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规矩的修行 成就归于大众

诸位仁者:

开山时,众等用身心血液灌溉一草一木,这一切弘法地图的扩大,若有微分功德应归于信众,些许成就皆是大众努力的成果。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开山以来,今已届二十六年,虽忝誉为现代化十方丛林、国际化佛教道场。我心中感受到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肇因于僧信之需,人众的成长和大时代、大环境的趋势所形成的。

我们的人众由最初九十人,增加到今日千位徒众(职事占半数);我们的组织从早期的五堂二会(宗务堂、教育堂、文化堂、慈善堂、福利堂、计划工作会、策进工作会),到今日的四院六会(长老院、都监院、教育院、文化院、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山大学教育筹建会、国际佛光会推展委员会、佛光山宗务策进委员会、传灯会);从早期十来个单位,到今日一百零二个单位;我不禁想起本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早期的佛光山,我由一无所有,初入高雄,带着心平、慈庄、慈惠、慈容等胼手胝足,一草一木地开垦,一土一石地搬运,是用身心灌溉开山的工程。我们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今日企管的理论,但是群策群力是一贯的方式,集体创作是共同的默契。在荔枝园中绘出全山硬体的轮廓;在老慧明堂内谈出弘化的宗旨——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济福利社会,以朝圣净化人心。从无到有的阶段,大家是走一步算一步,工作上,个人或许有见解上、看法上、判断上的不同,但是一旦关系到本山的大体、佛教的需要,大家马上步调一致。我们从来未有思想上的争执,所共有的是克服困难同舟共济的用心。原因无他,只因我们是佛光山的一份子,是佛教的一员。这是开山的精神。

现在,我们人众多,单位多,事务也多,接触层面由信徒香客、社会人士而到国际往来,当然不宜再采用原始的小型会商,口头同意的会议方式,但基本上的集体创作,众力会办的原则依然要保留;除了桌面上的文书作业、签呈会办、电话联系之外,更重视实地上的运作演练、方便通融、传真凭证。

在团体中最怕一人独揽大局,独断独行,这也是本山的忌讳。最好的方法,凡有决策,多征求几个人的看法及意见;凡付诸实行,必定召开大众会议,做思想上的沟通与统一。

聪明的主管,其激发士气的秘诀是让部属去发掘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不但培养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训练他肩挑重担的力量。而有用的职事,要肯被利用,积极参与,共同为常住尽一份心力。

所有佛光山徒众共同的信念,应秉持——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善自发挥一己的能力,以一当十、当百,甚至以“常住没够人,我一个也可以”的信心来担当;对财物要有惜福、惜物、更惜缘的珍惜之心;对事务要有求其尽善、尽美、尽心力的无愧之念;对信徒要能与慈、悲济、令喜,使乐的服务态度。如此,则因缘凝聚愈坚,我们重视因缘、和合因缘方能长养佛光山的慧命。这是我对你们这一代的期望,更希望能传灯继来,愿——大众和合、团结法喜。

星云

佛光纪元二十六年

四月二十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