代不同了,“男女授受不亲”、课桌上的“三八线”如今早已成为文物,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堕落。现在的孩子对早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家长和老师只会说“早恋是可怕的”,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只会遭到孩子耻笑,也会令孩子无所适从。

因势利导,适当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

早恋的实质在于异性交往,严格地说,是异性间“一对一”的交往。处理早恋的正确方法,不是禁止孩子“一对一”交往,而是要鼓励他们“一对多”、“多对多”交往,锻炼他们的异性交往能力。

一位家长担心地说:“最近我发现女儿正被两个男孩子追求,我这个做家长的比孩子还紧张。一是怕孩子把持不住,早恋了;二是怕那些男孩子追求不成做出冲动的事情来。唉,又不能不让孩子上学,真是矛盾啊!”

另一位家长说,她的女儿今年14岁,因为长得特别漂亮,所以她比别的家长更担心女儿早恋。前几天,她偷看女儿日记,看到日记里写道:她特别喜欢班上某个男生,而那个男生也特别喜欢她。日记中情不自禁地写道,有一天她到那个男孩家里去,他们拥抱了!看到这里,这位家长紧张得不得了。她说,他们都拥抱了,再发展下去,可想而知他们会怎样了!

这两位家长的担忧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也许他们并非完全懂得,实际上,恋爱是一个人情感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段情感起伏之后,才逐渐成熟起来的。人生,也因为这些或美妙、或伤感的经历而变得有滋有味,不再平淡乏味。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恋紧张得不得了,原因在于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情感成长过程。不了解就无法理解,更无法接纳;无法接纳,家长对孩子积极的影响和疏导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与家长想象的并不一样,对家长的说教更是听不进去。况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一方面对家长的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需要在生活中体验成长的滋味。

可以说,家长如果懂得这两个特点,适当予以满足,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必定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并不懂得这两个特点,而是采取相反的错误做法:我压你服;禁止交往。可想而知,这会收到怎样的效果了!

家长们通常以为,早恋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不好、吊儿郎当的,其实这是一种“有色眼镜”。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许多早恋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好、身材魁梧或身材苗条,至少也有一技之长。因为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得到更多异性的青睐!

家长正确的态度是,认识、了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这主要是,应当认识到现在的中小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很快,中学时进入高峰。随着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增强,中学生与家长、老师的纵向人际关系逐渐松懈,与同学的横向人际关系逐渐增强。体内性激素的大量积聚,势必导致对异性同学产生莫名其妙的好奇心。这正是当今所有不同人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年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当今早恋(严格地说是异性交往过密)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长和老师如果只要一听说早恋,就“大刀向鬼子(孩子)们的头上砍去”,采用“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等围追堵截方式,一旦这些措施无效,就会束手无策,这又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相反,如果家长真正懂得人的成长规律,就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大方地与异性进行交往,一方面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不让他们有“一对一”的交往机会。要知道,“孤男寡女”经常接触,难免就会日久生情;不让他们有这种“一对一”的机会,是破坏早恋的最好办法。

从中学生的体验特点看,一般可以分为这3种情形:

第一类是“可以鼓励的体验”,主要是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生活能力、培养职业技能、锻炼社交能力等方面;

第二类是“应当禁止的体验”,主要是指吸毒、自残、自虐以及其他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第三类是“适可而止的体验”,主要是指异性交往、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

不难看出,家长应当适当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处理异性情感的能力,这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小学生固然需要以学习为主,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都是以学业为主进行安排的,可是如果情感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个人情绪、行为产生太大冲击,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和幸福。

家长在这里关键要掌握“适当鼓励”的分寸,对孩子的异性交往采取宽容、理解、不褒不贬、不炒作的态度。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早恋的原因,在于在家中缺少爱,从而移情别恋,希望在异性同学身上得到补偿。懂得了这一点,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而不至于“堤内损失堤外补”。

扬长避短,降低早恋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早恋会影响学习,这是家长和老师干涉早恋最充分的理由。其实,这种理由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首先,如果早恋会影响学习,那么晚恋也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例如,已经参加工作了的成年人恋爱,虽然没有人指责他们是早恋,可是却不敢保证,这种恋爱就不会影响工作。不要说影响工作,因为恋爱不顺而导致情杀、仇杀的还少吗?

第二,如果早恋会影响学习,那么不谈恋爱也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在学校,有许多孩子的早恋是外界环境“逼”出来的。孩子本来没有早恋的机会和愿望,可是其他同学都早恋了,自己没有异性朋友反而在别人眼里是“怪物”,所以也就只好随大流。

参加工作后,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谈恋爱、不结婚,部分热心人就会排着队伍来提亲;更多的人会怀疑你有什么暗疾,在背后指指戳戳。这两种情形,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第三,恋爱了甚至结婚了,同样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后的开门七件事、夫妻闹别扭、分手闹离婚,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可不是一点点大。

综上所述,无论是早恋、晚恋,还是已恋、不恋,都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关键是看怎么处理。因为人本来就是一种感情动物,只要有感情存在,就必然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影响。

更不用说,恋爱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家长更应当关心的是如何扬长避短,努力扩大早恋对孩子学习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例如,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早恋的孩子照样能考上大学,而且是重点大学;也有些孩子因为早恋而导致厌学、辍学、封闭、自卑。处理得好,早恋就是一段“两小无猜”的温馨回忆;处理得不好,就可能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噩梦。当然,更多的情形是处于两者之间,对学习有影响,可是影响并不很大。

之所以存在这样大的区别,关键在于每个孩子的性格、早恋方式、自制力、家长的态度、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可以肯定地说,早恋一定会影响学习,但究竟是促进学习还是阻碍学习,不能一概而论。

通常来说,早恋的过程越“顺利”、外界对它们的“干扰”越少、孩子的自制力越强,这种影响就越小。

就早恋过程来看,当孩子处于求爱、分手两个阶段时,最容易神不守舍、整天恍恍惚惚,这时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大。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家长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例如,有这样两位初中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先后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前面的一位男生,15岁,在某重点初中读书。初一时与一位同班女生相互产生了好感,一个月前女孩突然对他不理不睬,他因此陷入莫名其妙的失落和忧伤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来,厌学、脾气暴躁,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后面的一位男生,也是15岁,在另一所重点初中读书。两人情况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由于学习任务过重,是他首先向女孩提出分手的,没想到也会落得一个失魂落魄、整天恍恍惚惚的地步。

初看起来,这两位男生先后与女生断交,正暗合家长和老师不准他们早恋的要求。对于非当事人,当然可以这样轻飘飘地说。可事情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家长和老师都以为早恋能影响学习,殊不知,孩子现在不早恋了,同样会影响学习,而且有时候牵肠挂肚的情形比过去更严重。

可喜的是,这两位学生家长在得知事情原委后,都没有责怪孩子,更没有采取什么非常措施,而是带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向专家求助,这是值得赞赏的。

心理咨询师告诉他们,早恋这东西具有恋爱的许多特质,同样讲究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外力如果一定要阻止他们相会,当事人是很痛苦的;无缘对面不相逢,外力如果一定要促使他们相逢,也是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换句话说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

认清形势,能避免的是早孕而不是早恋

早恋发生的前期条件之一是心理逐步成熟,已经有了性冲动。按照社会学观点,性冲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然而家长应当明白,作为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这种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有位母亲早晨上班时,在自家信箱中发现了一支小小的红玫瑰。当她傻乎乎地上楼把这件事告诉读初二的女儿时,女儿脸上泛起一片绯红,然后迅速将玫瑰拿到她房内,插进盛水的玻璃瓶里。

红玫瑰一连出现了3天,这位母亲再也坐不住了,她终于明白:原来女儿在早恋!

母亲开始跟踪女儿了,一直跟踪到看见她和一个男孩偷偷坐在公园广场的草坪上。女儿开心地笑着,男孩的手环过女儿的腰,两人相互依偎着,很甜蜜、很亲热的样子。

女儿回家后,母女俩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家庭大战。女儿狠狠地摔门而去,临走前冲母亲大吼大叫:“我们班的女生都有男朋友,凭什么我就不能谈恋爱!”

是呵,既然“我们班的女生都有男朋友”,家长又凭什么不准女儿“谈恋爱”呢?可以说,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家长只有软攻,决不能硬来。

因为爱情这东西很怪,除非当事人不感兴趣,否则外力很难把他们拆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时候家长如果干涉他们,不要说影响学习,他们连命都可以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可是每一位中学生倒背如流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一定要短兵相接,那么,家长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不是失去孩子的心(或表面屈服、或真的屈服),就是失去孩子的身(同居、私奔、自杀)!

一位女孩与隔壁班上的男孩早恋了,老师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女孩的父亲。父亲一怒之下,给女儿约法m章,其中第一条就是从此永远不准与男孩见面。

热恋中的女儿哪里听得进这些,利用一切机会与男孩见面。于是,父亲的措施随之升级,干脆把女儿关了一个星期禁闭。可既然是关禁闭,总有有效期吧,总不能关一辈子吧?好,禁闭一结束,女儿干脆和男友离家出走、比翼双飞了,上学当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双方家长动员所有亲戚朋友全城大搜索,可是大海捞针,又到哪里去找他们呢?等到一年后回家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对双胞胎!

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可以说家长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显然也是彻底失败的。

许多家长都有切身体会,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真是大不一样。无论家长和学校怎样反对早恋,他们总有办法冲破封锁和阻挠。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恋已经成为某些孩子眼里的时尚,“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在这里,让我们看一看美国人是怎么做的。美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性开放国家。2002年5月8日,是美国第一个“预防青少年早孕日”。

美国人为什么要设这样一个节日,而且叫“预防早孕”而不是“预防早恋”什么的呢?原来,这表明,美国的中小学生在性价值和性观念上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说穿了就是,这方面早走一步的美国人已经意识到,早恋是不可避免的,能够避免的只是早孕——怎样预防中小学生早孕,已经成为美国的一项国家运动。

可以说,这对我们今天如何预防学生早恋、能否预防学生早恋,同样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既然根本不可能禁止孩子的异性交往(如果真的禁止了,那将可能产生另一种悲剧,例如同性恋泛滥),那么,何不把主要精力从禁止早恋(更不用说,大量的异性交往本不属于早恋)转移到教他们如何避免发生性关系,以及发生性关系后如何避免早孕上来呢?

正确的态度是,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当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异性交往环境,引导他们“只开花、不结果”。

【名言】

恋爱是不能禁止的。

——[俄]马卡连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