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
更吹落,星如雨②。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④光转,
一夜鱼龙舞⑤。
蛾儿雪柳黄金缕⑥,
笑语盈盈⑦暗香⑧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⑨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
①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②星如雨:指焰火纷纷,散落如雨。
③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④玉壶:比喻明月。
⑤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蛾儿、雪柳、黄金缕皆为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⑦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⑧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⑨蓦然:突然,猛然。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诗词大意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吹开了千树花;焰火纷纷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在大街上。凤箫那悦耳的声音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洒下明亮的清光,光华流转。热闹的夜晚,鱼形和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服,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们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经典赏析
这首词从开头起,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词人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词人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全词语言工巧,曲折含蓄,运用了对比和以宾衬主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形象,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实为精练,令人读后深感余味不尽。
文化链接
正月十五吃元宵
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元宵”又称“汤圆”,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的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时期的某年正月十五日,楚国国君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以后每逢正月十五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