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面的话题,农民创业的理由之五,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既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那么也就只能靠自己了。
通常认为,命运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但从现实中看,多数人还是信这个的,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命里注定”或“命该如此”。可是,即使有所谓的“命运”,也谁都希望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自主创业就是其中真正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一例。
感谢市场经济,为农民选择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提供了最好的机遇。要是放在过去“人民公社”时期,这是不敢想象的。
通过自主创业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以下建议供参考:
设计成才规划
每个人都想成才、成大才,但最终能否如愿以偿,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成才规划。不用说,需要成才规划设计的多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因为阅历少,往往不容易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这时候能否找对一位人生导师就显得非常重要。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代人在后面又增加了这样两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不管这有没有道理,但对罗曼·罗兰来说则确实是这样的。
法国的罗曼·罗兰,22岁时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素养,希望能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可是却遭到周围许多人的不解,他们问“文学能有什么用呢?”为此,他决定给素不相识的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信,寻求指点。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几个星期后他就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60岁的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异国青年畅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从而使得罗曼·罗兰下定决心终身从事文学事业。最后,他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获诺贝尔文学奖。[1]
由此可见,找对人生导师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多重要。具体到农民创业来说,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不妨也向一些名家、成功人士请教一下,从中得到的教诲完全可能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学会“心灵解套”
上面的例子说明,年轻人向杰出人士请教是否适合创业是一种有效方式。换句话说,这时候要学会“心灵解套”。因为年轻人的可塑性强,往往有许多潜能会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或否定掉。
所谓“心灵之套”,是指一个人事实上能够干好这项工作,可是自己却总认为“不行”。这样的“心灵之套”并非谦虚之词,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蔑视,是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这种“心灵解套”呢?换句话说,什么时候需要设计成才规划呢?一般来说,从人的一生看,以下四个时期最需要: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
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因为他们不仅缺乏社会经验,同样也缺乏自信。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
这个阶段已经参加工作了,并且正在逐步熟悉并适应企业文化,建立起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人生规划,需要衡量的是所在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相匹配,眼前的工作是否你的“梦中情人”。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这时候有必要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相比对。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
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候的个人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或进入其它职业领域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你有“这么多年我为什么一事无成”的想法,就表明有了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
这时候的人生规划主要是考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是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还是个人创业成为管理者、咨询顾问,或者投入另一个陌生领域?
由于很多人这时候要兼顾事业和生活的双重责任,所以反而容易出现职业生涯危机,无法真正看清自己的成功方向。
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在这里就是你究竟是否适合创业,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的自我判断基础之上,理智、客观地审视目前的工作和心理状态。把自己的优点、缺点、性格与职业的匹配与不匹配之处如实地摆上桌面,理性分析职业困惑的原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就需要看书和征求别人意见了。
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分析优缺点,扬长避短;确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1 《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的长信》,载《世界文化》,198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