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肇新
不显山不露水,突然崛起,从一个区区农业小县,发展到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30年时间,东莞人向世人演绎3一个麻雀涅9k成凤凰的神奇传说。
和这座城市一起涅梁新生的还有成千上万的新莞’人——在这里,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只要你勤劳、肯干、有毅力,你就一定能成功。这里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像东莞这样给人们提供这么多改变命运的机遇。也因此,无数个外乡人在东莞的大地上演绎了“麻雀变凤凰”的奇迹……
如今,在老莞人和新莞人共同组成的新城市里,东莞人共建和谐新东莞——天与地的和谐,山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莞人和新莞人的和谐。在这些和谐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政通人和的和谐……
在这个新东莞里,打造“东莞制造”的能工巧匠们也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新生之路。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东莞人更加信心十足,东莞必将赢得更辉煌的明天!
东莞的发展史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史,也绝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个成功典范那么简单,她的意义更在于,这是一首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英雄交响曲,更是一首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辉煌交响乐。
32.由内到外的脱胎换骨
1992年12月31日。云淡风轻。
这个日子对所有的企石人来讲,是一个非凡的日子。这一天,企石镇万人空巷,所有的村落人家一大早便早早起身,倾巢而出,从各个方向蜂拥到镇里,像参加狂欢节一样去观看企石镇12项大工程的奠基和竣工典礼。确实,这个隆重的奠基典礼非同寻常,在企石历史上绝对是亘古未见。其中,最激动人心的压轴节目是极富创意性的跳伞表演——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5个飞行员穿云破雾,从空中悠然而下,徐徐降落到一大片空荡荡的农田里……
所有的企石人都惊呼起来!
然而,这对企石农民来讲,他们远远赶来的目的并不满足只是看一下“西洋景”。典礼结束,他们的狂欢却并未结束,甚至意味着真正的开始。这些已经富足起来的农民们口袋里装有足够的钞票,他们要进到12项大工程之一的宝石大酒店去参观,去消费,去享受。
这一天对三星级的宝石大酒店的所有员工来讲也过得分外特殊,也许这一天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脑海,成为某一个年代的特殊印记。多少年之后,当年的酒店服务员熊素琼回忆说:“那天典礼一结束,我们酒店正式开业了,这里的农民能来的几乎都来了,一层楼一层楼地参观。他们的脚步所过之处,地毯上都留下黄黄的一层沙土。服务员们只好拼命地不断清扫,推尘器一推出来就是厚厚一层沙土。我们酒店所有的餐厅全都坐满了农民,餐厅门外也挤满了人,等着吃饭。那场面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恍如隔世。我们酒店开业后,生意特别红火,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过来消费。他们带着一家老小,不仅过来吃喝,而且还住到酒店的客房里,好好地享受享受。因为这些农民手上都有了钱,以前这里没有这样的地方让他们消费,让他们吃上他们想吃的东西。记得当年他们进酒店时,大多穿着拖鞋,有的干脆就光着脚进来。我们酒店门口也有‘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提示,但他们根本不看你写的这个字一定要那样进来。他们在酒店就跟在自家一样,随地吐痰,吃饭时还把脚放到另一张椅子上,那椅子上就留下一个脚印,说起来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太多了……”
熊素琼的这些亲历,东莞旅游局局长李善奴也有过另一番描述:“东莞酒店兴起之初,我曾带过老乡走进酒店大堂,他们都很不习惯,不知道脚往哪里迈。酒店门口曾立着‘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牌子,我曾笑言:‘这块牌子打痛了多少东莞农民的屁股!’那个时候东莞很多人的确不太注意酒店礼仪。我跟酒店说,要慢慢来,用微笑服务来引导他们。可以说酒店能折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现在东莞人的面貌和习俗真的发生了很大改变,不能不说是酒店提升了城市品位和人们的形象。”
有目共睹,这些年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无论是东莞,还是东莞人,还是像熊素琼这样的外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的脱胎换骨。
2007年11月,在华通城大酒店总经理办公室里,落落大方、美丽而能干的熊素琼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时,脸上一直含着笑容,她说:“短短十多年时间,完全不一样了。我亲眼看着他们的素质一年一年在提高。他们慢慢知道注意穿着,开始西装革履,他们进酒店像个绅士一样,所以你现在根本就认不出他们曾是当年的那些农民了。而且那些农民很多人后来又开始做生意,十几年下来,他们完全不一样了,气质也变了,整个人都换了个样。这点给我的感受太强烈了!”
笑谈当年,往事如过眼云烟,熊素琼深深感慨东莞农民素质的变化之大,她笑着又给我们讲述起她刚到企石时那一幕有趣的情景来:“我们是1992年12月8日中午12点到的广州,一直到晚上12点才到了企石。不像现在,广州到企石只需两个小时。记得那晚我们刚到这里,感觉很兴奋,不想睡觉,就想出去转转。经理说你们别出去,这里很危险的。我们心想能有什么危险,于是便三五人一起出去找小卖部买点日用品。当时这里还全都是土路,路上还有一堆一堆的牛粪,不小心就会踩上去。没想到我们到了小卖部,刚选好东西,立马有一群男人围上来,说要帮我们买单,吓得我们赶紧撒腿往酒店跑,挑好的牙膏毛巾也不买了。后来知道这里的农民很有钱,所以见到我们要帮我们买单。第二天早上更有意思,我们起床后往外一瞧,吓了我们一大跳,酒店外面站了很多人,都是当地的农民,有的人手里还拿着个锄头。他们听说酒店来了100多个重庆女孩子,所以一大早就特地跑过来看我们。当时那些重庆市里的女孩还生气地嘀咕,有什么好看的?其实我挺能理解这个场面的,因为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中国的农民很纯朴,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对新鲜事物肯定有一种好奇感,很正常。”
在企石的十几年,熊素琼目睹了这里的一切变化,亲眼看着这里的柏油马路一条条建起来,高楼大厦一个个树起来。“记得我刚来企石时,这里到处是农田,水稻已经收割完毕,田里全是水稻桩。整个企石镇唯一鹤立鸡群的就是我们这家十一层的酒店。当时的企石已经圈好地,这块是开发区的,这块是修马路的,但还只是规划,都还没有动工,只有一条水泥路正在建设中。这里也没有商场,我们想买什么东西都买不上,只有一两家小卖部。餐厅也少,记得当时只有一家川菜馆,每天都是座无虚席。农民们手头上有钱了,但没处消费,要消费只有去东莞。当时拖拉机特别多,到处是‘突突突’的响声。我们来这里之前,招工的人把这里说得挺好,没想到到这里一看,完全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我们那一拨里,很多重庆市里的女孩看后就开始后悔抱怨,实际上我们到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跑了一大半,有人跑回重庆了,有人傍上大款离开了。”
“那你怎么坚持住的?”笔者问。
“当时我没她们那么强烈的失落感,一是我本身就不在市里,二是我也有心理准备,既然选择了这一步,那就必须往下走,好也得接受,不好也得接受。当时我们家条件不好,我不能读书,我来之前在我们镇招待所做服务员,一个月工资是%元,而这里是450元,相差还是挺大的,光冲着这点,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住,认真做事。”
因为懂得把握机会,认真做事,所以在当初来企石的120个重庆女孩中,最后只有熊素琼脱颖而出。
从一个清洁工变成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她的蜕变历程似乎演绎着“麻雀变凤凰”的神话。“可以说,我的成长历程实际上也是东莞的成长历程,在这个改革大时代里,我们都是从不傲到位,从不成熟到成熟,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这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熊素琼1969年生于重庆市梁平县柏家镇,因家里条件差,孩子又多,所以刚刚读完初中的熊素琼便早早走上社会,在当地的一个宾馆做起了客房服务员。1992年的一天,她在一份报纸上无意中发现一条招聘信息。从此她的命运发生改变。
刚来宝石大酒店,熊素琼干的是清洁工的活。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熊素琼经常一干就是12小时。给酒店的房间做清洁,动作慢的人,四五个房间就会花一天的时间,熊素琼属于又快又好的那种,她做过清洁的房间,从来不需要主管再检查。那几年,熊素琼整理了7987个房间,做的工作日志有174本之多。忙碌的日子像白驹过隙,1996年,熊素琼因为工作出色被破格升为客房部主管,第二年升为前厅主管,再一年后又升为副经理。到2001年,她已经成为这家三星级酒店的房务总监。东莞的经济一年一个样,宝石大酒店也一年一个样,不到10年时间规模就扩大了两倍。
这时熊素琼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转折,她应邀加盟了刚刚开业不久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华通城大酒店。熊素琼介绍说:“这家酒店的老板最早是在这里做泡沫企业的,企业越做越大,差不多成了东南亚一带的泡沫大王。后来他感觉这里的酒店业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因为他自己本身每年的接待费用就很高,所以就在自己买下来的原来打算建厂房的土地上建了这个酒店。这个酒店2001年10月试营业,第二年1月正式开业,我是4月份进来的。我进来时是第六任总经理,也就是说前面的五任总经理都做了很短时间。我来的时候,酒店效益特别差,老板跟我说,我不需要你赚多少钱,你只需要把人气做起来就行。当时我跟老板讲,既然你讲了这样的话,那就表示我有很大的空间去操作,我相信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熊素琼不但没有让老板失望,而且让老板感到非常幸运——他终于找到一个最好的管理人才。然而,熊素琼所付出的心血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自从接任这个总经理的重担,她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她先从服务人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熟悉,把每个部门都调整到最佳状态,接着她在培训上加大力度,规定每年的3~5月是培训月,亲自带头全方位训练员工,还大胆地提拔普通员工上管理层,对于管理层的员工,升职到不能升了,她则鼓励他们走出去……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华通城酒店的效益很快便有了起色,而发展也是一步一个台阶。2003年,建娱乐大厦,2001年建桑拿大楼,2005年建商务大厦,一直到2007年,华通城营业额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华通城酒店变了华通城大酒店。
“我这人做事很认真,也有目标。最初我做员工时,觉得自己有一份不错的收人,就应该用心地工作,心想自己要是哪一天能做到领班就会很知足,后来做到领班时又觉得做主管是自己的一个追求目标,所以努力去做,做到主管时又想要做经理。但是做经理就没那么容易了,首先我学历不够,所以我就拿出所有的业余时间学习酒店管理,当时这门专业有十二门功课,我底子又差,幸亏这时候我老公帮了我不少忙,他就教我,我也很用功。所以我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目标。”说到老公,熊素琼一脸幸福,“我老公也是重庆人,是从重庆造船厂停薪留职过来的技术人员,也在我们酒店,我有了孩子后,他们单位催他回厂,否则就得让他离职,当时我们心里也比较矛盾,回重庆还是留东莞,最后考虑还是应该多挣钱,所以就放弃了重庆。其实当时也没想一直在东莞住下去,但慢慢过下来,想法又不一样了。”
熊素琼觉得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孩子。“我儿子今年12岁了,一直在重庆,请他姑姑带,因为我们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他。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10点才回家,每天都这样,没有周末,做酒店就是这样的。”
看着她,笔者内心深受感动,其实,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熊素琼的辛苦付出,东莞才拥有了如此辉煌的今天……
采访完之后,熊素琼还带着我们在企石镇走了走,边走边告诉我们:企石的地理位置在东莞东北部,离市中心较远,离机场也较远。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企石相比其他镇要落后得多,现在排在后几位。以前这里的面貌很落后,香港回归之后,很多港商来这里投资,这里开始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现在市委市政府对企石的支持也是挺大的,从这里经过的东深高速在2005年开通后,以前去东莞开车需要近两个小时,现在也就半个小时。所以这两年的发展速度更明显。
在企石走了一圈下来,笔者丝毫没感觉出这里的落后:路宽楼高,绿树成荫,路边公园里,人们在悠闲漫步,江畔篮球场上则活动着一个个矫健的身影,而远处抬眼可见的湖光山色之美景更令我们心旷神怡。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熊素琼说她自己早就变成一个东莞人了,“因为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基本和这里合拍了,毕竟在这里生活十多年了。现在东莞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所以我们3年前就有了想法,把家落到这里来。但这几年实在太忙了,每天都在忙工作,还一直没有精力去选房。现在我回去都不习惯了,可以说,我对东莞的感情已经超出对重庆的感情。现在我们酒店的员工有98%都是外地的。说句老实话,一个外地人到东莞,一两年之内他不会爱上东莞的,很多人过来是来找机会的,有发展就呆下去,没发展就回去,但当他在这里呆上三四年后,开始习惯和接受这里的一切后,就会对这里产生感情了,也就是日久生情。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就是这样的。开始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挣钱养孩子,现在觉得离不开东莞了。我觉得所有外地人在这里真正碰撞出火花之后,都会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
东莞真的是一个让人日久生情、欲离难舍的城市。
其实,一个城市让外乡人真正爱上,绝不仅仅在于她的美丽、她的富饶、她的文化、她的品位,更在于这座城市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机遇、什么样的平台和什么样的未来。
从企石返回东莞的路上,采访熊素琼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动还余波荡漾。那天,陪同笔者采访的是《南飞雁》杂志的主编柳冬妩,他感慨东莞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东莞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大奇迹也是由许多个体的小奇迹来组成。可以说,每个人在东莞都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我有好几个老乡,来东莞这边打了几年工之后,慢慢地开始自己创业,现在都成了老板,都在这里买下房子安居乐业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民纷纷南下,像麻雀一样从原本呆着的农田飞落到城市,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变自己天生下来麻雀一样卑微的命运,变成他们眼里凤凰似的城里人。
柳东妩主编的(南飞燕)杂志就是专门办给东莞打工者看的,因此他平时接触过太多太多“麻雀变凤凰”的事例,他给笔者随便讲了两例——
在东莞企石镇,有个来自福建山村的小伙子。小伙子念到初一因家贫便早早辍学,16岁出外打工,不久和一女孩相爱。女方家嫌他是个穷光蛋,不同意他们交往,为此小伙子只好带着女友私奔到了东莞企石镇,那是1992年的事。来到企石后,小伙子找了一份打工活,帮一家正在施工的自来水厂批墙,一平方米两块钱。批墙的时候,机灵的小伙子多了一个心眼,自学了一门油漆手艺,而且自己搞发明创造。通过实验,他发现漆料里掺人玻璃胶和防潮胶后效果更好,以此方式粉刷墙面,不但造价便宜、质量好,还能防潮。凭着这独门秘岌,在批完这些墙面后,小伙子没有失业,又揽了些刷墙的活,硬是在企石镇生存了下来。后来小伙子接了某个大企业造价一万元的一个急活,他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最后按时交付。这令老板很满意,又给了他一个造价5万元的工程,接着陆陆续续又给他一些工程。3年后,小伙子赚下了几十万。他便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开始办公司,五六年下来,他的亿鑫钢业公司已发展成一个年产值过亿的大型企业,成了企石镇的纳税大户。现在,这个叫邱启光的小伙子非常感激企石镇政府对他企业的支持,也将户口从老家迁到了企石,说企石是一个好地方,这里天时地利人和,给他带来了一生中的好运气好机会。
还有一例说的是一个叫刘强的打工者,1995年来到东莞,打工期间无意中听说长安镇球会招收球童,据说每天在草坪上走一走,一个月就有1000多块的收人,于是从来没有接触过高尔夫的刘强便去报了名。没想到他的命运从此被幸运女神改写。刘强一边做球童,一边悄悄琢磨球技,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他知道了老虎伍兹,知道全国至今也只有180多家高尔夫球会,职业球员不到130人,于是他内心深处涌动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梦想,从此,他刻苦训练,等待机会。1998年,机会终于来了,东莞长安镇高尔夫球会要成立一个球队,球员就在这些球童中选拔。被幸运选中的刘强在第二年的中国高尔夫业余公开赛中,就拿了第15名。2000年,他结识了香港高尔夫球协会主席廖炳光先生。廖先生是东莞长安球会的会员,经常去长安高尔夫球会打球。在廖炳光先生的指点下,刘强的球越打越好。2002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派出了4个来自不同地方的球员组成的团队,代表中国出赛,刘强是其中一员。2003年4月,刘强考上了职业教练,并以这个身份参加了全年的职业比赛,年终时,他的全年总积分排名全国第十。按照当时的规定,年终总积分排名前十二的可以自动转职业球员,于是这个来自陕西汉中的打工者终于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职业球员,实现了自己追求多年的梦想。如今的刘强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白话,他成立了高尔夫学校,专门教人打高尔夫球,他现在教的孩子,都是专门从香港来东莞长安学习打高尔夫的。
听了这两则故事,笔者感叹,东莞确实是个充满机遇的大舞台,她不仅每夭都在自己创造奇迹,也为成千上万的外乡人创造了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在这里,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只要你勤劳、肯干、有毅力,在东莞这座富矿山上,就一定能掘到宝藏。这里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难怪这十几年来,东莞一直被打工者评为全国最好的打工城市。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像东莞这样给人们提供这么多改变命运的机遇。
柳冬妩点头称是。其实,柳冬妩自己也是“麻雀变凤凰”的典型。前不久他刚出了一本书,叫《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这可是全国第一本“打工诗歌”的理论研究专著,非常了不起。这个没念过大学的“打工诗人”写出的文章常刊登在(读书)、(天涯》、(文艺争鸣)等期刊上,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前几年他刚刚将自己的户口从老家农村迁来,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莞人。
自1993年来到东莞打工,从一个打工仔成长为作家、主编,柳冬妩说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东莞城市的成长而成长的。在笔者的要求下,他开始讲述起他的人生故事——
我是皖西农村的。1992年高考落榜后,觉得在家里没有任何出路,所以那年的9月,我跟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了东莞。我有个二姐在东莞大朝镇打工,当时我二姐见了我很失望,她没想到我这个一直被老师夸作“天才”的弟弟也会走上和她同样的打工路。经我二姐托人介绍,我进了一间玩具厂做工。说实话,当时我也没真想要打工,因为我觉得我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参军,来东莞也只是高考落榜的暂时“进难”而已。 当时我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在部队里“东山再起”。在玩具厂热了一个月后,我就回去报名参军了。我二姐也挺支持我,我临走那天,她还用她来广东时用的那个牛仔包帮我打点好行李,和我表妹尚红一起把我送到大朗车站。回家报名参军后,没想到,在应征体检时,检验下来的结果让我俊了眼:我的肝功能不符合征兵要求。 当时我感到生活一下子灰暗起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没了。
快过年时,我们家开始筹办一件喜事,我二姐要回来结婚,婚期定在正月初八。当时我们一家子都在为二姐的出嫁准备嫁妆,没想到我们全家正沉漫在喜气中时,突然传来一个益耗,二姐出事了!腊月二十三凌晨,我二姐在从东莞回家的途中,因车祸,与表妹尚红等9个女孩子被活活冻死于江西南昌的一条河里!得到二姐和表妹遇难的消息后,家里每个人都哭得撕心裂肺,我母亲好几次哭晕过去。我立即搭火车赶往南昌去料理二姐的后事。腊月二十九早上,我捧着二姐的骨灰盒回到家时,也早已哭干了眼泪。这件事对我们家的打击太大了,我母亲从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整天哭喊不停,我父亲也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这个时候的我不得不挑起家里的重担,支律着自己揽下里里外外的家务活。 当时积压在心底深处的悲痛和绝望无处言说,只有在每天夜深人静时倾诉于笔端……
这种不堪回首的痛苦持续了几个月。1993年,过了端午节,那时麦子刚刚收刻完毕,我背起了二姐用了两年的牛仔包,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我想去手找我的梦想,毕竟我还小,我还有那么长的未来。在上海最炎热的几个月里,我修过路,推过翻斗车,抬过大石,钾过船,不久我就家病了,胃清疡,疼得厉害,后来觉得在上海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回家。记得那是知个深夜,上海下着大雨,风也很大,在这姿风苦雨中我登上了开往合肥的火车。到合肥再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就可以回家,但到了合肥,我又扰像开了,觉得不甘心,就这样回家不但让父母再多一次失望,而且自己更不敢想象这一琴子永远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厮守看两亩薄地的生活。
这时我想到了东羌,我想要在这个地方再搏一回我的命运,但我心里感到一片茫然。行行止止,去意忧憾,我提着牛仔包在合肥火车站排徊了整整一天,仍举棋不定,不知何去何从。现在回想起来,对于一个20岁的青年,这种人生抉择确实有些残酷,我还没有做好成为盲流中一员的思想准备。那天天黑时,我吃了两碗面,又吞下几拉三九胃泰,便买票坐上了到件埠的列车。件碑、合肥和我老家霍年呈三角形分布。在件埠如能买到火车票,就去广东,否则第二天早上便从件埠回家。这是我反复权衡了一天之后作出的决定。最终的结果是,一到坪捧,我就买到了去广东的火车票。
刚到东芜打工的那段日子很凄惨,妻惨到我现在实在不愿意回忆那一幕。1993年底,我在一个老乡的帮助下,进了一家刺绣厂做杂工。杂工活又累又脏,跟车间员工一起加班加点到深夜,工资却比车间员工低得多,但比起之前的那些凄惨,我已经很知足了。有了德定的地方,我又开始写作,每天晚上,无论加班到多晚,我都会在加班后趴在床头坚持写作。 当时公司规定11点半熄灯,为了不影响别的同事休息,我特地买了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写,往往写到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后来的日子就开始顺了起来,虽然我身体单薄,但工作积极,肯吃苦,很快就被调到车间做流水工,不久又被提升为流水线班长。那段时间,我写的文章也源源不断地开始发表出来。没多久,因为我在镇报(荔乡报》发表过丈章,后来他们那里需要编样时,便想起了我,于是我便开始当编样,再后来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沉浸在柳东妩的故事里,笔者的心情悲喜交加,一方面为他曾经历过的痛苦而心碎,一方面又为他今天的成功而高兴。也许,正是因为贫穷的磨练,使柳东妩的心灵变得十分敏感,使他的笔下流淌出那么多的才情,从而成就了他。但从柳东妩的脸上,你根本感觉不到他过去的坎坷和内心深处的伤痛。也许,东莞这片热土给了柳冬妩啼血的回忆,更给了他无限的天地与机遇。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十多年前那次艰难的漂泊,如果不是终于移植到东莞这片广裹而丰厚的土地上,他怎样才能奏响人生的强音?这只麻雀何时才能变成凤凰?
“还记得当年刚到东莞时对东莞的印象吗?”
“东莞的变化太大了。今昔两重天!”他的话语明显轻松起来,“我记得1992年时,东莞还是杂乱无章的,到处都是破烂的民居和工厂。当时的东莞看起来像个大工地,莞樟路也刚开始修。”
柳冬妩说东莞这20年间的巨变不仅反映在城市面貌上,更在于东莞政府对打工者有一种接纳和宽容的心态,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年底召开的东莞市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像他这样的几位打工作家成了东莞市作协的理事,再也不是以前的“散兵游勇”。他说:“现在的打工文学创作环境,跟10年前我进行文学创作时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包括办公环境、领导重视程度、创作氛围等方面。打工文学的环境改善和东莞对于打工文学的重视,体现了东莞社会的变化,也表明对外来工的态度变化,外来工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东莞全民经商,对文化重视不够,但现在东莞已经开始重视文化了。比如说我现在所在的东莞市文联,这几年的发展就非常了不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出了那么多的作品,还搞了签约作家等形式,大大提升了东莞市的文化形象。我相信,用不了五年,东莞文化在中国绝对会成为一颗耀眼的璀璨之星,因为东莞就是一个创造奇迹创造神话的地方……”
确实,如今东莞在文化上也正在打造“东莞制造”,这两年东莞在文化上的变化令人称奇,几乎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一个个奖杯纷纷花落东莞: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艺术奖、庄重文文学奖……笔者似乎也看到,一股喷薄的力量正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于2005年7月成立了全国首家地级市文学艺术院——东莞文学艺术院。新落成的东莞文学艺术院大楼位于莞城区东江之畔,总占地面积50(-)o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这座岭南风格鲜明的古典式园林建筑,与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融为一体,环境优美,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20(一巧年3月,东莞文学艺术院启动首届签约创作项目申报,成为2006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时间,全国各地文艺创作者热烈响应,申报选题317件,经过初评、终审和市委宜传部同意,共有18件选题被确立为签约创作项目。 目前这些签约项目都已完成创作,其中5件已经发表出版,其他的作品也即将出版。2008年3月,该院又启动了第二届签约创作活动。两届签约创作项目的实施,激发了作家创作的积极性,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艺工作者,这对提高东莞的知名度、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学院更注重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打造文学新军,造就新一代作家队伍……
“你希望东莞未来是什么样的?”
“我希望打工文学消失。”
“哦?”
“打工文学的消失是一个好事。如果外来的这些打工者全都成了东莞的市民,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那么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就没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打工这种心理状态就不存在了,打工文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自然就会消失。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会有人去进行打工文学创作了,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好,大家已经写不出了。那时也就是东莞的社会转型成功之时。但是那时候,打工文学就肯定会成为东莞发展历程的一个记录,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后人会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曾经的东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的中期,中国年轻一代的农民们纷纷离开家乡,在他们的人生生涯中开始了不断转换和变动,无论怎么变,都会应着一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变换中,无数的打工者像麻雀一样纷纷飞到东莞这片土地寻找自己的梦想。
我们可以抒情地说,东莞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像一只只麻雀停靠在她肩头,从她身上汲取了力量,因而成就了各自的梦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抒情说,他们的命运也就是东莞的命运,正是这些成群成群的麻雀用生命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凝聚成了一把涅粱之火。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他们涅梁了,东莞也涅粱了。
有些并不抒情的数据似乎能佐证上面的抒情描述:据1978年的“东莞劳动服务公司”统计,当年东莞外来劳动力仅有5000人,而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从巧.62万暴涨至584.98万,在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36.45倍;而在东莞外来工暴涨的同时,东莞的GDP亦从198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181.6亿元,20年时间增长了95.5倍。
当然,同样也有另一组数据可以作为对照:东莞外来工通过邮局汇钱回乡的金额,1999年为119亿元,2001年为137.6亿元,2002年为142亿元;近10年来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千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在这所“黄埔军校”内得到了提升。
无论如何,东莞将永远铭记和感谢这些曾为东莞付出过努力的每一位外来工。事实上,东莞也早已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着他们,并赋予他们一个新的身份——新莞人。这些新莞人也早已爱上东莞,和这座城市深深地融为一体。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圆梦,还能得到充满人情味的关心和爱护。
这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跨越。
1988年东莞建市时,外来工150余万人,于是有“百万民工下东莞”一语流行。如今在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达700万人,他们不是下东莞,他们是新莞人,他们安居乐业在东莞,与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共铸发展的辉煌,共享创造的成果,共创美好的明天。
东莞对新莞人的爱护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所有在东莞工作的新莞人对此都有着切身感受。在这里,我们不妨介绍一个叫郑小琼的“打工诗人”。
笔者第一次听说郑小琼是因为不久前人民文学奖的评选,她的散文《铁·塑料厂》获得了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那可是重量级的一个奖项。今年年初笔者来东莞联系她时,她在电话里说她不在东莞,正在广州参加省人大代表会议。
哦,郑小琼成广东省人大代表了!?笔者后来得知,她是东莞市第一位新莞人省人大代表。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东莞对新莞人的重视。
其实,郑小琼在东莞的人生轨迹演绎的也是一个“麻雀变风凰”的故事。
生于1980年的郑小琼是四川南充人,当过护士,2001年来到东莞,5年的打工使她尝尽了人生辛酸,这些辛酸在郑小琼的心底慢慢酝酿,最后流淌成她笔下的文字。这些最质朴的文字、最真实的感受,都是郑小琼对打工生活的真实记录。她的文章不仅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更在传达一个群体的声音。
如今这位“凤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使她成了几百万新莞人的“代言人”。“我最希望的就是把我们这个群体在工作、生活、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表达出来。”
笔者写到这一章节时,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郑小琼又获得庄重文文学奖的
2008年11月6日,市委书记刘志庚为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成立挂牌。
2007年9月1日,市长李毓全在东城检查“治摩”工作。
2007年2月27日,市领导检查九项工程。
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东莞明天会更好!
消息。消息称,庄重文文学奖评委对郑小琼的获奖评语是:她的写作有浩大、森严的气象,她的诗与散文,既是对声音微弱的无名生活的艰难指认,也是对自我、世界和工业制度的深刻反省。
笔者深为郑小琼感到由衷的高兴,东莞5年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郑小琼,苦难化作了财富。正因为这些苦难才使得郑小琼这只“麻雀”在东莞这块土地获得了涅桑,获得了新生。这位“凤凰”给笔者发来一些文章,其中一段记录了她对东莞的一些认识——
东莞对于每一个外来人来说,它的胸怀时刻都敞开着,对年轻人来说充满了诱惑也充满着机会。它可以让你沉沦在五颜六色的靡丽中,将自己最为美好的年华在这里浪掷掉;也可以让你在这个异乡扎根,长成粉郁的大树。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公平的,它总会给你很多的机会,也会给你很多失去这样机会的借口,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的人因为借口放弃了机会。在东莞你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也许你昨天还以为自己年轻,还无所谓,可是今天当工厂门口的招工栏里贴着招工年龄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渐渐丢失了许多,有许多好的职位不会再来等你了,你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时,正是你对这座城市有了依恋的感觉的时候,你熟悉它很多的乡镇,也知道了在这个城市有着上千万如同你一样从外地来这里寻找梦想的人,你曾经有过的忿忿不平也安静下来,你开始学着接受这个城市,接受这种生活。你发现原来这个城市的胸怀是如此的宽阔,它对于每一个外来者是如此的公平。比如在这几年你学会了制衣业的任何一个工序,你可以去虎门镇,那里是服装的天下,如果你学会毛织,你可以去大朗,还有石龙、清澳、寮步的电子,大岭山的家具业,长安的五全业……
在东莞5年的打工生活,让郑小琼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你内心充满了阳光,生活才会给你以阳光,只有你内心充满了热爱,生活才会给你以爱意。只有当你内心接受了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从内心充满热爱,你才会有在这个城市扎根与停留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让你去努力寻找在这个城市能够扎根的机会,让你不断地去努力学习,去充实自己来面对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而来的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不断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收获。”
郑小琼的努力没有白费。
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积淀。
细细品味这两个字,你会明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最终都将‘‘积淀”成文化。
无论是郑小琼,还是东莞。
在东莞,无论在哪里,细心者不难发现东莞对新莞人关怀备至的点点滴滴。虎门一家服装厂拥有100对夫妻工,公司特投人数百万元设立了860多间“夫妻房”。给外来工建“夫妻房”,从表面上看只是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问题,但它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和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东莞,流动人口登记数达1000人以上的单位或区域都建立了“新市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民本化管理网。新莞人和老莞人在就业、经商、购房、子女人学、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东莞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更要在精神上让他们有归属感。刘志庚书记明确表示要切实把维护新莞人的合法权益作为我们分内的责任和义务,尊重新莞人,善待新莞人,体谅新莞人,努力让他们真正融人东莞,在东莞感受到家的温暖,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东莞早已不仅仅是老东莞人的东莞,她要让新莞人共创东莞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把新莞人热情地拥人自己的怀抱,这就是东莞的爱与胸怀。
33.让爱谱写和谐
无论是老莞人还是新莞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
想当初,改革开放后,“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当东莞本地人最早见到外来的打工者时曾感到万分奇怪,最初他们还不叫“外来工”,叫“北佬”“捞仔”“捞妹”。在东莞本地人看来,无疑,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新鲜人群。伴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这群“奇怪”的人来得越来越多,东莞人不但习以为常,而且自己也都开始学说普通话,方便交流。在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东莞人的性格也变得海纳百川。
如今的东莞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天与地的和谐,山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莞人和新莞人的和谐……在这些和谐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政通人和的一种和谐。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的两个主旋律。抓经济,搞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民,要造福于民,为民谋利。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将这一认识落实在一项项具体的民生工作上二“…
在老莞人和新莞人共同组成的新城市里,东莞人不断用爱心谱写一个又一个感人乐章——
有着“世界华人突出贡献专家”、“和谐中国十大影响力企业家”等荣誉的梁泽南是经营着物业、地产等多个项目的老总及清溪银河学校的董事长,他的事迹感人至深。
梁泽南是东莞清溪人。在梁泽南还未记事的时候,父亲便偷渡逃到了香港,直到他7岁那年,家里才跟香港的父亲联系上,没想到很快便又传来父亲病逝的消息。按当时政策,母亲只能带两名12岁以下的子女去香港。考虑来考虑去,母亲还是带走了11岁的哥哥和4岁的妹妹,家里只留下弱小的梁泽南一人独自面对生活。难以想象孤苦的梁泽南是怎么活下来的。也许苦难更能磨练人,十多岁时,梁泽南便学会了锄地、插秧、种菜、砍柴,每天混在大人堆里,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82年,因母亲年迈,28岁的梁泽南终于获准去香港照顾母亲并在香港定居下来。10年后,梁泽南带着在香港打拼累积的“第一桶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清溪,谋求新的发展。
一天,梁泽南从清溪镇一所小学门口路过时,校园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在窗外探头探脑。梁泽南以为他们是逃课的学生,便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在教室里上课,站在外面千什么呢?没想到孩子们吓得掉头就跑,只有一个小女孩乖乖地站着没动,紧张地看着梁泽南。
梁泽南半蹲下来语气柔和地问小女孩:为什么不进教室里上课呀?
小女孩说:“妈妈说,我们外地人,没有户口,学校不收。”
梁泽南的内心感到了一种绞痛,他的双眼一下子模糊了,似乎看到了自己童年的那一幕,也是在清溪,也是在铁公村,也是站在学校的门外……
那天夜里,梁泽南辗转反侧,30来万的外来工在清溪苦苦劳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而他们的孩子却上不了学·····一夜未眠,梁泽南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梁泽南很快找到政府,要求在清溪创立一所专收外来员工子女的学校,没想到,当地政府的想法和梁泽南不谋而合,他们也早为此事着急,只是苦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未能付诸实施,一听说梁泽南立志要解决外来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喜出望外,立即表示全力配合。2003年上半年,梁泽南在省、市、镇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下,终于获准在清溪镇开办学校。梁泽南当即斥巨资将清溪原有的一所旧学校买下来,修饰一新,命名为“银河小学”。同时面向社会择优选拔近30名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并请来自己以前的老师、当地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校长吴德鉴做顾问,敞开校门,面向所有外来员工子女和一切贫困家庭子女招生。第一个学期就解决了600多名外来员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2004年,梁泽南又投资1200余万元,在清溪最适宜建校的黄金地段,买下一块地皮盖起了新的教学综合大楼,将学校扩展为银河中小学,学生增加到2400多人,教师增加到80人,成了当地规模最大的一所民办学校。梁泽南还有个宏伟的计划,他还要办高中、中专甚至大专、职业大学,他说希望能从长计议,办起一条龙的学校,为外来员工解除子女就读的后顾之忧。
按说,拥有香港居民身份的梁泽南应该带着家人在香港享受优裕的都市生活,可他总是说,自己的根在大陆,在清溪,他要在自己的家乡创业,奉献爱心。
一颗颗爱心的种子,播撒到东莞的大地上,不断开花结果。
李凌,东莞市公安消防支队寮步大队教导员。从2002年起,他开始用微薄的工资资助16名贫困学生。6年来,他所捐助的资金已近4万元。其实,李凌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 自他2003年调人东莞工作以来,他妻子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靠打工维持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住房,住在借来或租来的房子里,还得赡养双方的老人,而孩子才4岁,家庭负担相当重。夫妻俩过着十分俭朴的日子,家里的洗衣机已经用了多年,坏了修,修了坏,他们俩身上穿着的衣服也都是几十元一件的便宜货……
李凌出身于方城县广阳镇石桥路村一个特困家庭。家境的贫寒,使得李凌早早懂事,并刻苦学习。在父母的咬牙坚持下,在乡亲和老师、同学们的大力帮助下,聪明又勤奋的李凌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郑州大学,走出了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坎坷的求学经历,使得李凌始终对家乡、对母校、对社会怀有一腔朴素的赤子之情。2002年6月,李凌出差时抽空去看望阔别已久的母校——广阳镇四棵树小学。当他听说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贫困不得不辍学时,他的心颤栗了。回到家后,他立即和妻子商量,想资助那些可怜的孩子。妻子表示了支持。很快,他便在方城县广阳镇四棵树小学和尚庄小学分别设立了“乐乐助学金”,每年拿出2000元钱资助这两所学校的10名特困生。儿个月后,李凌又在方城县第二高级中学设立了“阳光助学金”,每年出资3000元资助该校6名特困生。从此,他每年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5000元钱来资助这16名贫困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孩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繁重的工作之余,李凌还潜心进行文学创作,至今已在海内外媒体发表诗歌、散文、杂文、通讯等数十万字,并出版诗集(让我看见你的手)。著名作家二月河如此评价这本诗集:“读之令人有扑面春风的清新惬意,有沐浴冬日阳光的温馨美好,有在旷野山谷中瞥见一株幽兰时的欣喜惊叹!”
我们还曾采访过一位叫陈宏宾的安徽人。2003年他放弃了在安徽皖北矿工总医院副院长的职务,被吸引到东莞,加盟当时正在组建的南方医科大学广济医院,以一个拓荒牛的姿态,开始了他在凤岗的平民民营医院的改革和探索。经过4年的努力,他带领他的团队,终于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开创了民营医院的新篇章,也为众多的新莞人做出了贡献。
凤岗镇以及周边地区,聚集的打工者有20万人之多。为了把医院办成受打工者欢迎的医院,陈宏宾想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全新的管理模式,比如“急救绿色通道”、“全程导医制度”、“周日医院”、“电话随访制度”、“阳光室”等,大大方便了病人。
这么多年来,陈宏宾一直牢记一句话:“做医生,就要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好医生的。”一次,一位17岁的打工妹胃穿孔,送到医院时已是非常危险,可她当时没有一分钱,陈宏宾得知后,赶紧先安排医生对她进行急救,同时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她垫上。还有一次,一位情况危急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被送到医院,,可也是身无分文,陈宏宾没有丝毫犹豫,赶紧帮他垫付医药费。一年后,这位打工者来到陈宏宾的办公室,送来了全部医药费,还把全家人特意精心合编的灯芯草凉席送给了他。
2007年1月19日晚11点,一家工厂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患者上百人被送到广济医院。当时陈宏宾正在东莞参加集团公司召开的工作会议,接到医院总值班的电话后,他立即往凤岗赶,一边开车一边用电话“遥控指挥”。这个夜晚,陈宏宾一直忙到下半夜才将事件处理完毕,睡上两三个小时后,他又驱车赶回东莞继续参加工作会议。
陈宏宾以其高尚的医德、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赢得了新莞人朋友的肯定。2007年,陈宏宾获得了凤岗镇百名优秀工作者荣誉。
每一个东莞人都有着极大的爱心,尤其富裕起来的东莞人更是拿出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在采访中,东莞人的精神面貌令我们深深感动。他们表达最多的就是对改革开放的感谢和对当地政府的感谢。
黎平(东莞粥城董事长):我们这样的人最希望国家是安定的,因为一不安定最受损的就是我们这些人了,所以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合乎国家的法规,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我没怎么念过书,但我后来看了大量的书,超过一万本书,现在我还在看书,我觉得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我现在觉得多赚100万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重要的是活得有价值。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洗脚上田”搞企业,我们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我们应当感恩报国,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我们每年都要搞很多的公益活动。我感觉回报社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做了十几年饮食,发表很多饮食文章,现在我们准备搞一个饮食博物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本身的社会地位很低,所以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些事一些活动来提升饮食行业的社会地位。
卢汝滔(东莞圣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一个东莞人,我认为不但要把人生自我价值体现出来,还应该把这些价值回赠给家人、社会,这才是个人价值体现最圆满的过程。我现在尽我所能为社会多做点事,比如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这是责任感在促使我这么做。我小的时候由于条件所限,自己没有机会读更多的书,这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这么多年下来,我更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我真希望现在的孩子都能坐在教室里好好读书。另外,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国的传统食品文化,我们投资兴建了中国首家“中国糕点博物馆”。我认为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中华饮食文化更是体系纷呈、丰富多彩。作为中华饮食的组成部分,糕点制作技术同样经历了传承与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随着制作上由粗到细、由细到精,品种日益丰富多样,糕点的文化特色亦呈现出中式与西式的融合和延伸。我希望我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做点事。因为我觉得赚钱不应成为一个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一个人只有心理富足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富足。
34.闪闪发光的事业
今天的东莞,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贴着“东莞制造”标签的各种制品。从电脑组件到软饮料,从家用电器到诺基亚手机、索尼唱机,从家具沙发到雀巢咖啡,从毛织服饰到皮鞋领带,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和东莞发生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有人说,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才使得东莞这块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3000多亿元人民币GDP的奇迹。
其实,东莞又何止对中国老百姓产生着如此巨大的影响!
曾经有句让每个中国人热血沸腾的歌词: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而今,让世界强烈感受到中国强盛的这个新“长城”,则是由环遍全球的“中国制造”筑就的。
一提起“中国制造”,东莞人的自豪感最为强烈,他们会一样一样告诉你:世界上每5台电脑就有一台是东莞制造的;世界上每5件羊毛衫就有一件产自东莞;世界上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是东莞生产的;世界上每5件家具就有一件是东莞出口的;东莞3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能够生产世界市场上近30%的玩具产品;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也许,正是这些令人自豪的数字使东莞在世界各地打上了“东莞制造”烙印,也使得东莞如同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瞬间变身为光彩照人的公主。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转型”下,这些打造“东莞制造”的能工巧匠们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未来之路,他们要将“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作为采访者,我们不可能走遍所有的企业,只能“花开满树,单表几枝”——
说到华坚集团,想必人们最近更有所了解。2008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东莞视察时曾到过这家企业,对该企业制定的“发展、转型、升级”的经营思路高度赞赏,并誉为“六字真言”。华坚董事长张华荣还兴奋地告诉总理说:“我是江西人,得益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19%年到东莞来创业,现在我们厂年产鞋1600万双,出口创汇2.6亿美元。”
当初,华坚这只美丽的金凤凰是怎样飞落到东莞大地上,给东莞的制鞋业增了光添了彩,成为东莞民营企业的一员?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东莞华坚鞋城董事长办公室里,张华荣和我们围坐在飘着茶香的茶台前的沙发软席上。现年49岁的张华荣谈笑风生。这样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他是中国鞋业界最有成就的大陆商人,有着“中国女鞋教父”之称谓,亚洲鞋业协会主席。他的华坚集团旗下拥有10家分公司,总人数两万余人,是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显然,他不仅是东莞的名人,也是中国的名人.因此他得经常接待各种媒体的采访。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他看上去依然质朴、真诚、随和。
华坚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于华坚的创始人来说,一个人一生的跋涉,实际上也是在实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价值体现和他的人生最终坐标。也许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所走过的人生轨迹,从他身上寻找中国企业实现复兴之路的力量源泉。
阳光透过玻璃落进来,散落在张华荣的脸上。在他那悠远而绵长的叙述中,似乎看不见阳光和蓝天白云,依稀可见的是对阳光的渴望和对命运不公的一种挣扎……
1958年,张华荣出生在江西农村的一个穷苦人家,父亲做木工,母亲做裁缝。张华荣的童年时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初中没念几天便又遇上“文革”。过早失学的张华荣做梦也在想着一定要摆脱种田的命运。
中国古代曾传下来两个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伟人们曾高度评价下里巴人。然而贫穷中挣扎的张华荣梦里都想摆脱“下里巴人”的命运。终于,张华荣有了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20岁那年他当上了兵,然而3年后他复员又回到了农村,理想再次破灭。
年轻的张华荣血脉里充满了渴望和奋斗。“只要不种田,我什么都干。那时没想过要发财,只要不在农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种现在看似最为简单的心愿的驱使下,张华荣开始了打工生活,带着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和忧虑做起了木工、补锅匠、油漆匠等活计。他身强体壮,干活从不惜力,尤其是他的头脑十分灵活,不久便做起了各种小生意。1984年,张华荣拿着辛苦赚下的几百元钱,到浙江去买鞋贩到江西卖,很快便攒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尽管“这桶金”少得可怜。这时的张华荣又开始了对未来的人生思考:是继续贩鞋还是自己创业?在经过一段痛苦的徘徊之后,他选择了后者,于是他跑到浙江那里当起了学徒。这位有着极高悟性的学徒很快摸到了门道,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和家里人一起凑了4000元钱自己开厂,买了3台缝纫机,请了8个人,一天生产十几二十双“北京布鞋”。凭着一股改变自己命运的不屈精神,经过五六年的拼搏后,1991年时,张华荣的鞋厂已拥有员工200多人,资本额超过100万元。
这时,一个诱人的机遇摆在了张华荣面前。“1992年,一个姓叶的台湾人找到了我,他在香港注册了一家‘香港光荣公司’,要跟我合作。所以觉得这也是个机会,于是当年10月,我们就合资了。我的名字里有个‘华’,那个台湾人名字里有个‘坚’,所以我们就成立了‘江西华坚有限公司’。没想到这个台湾人骗了我们,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搞了很大的厂房,但他没出一分钱,也没有给过一份订单,实际上还是我一个人在做。当时员工已扩大到560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没有订单,我们没法往下撑,到1994年,我已经亏得一塌糊涂,怎么办?这时我只好重新做外销,通过江西轻工业公司接外贸订单,所以两年下来,我们又赚回了很多钱。”
然而,命运又一次在考验张华荣!19%年,欧共体举起了反倾销大棒,张华荣的“华坚”很快笼罩在阴影之下,欧洲订单全部取消。张华荣感觉在江西已经再无出路了。这年5月,他带着手头仅有的几十万资金,来到东莞寻找机会。那时东莞的鞋业已经很成气候,是台湾人和港人的天下,可以说,张华荣是第一批进人鞋业的大陆人,他觉得自己找对了地方。他先在东莞设立了办事处,开发打样,接订单。10月,东莞厚街镇白EA,工业区倒闭了一家台资鞋厂,张华荣出价100万,把工厂连同机器一起盘了下来,挂牌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
说到这,张华荣直言要是没有东莞基层领导的帮助和扶持,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说起刚到东莞创业时的艰难,张华荣的语气明显沉重起来:“当时我根本就付不起这么多钱,但村里给做担保,我就只好给他欠账。没想到在东莞做鞋非常不顺,最大的难题是,我们在江西做的是布鞋,到东莞改做女鞋,又用上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我们没有相应的管理人才,也没有稳定的订单,所以很快就陷人困境,负债累累。1997年年底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我觉得实在是撑不下去了,说实在的,当时也有过一走了之的念头,花点钱逃到俄罗斯去。我打了个电话给家里,我那老母亲一听吓坏了,我大哥也把我臭骂了一通。其实,说要逃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甭说家里会受连累,我手下这么多工人怎么办?当时就觉得无论如何,一定要往前走,哪怕工厂完全倒闭了我去坐牢或跳楼自杀,也得咬着牙往前撑。”
命运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改变的。就在张华荣痛苦地苦撑的时候,幸运女神光顾了。“当时有这么一个机遇,那时台湾鞋商过于强大,国外采购商想要压价以牵制台商,所以需要培植一个大陆老板,于是便看中了我,派诺蒙第一张订单就给了我30多万双。给的价格的确很低,台湾人不愿做,但对我来说,完全是转机呀,是派诺蒙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我。当时尽管派诺蒙的支持在经济上没有解决问题,但在形象上解决了。于是我们充分地把贸易公司对我们的信赖转化为一种资源,一听说派诺蒙给我们订单,所有的供应商都支持我们,拖半年给钱他们都无所谓,因为觉得我们有未来。”在谈起这段艰难往事时,张华荣感触最深的是,东莞的这些领导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如何渡过难关,话语间流露出对东莞当地领导的万分感激之情,打心眼里敬佩东莞这些大大小小的父母官。
一张订单就是一批鞋子?张华荣最聪明的一点就在于他不这么看,一张订单的效应被他放大了。有了派诺蒙的订单,就意味着国际巨头对他看好,就意味着将有很好的前途。只要你跟他合作,不怕收不回钱,而且后边的合作机会将越来越多。所以,合作伙伴们都愿意多给一些宽限期,张华荣的事业就是这样得以复活,并获得壮大的机会。
如今的张华荣可谓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写下了“为社会而生存,为行业而努力”作为华坚的座右铭。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我很单纯地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做鞋。”
一说制鞋企业,张华荣便关不住话匣子:“制鞋业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世界市场68%的份额,在去年全球制造的148亿多双成品鞋中,亚洲的制鞋企业就生产了135亿双,其中60%以上来自中国的广东。”
制造业一直被专家喻为“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制鞋业亦是如此,世界制鞋业中心在上世纪70年代从欧美转向了日本、台湾,80年代末又移向中国大陆。东莞鞋业就在这样的转移中抓住了机遇一步步地发展起来。但这几年的东莞鞋业似乎寒流暗涌,各种成本的上涨以及反倾销、44号公告、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地冲击着东莞鞋业发展,东莞鞋业这只“候鸟”会飞走吗?
“东莞肯定还会是世界制鞋业中心!将东莞打造成为世界鞋业东莞总部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位从磨难中一路走来的奋斗者对市场的见解独特而精辟,“十几年前,我们的制鞋水平就远远超过了温州。那时温州跟福建没有外销订单,是自己内销创造品牌的。我们做外销很自豪,那个时候国家鼓励出口创汇,大家都很高兴。现在经济状况不同了,东莞通过OEM方式制造了世界最好的鞋,却没有一个自己的知名品牌,是长期以来的痛。东莞制鞋企业必须有所改变,有所提升。我认为,未来东莞的制鞋业,应该向更高端的方向迈进,成为一个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制造业基地,成为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鞋的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世界鞋业的话语权。”
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墨守OEM只能死路一条,但完全放弃OEM单纯依靠模式改变开发品牌也未必是中国企业的最好选择。张华荣选择了一条“OEM+OBM”两条腿走路,这成为华坚集团升级之路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危机。张华荣认为,要摆脱困境有很多办法,搬迁是方法之一,但要继续前进,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品牌化道路。2006年、2007年,华坚国际在成立销售中心——东莞欧登堡实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斥巨资设立了研发中心,并自创或收购了成龙、阿兰德隆、卡佛儿等品牌,三大品牌涵盖高、中、低档,大有通吃各类消费者的势头。
2008年,华坚集团再次华丽转身,在坚守制造与贸易的同时,切人产业服务领域,向“软三元”进军,斥巨资在厚街推出“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并举办“世界鞋业发展论坛”,意欲成为鞋业产业升级引领者,为产业升级提供平台,以稳固并传播东莞作为“世界鞋都”的地位。
张华荣说:“温总理很支持我们做这个(产业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目前东莞整个制鞋业均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作为龙头企业,华坚集团不仅要为自身谋发展,也想为行业发展提供平台……”
东莞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无数个张华荣,为东莞打造出具有神奇魔力的水晶鞋,使东莞这个农村的灰姑娘变身为浑身散发出迷人光彩的公主。这个美丽的公主毕竟还年轻,因为年轻,所以没有太多沉重的历史负担,因为年轻,所以活力四射,便更有了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转型升级中,她的魅力光芒会进一步地展现和散发出来……
东莞制鞋业不仅闻名世界,使东莞有“世界鞋都”之说,东莞家具业也是名震天下,堪称“世界家具之都”。
二十多年前,东莞家具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还微不足道,所产家具都出不了东莞。改革开放后,数百家香港、台湾的家具厂纷纷转移到东莞,摸索出一整套“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口”的优化经营模式,从中获利匪浅。不过,这些外企也带旺了东莞民营家具企业的发展,使之创造了中国家具业的诸多传奇。其中,耀邦集团的发展被称为传奇中的传奇——从最初的三家各自独立的专业家具制造厂,经过强势整合后,创造出了惊人的“1 +1 +1二30000”的万倍倍增奇迹。如今的耀邦集团早已稳稳坐上中国家具业的老大“龙椅”。
真乃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神话!
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们坐在罗锦耀的办公室里与他交谈。他的办公室设在顶层,落地玻璃窗外,宽阔的露台被他打造成一个小型的高尔夫球场,蓝天白云,阳光暖暖地洒落在绿绿的草坪上,眼前的这一切令人感到十分惬意。
罗锦耀长相斯文略带清秀,举止中透着一种总裁的气度。他性格偏内向,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不容易激动,一副安静从容的样子,但言语中你能明显感到他开阔的思路。他的讲述里始终有一种悠远的乡思,尽管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他童年游戏过的乐园。
小时候的罗锦耀不爱和村里那些孩子一起成群结队疯闹,他喜欢一个人玩,有一阵子,他最喜欢用地上那些没用的柴棍木条搭建一个个小房子。也许,这成了一种预示。多少年之后,他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搭建起了一座在中国家具业颇具影响力的宏大的事业帝国。
喜欢一个人玩游戏的罗锦in一天天长大了,16岁时起便进到桥头政府办的木器厂当起了学徒工。渐渐,他迷上了这一行,看着那一条条长长的木刨花被他直直地刨出来,他的心里装满了兴奋和喜悦,在别人眼里,那是多么辛苦的体力活,可对他说却是非常过瘾,哪怕每天晚上加班加到很晚,他也丝毫不觉得累。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时,干过几年木匠活的罗锦耀对未来也开始有了一种梦想。1981年,他毅然扔掉铁饭碗,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涯,到人家家里帮助加工家具。单干后,罗锦耀的收人大为改观,两年后的1983年,他在家里悄悄搞起了小作坊,当时他口袋里的钱离办厂要求的注册资金还相距甚远,直到1986年,这个小作坊才真正拿到了桥头镇工商所颁发的营业执照。虽然此时的工厂也只有十来个工人,但这在当时的桥头却是件不得了的事情。这可是桥头第一家民营企业啊。
正式成为老板的罗锦耀开始有了进一步的梦想,然而,他再怎么梦想,也绝没有想到多少年后他的木式企业居然做到中国第一。回忆当年的创业历程,罗锦耀说:“开始创业很难,手里没钱,家庭也没一分钱给你,一切只能靠自己。慢慢攒下几千块,这在当时相当了不起了,接着又开始扩大发展。后来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我最早做木式工厂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一行,但我一直很看好,并坚持往前走。”
对于罗锦耀来说,事业转折点是在1991年,当时他们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工人已有50多人。这一年,罗锦耀走出了桥头,第一次来到深圳,试着去推广自己的家具,这时他才懂得了“市场营销”这个概念。在深圳做了两年,他们又试着去广州,很快又将眼光瞄向全国。罗锦耀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 自信心,成功感,一天天在他心中生长。
随着眼界的开阔,罗锦耀也开始了思考。当时香港的一些家具企业也渐渐转移到了东莞。作为同行,罗锦耀参观了这些香港企业。这一参观给罗锦耀的触动很大,相比之下,自己的企业还只是一个作坊,根本就谈不上是个企业。“他们的工艺各方面都比我们先进,机器、款式、生产方式,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这使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们的企业必须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台阶。生存可以依靠本能,发展却需要运用智慧。从那时起,深受启发的罗锦耀开始了事业上的新一轮“折腾”,很快使企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就在罗锦耀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99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工厂。
一夜之间,经济损失100多万。
当时所有人都看着罗锦耀:做还是不做?此时的罗锦耀对此并没什么过多的犹豫。这些年来,他一直深深地热爱这个行业,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个行业大有前景。“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选择,再难都要做下去。如果不做的话,那一百多个跟着自己的员工怎么办?”
灾难是最考验人心的。当时桥头领导立即赶到现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帮他渡过难关。这令罗锦耀万分感动,终生难忘。
陪同我们采访的桥头镇宣传委员告诉我们说:“当时我们决定:他这边发生的事故我们政府去检讨,去查找原因,去解决问题;二是我们帮他找一条出路,赶紧去找地方借给他,让他尽快恢复生产。第三,我们让村委会马上规划出一块地方,让他去建设新的厂区。他的第一个厂就是当时建起来的,两三个月就建好了,很快恢复正常。后来我们还开玩笑,火烧旺地,越烧越旺。罗总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心里再大的压力也都不说,自己硬撑着。他性格中的善良宽厚,实际上也是他成功的一种因素,他手下一两百师傅这么多年一直死心踏地跟着他,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罗总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用人方式,他在选用人才时,会告诉人家,让他只在公司里待五六年,然后出去当老板。”
集团总经理王赋在一旁接茬说:“是呀,我刚来这里时,罗总就跟我说得很清楚:你进来的这五六年,我会教你很多,目的是希望你将来像我一样当老板。但有一个条件,你离开之前,要培养出一个接替你位置的人员出来,你离开我这里后,有什么困难我会帮你。”
天下还有这般事?有意思!
王赋接着说:“中国人比较讲究稳定,很多当领导的或者做老板的,都希望有一些很得力的人能够一直跟着自己,形成一个很稳定的人才队伍。但我们罗总恰恰不同于正常人的心理。他总是鼓励员工出去创业,甚至有员工离开时,罗总还将厂里的机器送给他。所以中国家具界称耀邦集团为‘黄埔军校’。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独立办企业的已有20多人,有的已做到一年好几亿的销售额。”
笔者不解地问罗锦耀:同行是冤家,你就不担心他们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吗?罗锦耀笑了,说:“不会啊,从我这里出去的人,对我还是很尊敬的,过年过节他们总还是要看我。我的企业就是要培养人才,我不希望你永远跟着我打工。你出息了,做老板了,我也觉得开心。有能力投奔我的人,我会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但是我要求他做到一点,你在这里做,一方面要真真正正地给公司创造效益,同时当你想要离开的时候,必须培养出一个人来替你。这样他真正离开的时候,我也会帮他。”
笔者赞赏他宽广的胸怀,罗锦耀却说:“你要知道,这个市场中国那么大,是做不完的。你不做,其他人也要做。如果从你这里出去的人不道义,反过来搞垮你的企业,那当然不好。但我们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毕竟我们还是有感情的。实际上他们对我也挺感恩的。我的想法是,我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他走之前,只要他能够培养出人来替代他的位置,那他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再说,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条件,你不让他出去,他也是要出去的。另外,如果他老呆在这个位置上,下面的人没办法上来,这样下面的人做事也会缺少动力和激情。”
原来罗锦耀是以这种方式来激励大家。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实际上,一个人对众人有没有吸引力,往往就在于你能给众人带来什么好处。做大事的人从来不和人争小便宜,而且还会让人从他这里得到好处。这就是做大事的人为什么小事装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原因。
有位管理学家说过,如果争的意识太强,把竞争对手吃掉,自己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不战而胜才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
看得见的聪明不是真聪明。难怪很多聪明人都众口一词地说:罗锦耀的聪明是看不见的聪明。也难怪,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2000年,罗锦耀的事业也迈人了辉煌的新世纪。
这位当年的小木匠开始出手不凡,大手笔地运作项目,用一千多万收购了一家香港企业,从谈判到最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当时家具业的利润开始变低,一些香港企业就觉得这个行业的利润低,想要撤出。但这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机会,我跟他们的感觉不一样,我看准家具行业还是很有前景的。他们不看好,那只是他的对比有了差距,比如说,以前的利润可能是30%,后来降到20%,他就觉得低了,不好做了。但我觉得这个利润是正常的。再说家具是一年一年的,只要量做大了就行。”罗锦耀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又频频出手。
2004年,无疑是中国家具的分水岭,同样也是耀邦集团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刻。2004年8月15日,罗锦耀将“桥新”、“恒利”、“美桥”三家家具有限公司整合成“耀邦集团”。是年,著名演员淮存听正式以“耀邦”品牌代言人的身份亮相东莞。
如今,is邦集团在桥头镇拥有占地200余亩的花园式工业园,员工近4000人。面临着新的形势,罗锦耀认为东莞的家具业也必须转型,应该从“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因此他在研发上不断加大力度。他说他深深热爱他的事业,及至现在,每当一个新款家具研发出来,他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 目前他的集团拥有10个品牌,听起来颇让人惊讶,原来Choosee、简·悦、生活元素、源创经典、时代恒利、家和美家、欧梦莱、美桥及瑞丽世家等10个家具品牌都是出自耀邦集团的。
由于中国家具制造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所以品牌检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民营企业家的才能,尤为重要的是在检验企业家本人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谈起创业往事时,这位中国家具业的重量级人物感触最深的绝不是自己如何有本事,而是当地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他直言:“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不单单是个人的成功,更是这块土地上诞生出来的成功。东莞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我们遇到再难的事,政府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解决问题。”不容易激动的罗锦耀这时才有所动情,“作为东莞人,在自己的家乡创业,我们就是幸运者了。我觉得任何一个东莞人,在机遇和环境面前,只要你肯做肯搏,就会有机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桥头人,罗锦耀童年记忆中的桥头完全是个农村,今昔对比,他常有恍若隔世之感。是呀,如今中国家具界赫赫有名的大老板罗锦耀难道还是当年那个坐在地上用柴棍木条搭建房子的罗锦耀吗?
貌不惊人、语也不惊人的罗锦耀能有今天,肯做肯搏也是主要的原因。
这种脱胎换骨的改变,对于罗锦耀,对于桥头镇,对于东莞,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5.一个新城市的史诗
2008年,对东莞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莞交出了一份气势非凡的完美答卷——2007年,东莞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人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 0 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人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
这份答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东莞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迈人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行列,而这样的大城市在中国还只有十几个!
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排在东莞身后的,无论是沈阳、大连、武汉,还是济南、哈尔滨、石家庄,在20多年前,默默无闻的东莞,怎么可能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会赶超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呢?
这确实是神话!据说,国外一位研究遥感技术的科学家曾经发出这样的惊叹:1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几年间在这片空白处冒出了一座城市。
不显山不露水,突然崛起。从一个农业县到一个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样的横空出世实在令人惊叹!
在成绩面前,具有超前思维的东莞人并没有被辉煌所迷惑,他们又开始了探索——2008年的东莞将承载着先行试点、先出成绩、先出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好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探路榜样的重任。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莞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开始了。
关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发起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解放思想”这个词在中共十七大被反复提及并被着重强调。在2008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解放思想“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通过东莞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可以发现,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东莞改革开放30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作为先导。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r得了财富:1978年,东莞的地方预算财政收人总额只有0.66亿元,1985年开始突破1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0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则为186.45亿元。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人走上了富裕之路:1980年,东莞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I亿元,1986年突破10亿元,1993年突破100亿元。据报道,2006年底东莞市银行存款总额为3400亿元,其中至少1001亿是个人存款。如果加上东莞居民投资在房地产、股票上的资产,东莞民间财富的总量有数千亿之巨。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孕育出了一大批自己的民营企业家:东莞初期引进的3000多家毛织厂,已基本由当时“洗脚上田”进厂的农民变成老板,如今成了民营企业家。服装、家具、电子、电脑、信息等产业也在“双转型”中逐步把核心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解放思想下,东莞的集体经济、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市大小工商企业发展到十几万户。东莞的村经济占整个广东省村经济的三分之
够了,关于东莞30年所创造的神话,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太多了。对于东莞神话,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用什么样的事例描述都显得苍白无比,因为东莞的神话就如同上帝的杰作,完美无缺。比较中国各城市的改革开放史,我们不难发现创造东莞神话的一个法宝是:超前思维!在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东莞人都用这一法宝及时提升自己。
如今,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在“双转型”精神的指引下,东莞人更加信心十足,东莞必将点得更辉煌的明天。
遥想1434年,明朝的皇帝解散了郑和率领的船队,结束了海上贸易和探险,开始了闭门锁国的历史。这也是天朝大国走向衰落的开始。此时的中国,技术在全球仍居于领先地位,直至17世纪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崛起。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时,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巨大,成为这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这道国门的打开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和局势,使历史向着胜利的方向行驶,并以诗意的手法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迹——世界的重心东移了!中国在崛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东莞曾经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无人知晓,正如闭门后的中国在世人眼里微不足道。然而凭借着中国伟大的改革东风,东莞迅速崛起,以她那耀眼的光芒为世界解开了谜底:中国之所以崛起,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民族,这个民族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有着超人的胆识魄力,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东莞的发展史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史,也绝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个成功典范那么简单,她的意义更在于,这是一首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英雄交响曲,更是一首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辉煌交响乐。
如今,这座城市是新生的,从内到外,她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这个“新生儿”通体所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让人迷恋。在这金色光芒里,我们似乎看见了林则徐的身影。也许,正是他的英雄气概永远留了下来,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改革大潮中,用他们开拓者的身躯为东莞的未来开辟出一条辉煌之路,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强国富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幸福和悲伤,他们的成功和教训,他们曾经的血汗、眼泪、痛苦、希望、焦灼、智慧、渴望,不仅仅是东莞自己的,更应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东莞终于迎来了涅梁。
涅粱给了东莞一个全新的生命!
而东莞的涅梁,则向世界解开了中国崛起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