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国人都有一种“出人头地”的潜意识,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思想在农民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有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各种各样的身份中谁最能吃苦?无疑是农民。城里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哪项不是农民工干的?所以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农民是最适合创业的。
一方面,自主创业、“自找苦吃”是实现这种“出人头地”愿望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上下班,通常只会落得一个“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现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另一方面,任何人如果以后要计划自主创业,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准备吃苦——如果你吃不了苦,就表明不适合创业;如果你能吃苦,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块适合创业的料。
1998年6月,代建国到北京的时候身上只剩下十几块钱。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为此他天天穿梭在劳务市场和各中介公司之间找饭碗。几经周折,终于在6月21日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保洁公司业务员。
按照规定,他的月工资是200元。这点钱对于一个“漂”在北京的人来说实在可怜,于是他向老板万分请求,希望每天能再给个伙食费;如果自己在一个月内跑不到业务,伙食费将如数退还。在这样的许诺下,老板破例给了他一个月300元的工资。
从此以后,代建国每天起早摸黑地前往各公司、办公楼、宾馆,嚼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时遭受别人的白眼。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代建国,反而更加激起他那高昂的斗志。每天他都要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奔波于北京街头,晚上铺一张报纸随便找个角落睡一觉,一连几天用冷馒头就着自来水充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多天后他终于在文联宾馆接到了第一笔业务。虽然业务并不大,但是给他带来的鼓舞可不小,而且树立了他对从事保洁工作的坚定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代建国不辞辛苦地这样奔波,随后带来的客户也越来越多,所做的业务越来越大了。这时候打工者的弱势地位就表露无遗了——老板常常会用一种怀疑眼光看待他,并且通过各种强制手段要求他干额外的工作。在这样的刺激下,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在几位同事的竭力支持下,代建国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豪友保洁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和代建国不同的是,李世民所吃的创业之苦仿佛更是自找的。
1994年,李世民在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毕业后,本来是要回老家山东一家中学教书的。可是,过惯了自由生活的他,实在不愿意受“朝九晚五”的约束,便对家人撒了个谎,说北京有一家大型装饰公司决定聘用他,并且可以提供非常优厚的条件,所以他决定就留在北京了。
撒谎容易圆谎难。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个与唐太宗同名同姓的年轻人说干就干,真的向朋友东挪西借,用五万元做本钱,成立了一家北京宏林装饰公司,自任总经理。
天晓得,这时候的李世民对装修依然是一窍不通。显然,“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成了当务之急。没有人教他怎么做,他就自己开始摸索起来,从北太平庄到通县(现在的通州区),这样漫长的路他不知走了多少回——作为北京最大的装饰材料集中地,那里的材料流通代表着北京装饰材料市场的底价。他就这样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一边看一边做记录,慢慢地就胸有成竹了,为以后搞装修打下了坚实基础。
很快,李世民就再也不是“北漂”一族了,他拥有了四家连锁店,每年的纯利润超过30万元。[1]
不用说,社会上比代建国和李世民更加勤奋、更加成功的农民创业者比比皆是。他们的成功经历表明,从事创业的准备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不管你的开头怎么样,只要付出刻苦勤奋,就会一步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要记住以下几点:
绕开陷阱
商场如战场,要钱不要命的事每天都在大量发生,各种各样的陷阱随时随地会等着你,所以一定要学会绕开陷阱。
对于一无所知的农民创业者来说,知识不懂可以学,但在具体涉及到资金投入时,一定要谨慎从事,避免上当受骗。
尤其是要认真考察具体项目的盈利方式,而不是只凭一个时髦概念就盲目投资。特别是不要听信别人说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这样投资的风险显而易见。
一个好汉三个帮
农民创业往往缺乏“靠山”,所以要特别注重借助有力者给你撑腰。当然,在此之前首先你自己得有腰。
这就是说,你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实力。这种实力可以是资金、技术,也可以是信用或其他优势。有了这样的实力,你和别人谈判才会有底气,别人也才会相信你。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如果你什么实力也没有,那就只能给人打工赚取微薄的工钱了。
珍惜时间,先人一步
即使是“吃得苦中苦”,这里的“吃苦”也是有讲究的,决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也就是说,这种“吃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不吃苦”,是一种必要的付出。为此,当然就需要尽量降低成本付出(缩短“吃苦”时间)了。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科学支配时间。时间管理专家认为,每一位创业者和希望取得成功的管理者,都可以定期对照下面这张测试表来进行自我检讨与自我改进:
1.是否有一套明确的长、中、短期目标?
2.是否了解自己下个星期要做的工作?
3.是否在每天开始之前就制定了当天的工作计划?
4.是否以事情的重要性而非紧迫性作为处理事务的依据?
5.是否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而非程序、是否以绩效而非活动量作为自我考核之依据?
6.是否在高效率的时间内做最重要的事?
7.是否每天能为达成长、中、短期目标做某些事?
8.是否每天都保留少量的时间做计划,并思考与工作有关的问题?
9.是否善于利用上下班时间?
10.是否故意减少中午的食量,以免在下午打瞌睡?
11.是否对自己的作息时间做宽松的安排,以便有时间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12.是否尽量把工作交给别人处理?
13.是否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具有例行性的工作都交给别人处理?
14.是否根据权责相称的原则进行授权?
15.是否一味阻止别人把感到困难或不耐烦的工作另外授权其他人?
16.是否有效利用员工的力量而又不浪费员工的时间?
17.是否有适当的措施防止一些无用的资料及刊物摆放在办公桌上并且占用时间?
18.是否善于用电话或亲历亲为去处理事情、只是在无可奈何时才利用书面形式沟通?
19.是否在下班以后对工作置之不理(除非万不得已)?
20.是否主张宁可提早上班也不延迟下班?
21.是否迫使自己迅速做出一些微小的决策?
22.是否在得到关键性资料的第一时间就制定决策?
23.是否经常对具有循环性的危机保持警觉,并提前采取遏止行动?
24.是否经常为自己及别人规定完成工作的时限?
25.是否会推却任何毫无益处的经常性工作或例行性活动?
26.是否在口袋中或手提包中携带一些物件,以便利用偶然的空余时间处理问题?
27.是否懂得并运用“80/20原理”(即只掌握20%的重要问题,而不受80%的不重要问题所羁绊)?
28.是否能真正控制自己的时间(即我的行动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环境或他人)?
29.是否试图对每一种文件只作一次性处理?
30.是否积极地设法避免妨碍工作的常见干扰?
31.是否尝试面对现实思考现在要做的事情,而不总是缅怀过去或担心未来?
32.是否将时间的货币价值铭记于心中?
33.是否腾出一些时间为员工提供训练?
34.是否尽量将电话集中在一起拨打、打电话之前是否先准备好有关资料?
35.是否拥有一套处置各类文件的系统?
36.是否有时采取“闭关自守”方式专心处理自己的工作?
37.是否每天工作完成后都会扪心自问:哪些工作无法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补救措施是什么?
38.是否在筹备会议之前就已经考虑过取代会议的各种可行性?
39.是否在开会时通过有效途径提高会议的效率与效能?
40.是否定期检查自己的时间支配方式,以确定有无重蹈以往的各种时间陷阱?
要有百折不挠的韧性
创业初期谁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创业之初千万不要对自己抱有太高的期望,不要制定太高的盈利目标;否则,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
最要紧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权当是在学生意。这样,你的事业才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1 颜文智:《在商海中浮沉的小老板们》,创业联盟网,200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