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当权者眼里,文人根本不算什么,让你算什么就算什么,不让你算什么你根本就不算什么。纪晓岚同志大概自认为文名很大了,连皇帝也要尊重他的。哪想有一次不自量力地劝谏,弘历大怒:你他妈个老纪,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成就,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一样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有才的文人如何混饭吃,如何生存,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先说温庭筠。该老兄和李商隐齐名,据说他的特点是写文章动作快,是又好又快的那种,一点也不亚于曹植、王勃什么的,“温八叉”啊,就是叉八下手,文章就做成了。因为快,于是读书或考试的时候经常为邻座代做文章,就像我们现在一些象棋神童搞的车轮大战,一人可以敌好多人。那时候,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大家都想拍马屁。有一天,丞相令狐绹找到温同学,吩咐他说:小温啊,咱也想去附和附和,你帮我弄一首呗,要质量高点的。还告诫温,千万不能透露,以后少不了他好处的。后来的一个场合,该温大概是酒喝高了,或者是炫耀,嘴巴管不住,把这个事情给漏出去了。从此,令狐宰相便疏远了他。想想看,领导让你代写,是看得起你啊,怎么如此不识抬举呢。以现在的眼光看,令狐先生真是大度得很,还没把温同学怎么样,要是他不大度,温不知要吃怎样的苦头呢,弄不好还要送掉性命。
温同学仍然不改他的性格,一直在江湖上混,还常写文章讽刺那些当官的没文化。有一天,碰到了微服私访的唐宣宗,但他有眼不识泰山。他很傲慢地追问宣宗: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温又问:那你是六参簿尉之类的官吗?皇帝又说不是。当然,这样的结果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皇帝把温同学贬到了方城尉,还在诏书中这样说:读书人应以器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该温空有不羁之才,最后竟流落而死。
温做人真是很失败啊。这个失败一定是“被失败”,肯定有很多别的因素造成他的失败。但有人就是不吸取教训,于是就有更失败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德潜。
在我看来,德潜先生也是个传奇人物。从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乡试,以坚忍不拔滴水穿石的精神,一直考了17次。乡试好像是三年一考吧,那也就是说他考了近半个世纪,不过,最终他迎来个夕阳红:67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此后的十几年里,他终于见到了伯乐——乾隆。乾隆爱写诗也是无人可比,4万多首,得出多少卷本啊。但许多人认为,有好些诗根本不是他自己写的,肯定有写作班子,其中纪晓岚啊沈德潜啊什么的就长期替他捉刀。
因为沈会做诗,于是皇帝给了他许许多多的荣誉,官至部长级。问题出在沈死后。乾隆疑心病很重,他想了,这个老沈,会不会把替我做的诗重新弄到他自己的书里呢,如果那样的话,我以后还怎么做人啊。果然,该沈的版权意识相当强,他在自己的书里,照样把为乾隆写的诗全部收进!乾隆采用间谍的手法从德潜后人手里搞到他的书,果然如此。哪还了得!我一个皇帝还治不了你吗?于是很轻易地找到两个借口:一,你贪图人家高额稿费,替“逆诗”作序,十恶不赦;二,你的诗集里居然有这么多的反动成分,其中《咏黑牡丹》劈头就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你想干什么!所有的荣誉一律追回。什么?人老早死了,那坟墓铲平!还好,乾隆还留了一点面子给他,没有掘尸鞭骨之类。
把温和沈的事联起来想一想,我还有以下两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厚道。你想想,人家该给你的都给你了,不是已经提拔你了吗?不是已经高稿酬了吗?而你却过河拆桥。你们这些文人啊,不就是会弄点文字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是不是你们认为,你的才很高,你的文无价,你觉得亏了?既然答应了,就不要再到外面说什么,说出去难道对你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也没有啊,大家不是都这样干的吗?领导这么忙,你难道都要他亲自动手?领导也是人,他也要职称啊评奖啊升职啊,人之常情嘛。代写了,还到外面去说哪篇文章哪本书是你写的,这就太不厚道了。换谁谁都不高兴的。
第二,坚决把臭脚捧到底。捧不捧已经由不得你了,有的时候是不可能有什么尊严的,所以,要捧就捧到底。你还要什么版权啊。你是不是还想这样署名:弘历德潜著?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排在第二第三位置的往往是真实的作者吗?弘历难道还贪图你这点虚名?真是笑话。所以,不要再存什么幻想,如果真能在史上留青名,那也是他留的,谁说当官的就写不出好文章呢?偏见,十足的偏见!
或曰:从本质上说,温和沈都是被侮辱和被蹂躏的,他们和底层的百姓命运一样,由不得自己,不捧臭脚,只是想存一点尊严吧。
才高七斗或八斗,但至少还有两斗以上是文章以外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