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①合,星桥②铁锁开③。

暗尘④随马去,明月逐人来⑤。

游伎⑥皆秾李⑦,行歌尽落梅⑧。

金吾⑨不禁夜⑩,玉漏⑪莫相催。

作者简介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

②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此处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

③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⑤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⑥游伎:歌女、舞女。

⑦秾李:指观灯歌女打扮得艳若桃李。

⑧落梅:曲调名。

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

⑩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⑪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具,即滴漏。

诗词大意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开禁,所以桥上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无论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女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落梅》。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急,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经典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洛阳城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深受后人推崇。

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夜间也不戒严,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

颔联和颈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拥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先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再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

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统观全诗文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幅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文化链接

元宵灯谜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在民间十分盛行。由于灯谜很难被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被称为“灯虎”或“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相传,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地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谜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让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沉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完苦思冥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