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大国的亮点 下部:构筑精神篇 第十三章 20个“常熟”不是梦……

下部:构筑精神篇 第十三章 20个“常熟”不是梦……

这是一份“%年度工作规划”,它的制订者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村组织:

一:指导思怒(略)

二:工作方针(略)

三:创收指标

1.市场成交额4.5亿元

2.工业产值100万元

3.工业销售收入80万元

4.第三产业收入1000万元

四:发展规划

1.投资1000万元以上,开发“华盛商厦”三期工程;

2.投资500万元左右,改造商场仓库用房;

3.投资500万元左右,改造周边道路;

4.投资400万元左右,争创省级卫生村;

5.投资300万元左右,为村民安装有线电it,,办老年活动中心等;

6.投资200万元左右,完善村民住宅前后道路的用电用水的现代化设施;

7.投资100万元,设立职工食堂、提高村民福利;

读这样一份年度“工作规划”,是一种享受。

年轻的村支书许国良在他宽敞气派的办公室里对我说,像这样的“年度工作规划”,自他上任4年来年年都要制订的,唯一区别的是在一些具体数字上和内容上有较大变化。他说他对这些数字和内容的要求很有点奥林匹克味道,即:“更高、更快、更强”。但作为一个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他说他现在最发愁的事是:村级集体农工商经济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后,连续几年他年年为改造村子建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而投入几百万几千万的,是不是到一定时候,太多的优越条件和富裕生活乓把村民们“养”坏了?

或许是我第一次碰到一位基层支书在这类事上发愁,因而当时真有些不理解。于是我说钱多总比钱少要好办得多。许国良说这要怎么看,如果是起初几年你的话没错,但到一定阶段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贫穷的时候抓住机遇容易发展,而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发展速度超常的快之后,再往前走工作恐怕就要难做得多了。小许告诉我,他所在的湖径村现在每年光村级集体工贸和“三产”纯收入,就近一二千万元,而现在全村村民连老人孩子都算在里面也就几百号,集体收入这块摊到每个村民身上多少先不说,仅村民各家各户坐吃在家收取出租房费就是数万一年……经他这么一说,我才真有些同情起这位年轻的基层党支记,不过这绝对是一种美丽的同情。

其实许国良后来告诉我,他的心中早有了自己一套在致富了后如何再把村子建设得更好的宏伟蓝图。他说他的目标是再用十来年时间,将村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两项,加村民的实际收入这三项水平,争取赶上或超过新加坡、韩国等东方发达国家,同时把村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到一流水平。

像许国良的湖径村这样靠市场经济优势,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走上富裕的村庄,在常熟已经有了一大批。中央农村政策研究部门的一位专家,在考察常熟农村经济市场和当地实行市场经济后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时,与常熟近邻的华酉村作了比较后指出:华西村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坚实的农村集体经济。而常熟的一些村镇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使集体经济大大地发展和壮大起来。常熟人的成功,得力于他们很好地把握了时机,使封闭、传统和落后的旧农村产业及劳作方式,较好地融入到了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流中去。而这种融入的结果,必然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经济实力的巨大增长。

正如这位专家所言,常熟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经过短短几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全方位市场革命,使每一个城镇、每一户家庭、每一块土地与每一条江湖,都融入了前所未有的商品经济洪流。并且使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广大农民,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时,这儿的农民从“田埂”走向工厂(乡镇企业),使中国有了第一次让世人注目的“异军突起”和有了第一批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那么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儿的农民从单一的车间(乡镇企业),走向“立体工厂”(农中有工、工中有农)和商场(参与直接的商品贸易),使中国有了第二次让世人更为惊叹的又一次“异军突起”和第一批先于别人提前十来年达到“小康”的群体;而九十年代初至中叶以来这儿的农民再向田园、向商场、向口岸(国际市场)齐头并进,使中国有了第三次让友善者振奋、让敌视者惧怕的“第三次异军突起”和第一批向世界发达国家接近的地区……

这就是常熟的今天——一条势不可挡的“中国龙”。

这就是常熟的今天——一个迅速崛起在东方的富庶与强盛之地。

至1996年底,常熟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超过200亿元,人均近20000元,其中一、二、三产比例分别为8%, 52%和40%;上交国家财政收入11.5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95元,城镇居民8000元,全市人均储蓄1万多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4平米;全市人均寿命74岁;城镇居民失业率为0.6%以下,全市吸收外来劳力达二十万,为本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指标均或居江苏首位,或居全国前列,或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近。

常熟人是幸运的,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2000多个县(市)中综合实力最强、上交财政最多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炼就了自我,创塑了精神,营造了历史。现今,他们还是: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

——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

——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

——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

——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市

——全国少儿工作先进市

——全国拥军爱民模范市

——全国先进卫生工作市

——全国养老保险先进市

——全国农村电气化市

呵,常熟,上帝赋予你一个多么美妙的名字!

常熟——常熟,

你那富饶的沃土,常种常熟!

你那繁荣的市场,常兴常熟!

你那并蒂盛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花与果,常开常熟!

“中国要有20个常熟就好了……“ 30年前,人民总理周恩来在一次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曾这样期望和憾叹道。30年后的今天,如果周总理活着的话,当他看到那个令他珍爱的常熟小城其本身也早已变成了20个“常熟”时,_该是怎样的兴奋?

呵,常熟,愿你在富国兴邦中永远的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