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名人的嘴 §城市和塔

有位广东学者在一次聚会上语惊四座,调侃上海浦东的“东方明珠”是“上海的睾丸”。我当时却以为这是对上海很好的恭维,至少说明“东方明珠”给人印象深刻。不然也不会让人能讲出如此生动的比喻,这是多少要动些脑子的。

请问,当今国内还有哪一个电视塔能给人这般深刻的印象呢?各大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高塔,却千篇一律的用一根钢筋水泥的柱子支着一个钢筋水泥的球,都属于“烟筒类”,造型单调,用途单一,毫无创见。于是你不能不承认上海的“东方明珠”从一开始设计就千方百计要出新,在造型上拓展了塔的涵义,张扬了上海的城市个性,一落成便成为上海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似也可以排进世界现代名塔之列。

倘若那位广东学者的比喻能流传开来,就更会成全“东方明珠”,使它声名大噪,将吸引如潮水般的参观者。因为现代人(无论男女,或许女子尤甚)都格外崇尚阳刚,各大名山上的阳刚石无不被游人抚摸得流光水滑。甚至连悉尼名人蜡像馆里的***的裤链,从展出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被参观者拉开,眼看老克蜡像的中段将要被弄坏,管理人员不得不用尼龙线把他的裤链缝死。

上海美学学会会长蒋冰海曾引用别人的批评,说上海城市的性格是“香、软、肥、腻”(《社会科学报》2004.9.2)。那么,“东方明珠”岂不正好雪中送炭,给上海的城市性格注入一股阳刚之气,其意义自是非同一般了。

由此可见,塔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几乎没有无塔的城市,即便没有知名的塔也会有不知名的塔,没有大的塔也会有小塔。塔的存在不只是一种形式,它还融合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据传世界上最早的塔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佛教建筑,是印度僧侣存放佛祖舍利的地方,所以又名“舍利塔”。凡塔多以佛家七宝(佛经中的说法不一,大致有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砗磲、琥珀)装饰,故人称“宝塔”。渐渐地凡大德高僧圆寂火化后的舍利或遗骸,也都可建塔埋葬。后来扩而大之,僧侣的墓葬群也建成塔林,比如,有“佛国”之誉的缅甸,又称“千塔之国”。

塔的建筑样式一经传开,特别是随同佛教流入中国后,形状结构便花样翻新,用途也随之扩大:如福州马尾的罗星塔,成了世界航海图上的导航标志,杭州的六和合塔是钱塘江入海转折处的重要导航标志。河北定州的料敌塔,高84米,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的古塔,虽然也供奉舍利,却主要用来瞭望、观察敌情。当然,古塔一个最普遍的功能是用来登高览胜,以及画龙点睛般的装点风景……如北京玉泉山上的玉峰塔、泉州双石塔、苏州虎丘塔、西安大雁塔、开封铁塔、太原双塔等等。人们向往登高远眺的境界,即使没有塔的地方也要建一座楼来代替,如武汉的黄鹤楼、天津的望海楼等。

现代城市极度膨胀,只有几十米高的古塔,完全被骄横跋扈而又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所淹没,人们必须要建更高的塔,在塔上下大工夫,除去满足电视讯号的接受和发射的需要之外,更要能美化城市,满足人们鸟瞰全城的兴趣……

由是,世界上的许多名城大都有一个非同一般的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几乎成了法国的象征;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不是塔胜似塔,无疑成了纽约的旗帜;美国首都的华盛顿纪念碑,以碑作塔,以塔作碑;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桥,将塔和桥巧妙地结合起来;还有东京塔、多伦多塔等,无不是所在城市的标志,是造访的游客都想“登高一望”的去处……

名城配上名塔,名塔成全名城。

塔是文化的一种发射和接收,是城市精神的提升和凝聚。只可惜,在我们一窝蜂地建电视塔的时候太匆忙、太草率了,或长官意志,或急功近利,或目光短浅,或因陋就简,建了一批单调的电视讯号的收发台,没有想到扩展与美化塔的概念和意义,现在怎么办?拆了重建是极大的浪费,不拆也是一种浪费……

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建筑一建成就是过时的、落后的,甚至是垃圾,就像我们的马路,老是拆了建,建了拆,总不得消停。而埃菲尔铁塔已建成115年了,“直到今天仍然是新鲜的和讨人喜欢的,能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大为震惊。每年可吸引600万人来参观。”

现在不是正时兴“眼球经济”吗?有人来参观就是有人来送钱,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地的塔一年有多少参观者呢?或者说你自己是否看得见自己的塔?塔本该是一个城市的制高点,是最醒目的标志,当人们对自己的塔视而不见,甚至把它当成风水学上的“黑煞”,见还不如不见,这个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