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二十年来辨是谁: 贾元春的命运. 秦可卿被告发(下)

尽管贾府地位远比北静王府低,可是贾府女眷却住在了东边,占据了尊位。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因为他太忠实于生活的真实了。

小说里贾代善的原型是曹寅,贾母的原型是曹寅的妻子李氏。李氏的哥哥叫李煦。曹寅是江宁织造,李煦是苏州织造,他们两个都是康熙特别喜欢的。“织造”,这官位看起来并不高,就是管理机房,为宫里面供应纺织品。但实际上,这两个人跟康熙的关系可不一般。他们还兼着康熙的密探,经常秘奏江南地区的气候收成、民间舆论、明朝遗老遗少的动向,以及退休官员的表现等。对遗民或退休官员,他们或者派人盯梢,或者亲自去拜访,实际上是摸一摸情况,然后就给康熙写密折。当时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外国商人,也是他们先接触,然后把情况汇报给康熙。两人还有一个不能宣之于口的任务,就是在江南给康熙挑选美女,充实康熙的后宫。

康熙很喜欢汉族女子。康熙朝的外国传教士有时候很放肆,按说他们是不能面见康熙的妃嫔的,但是有一个西方传教士,汉名马国贤,回去后写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叫《京庭十三年》,书里写到,他有一次把园林亭榭的窗帘拉开往外偷看,看到了康熙和他的妃嫔嬉戏的情景。他说,在康熙的妃嫔里面,有满装的,也有汉族装扮的。

现在能不能查到有关档案,证明康熙身边的汉族女子里面,有李煦或者曹寅挑选进宫的呢?曹寅方面的资料现在还没查出来,但是李煦方面查得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之间进行类比、推论的话,应该是说得通的。在故宫的档案馆里面可以查到,李煦有一个报告王氏的母亲黄氏病故的奏折。这说明王氏这位汉族女子,一个江南美人,就是李煦挑选的,送到康熙身边后得到了康熙的宠爱。而且,王氏也很争气,给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就是帐殿夜警事件中的十八阿哥,就是那个用现在的临床医学观点来看,得了腮腺炎的孩子。后来很遗憾,十八阿哥夭折了,没能长大成人。李煦的这份奏折说明,王氏所有的事情都由他来操办。这样的私事由李煦帮他处理,可见康熙对李煦、曹寅有多信任。

虽然没有找到过硬的档案资料证明陈氏确实是曹寅向康熙推荐的,但是曹家和陈氏所生的一个皇子来往甚密,他就是康熙的二十一阿哥允禧。允禧还留下了他亲自题写的一个匾,写着“天香庭院”四个字,挂在恭王府里。秦可卿上吊自尽的地方就是天香楼。这难道是巧合吗?这就说明,《红楼梦》的生活真实和它的艺术真实中,都有很多证据证明,现实中的曹家和乾隆二年死去的陈氏关系密切。因此小说里面就写成了这个样子,即老太妃薨逝以后,她的后代对贾家十分尊重。

陈氏的后代,北静王的原型,是乾隆的儿子永瑢。小说里面,北静王叫水溶。“水溶”这个名字显然是从“永瑢”过渡来的。那永瑢跟允禧有什么关系呢?永瑢后来过继给了允禧,成了允禧的孙子。也就是说,小说里面北静王的形象、气质主要取自允禧,名字则取自过继给他的孙子永瑢,北静王是这两个人物综合起来的艺术形象。所以小说里面北静王府的少妃、太妃甘愿住在西院。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推断出《红楼梦》的第五十四回到第六十九回,应该就是讲的乾隆二年的故事。在这一年,只有陈氏,也就是后来追封的熙嫔薨逝。而乾隆为了团结皇族,表达对祖父的尊重,为了向官员百姓表现他的孝道,更为了显示他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就为熙嫔大办丧事。这成为那一年年初的一桩大事。书里写贾母等去参与祭奠,也在年初,完全合榫。

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1738)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乾隆三年的时候,曹家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虽然自身还撑得住,但是两个很重要的亲戚出事了。

曹家当时有两大靠山,一个叫傅鼐。曹寅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傅鼐,因此傅鼐应该是曹雪芹的祖姑丈。在过去,那都是很近的亲戚。傅鼐的仕途,细说起来很复杂。他在康熙朝的时候很不错。在雍正朝的时候,一开始遭到打击,因为凡是康熙喜欢的官员雍正都不喜欢。但是傅鼐在做官上有一套权术,他尽量让雍正感觉到他是无害的,所以雍正在晚年政局比较稳定以后,又起用了一些过去他冷淡过,甚至打击过的官员,其中就包括傅鼐。到了乾隆朝,傅鼐得到重用,在乾隆元年(1736)就做到了兵部尚书,还兼刑部尚书。但是乾隆三年,傅鼐得罪了乾隆。乾隆不但罢了他的官,还把他下狱了。他在监狱里一病不起,病得很重。乾隆又发慈悲,让他回家了。回家后他很快就死在家里了。曹家如此重要的一门亲戚就这么败落了。

曹家的另一个靠山,叫福彭。曹雪芹的姑妈嫁得比他祖姑更好,成了平郡王妃。而且她很争气。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嫁到人家,得生男孩,这是非常重要的。曹雪芹的姑妈就给平郡王生了世子。在清朝,皇子的孩子就叫世子,寓意皇族的血统世代传流。那么,曹雪芹的姑妈生的世子是谁呢?福彭。

福彭是乾隆的发小。乾隆小的时候读书,福彭是他的陪读。两人关系非常好。乾隆在那个时候就爱写诗,自己刻印诗集,让福彭写序。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以后,福彭当然就会官运亨通。福彭最后当的官比尚书还大,相当于内廷一个总理事务的职位,是核心政治集团的成员,得到了非同小可的重用。但是再好的关系,因为是权利关系,也会出现裂痕。到了乾隆三年,福彭跟乾隆就失和了。福彭被人参了。乾隆就拉下脸,不管什么发小不发小的了,让有关机构去查他的问题。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哥,曹家有这么大的靠山,日子多好过啊。但是到乾隆三年,情况就不妙了。

这些历史上的事在书里面有没有反映呢?有,在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他没有写贾家受到打击,而是写贾家发生了内乱。在现实生活中,那个时候的曹家确实还没有直接受到打击,虽然他们的权贵亲戚已经出了一些问题,但曹家还混得过去。可是曹家的靠山开始出现问题了,气氛也就紧张了起来。从《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头的那段文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外部的紧张气氛蔓延到了贾府里。

有朋友说,你讲《红楼梦》老是讲过场戏,你讲的那是《红楼梦》吗?可是,什么叫过场戏?到底应该怎么来读《红楼梦》?过去通行本的影响太大了;《红楼梦》又多次被改编成戏曲、戏剧、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很多东西就被删除了。这种删除自有其道理,尤其是戏曲,它的艺术特点是大写意,不可能像小说这样说得很细,只能选取改编者认为最主要的,并粗线条地加以表现。所以,不少人对《红楼梦》的印象就是一个“宝黛悲剧”。有的朋友可能满脑子除了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就没别的了。若说别的,他就不耐烦,甚至觉得讲这些,算是讲《红楼梦》吗?但是我提到的这些文字,都是曹雪芹写在书里的。难道曹雪芹不该写下这些吗?分析这些文字,怎么会不是讲《红楼梦》呢?

我经常举出一些以往人们很少注意到,甚至红学界也很少涉及的《红楼梦》里面的一些所谓过场戏,一些没有在各回回目中概括到的内容,但这毕竟是《红楼梦》的正式文本。不是总有人说,研究《红楼梦》不要脱离它的文本吗?我很细致地分析其中的文字,正是紧扣文本。我认为,有些被认为是过场戏的文字,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传递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第七十五回开头写的,就应该非常重视。

尤氏在荣国府,她办完一些事,就要到王夫人那儿去。这时候,她身边的仆人就悄悄劝告她不要去。仆人说:“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于是尤氏想起来,贾珍看了邸报(邸报是当时官方发给所有官员,类似现在内参的政府机关报,上面会有一些朝廷的重大事件,如皇帝的指示或案件),说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而且底下仆人还跟尤氏反映:“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这是在寄顿财物。小说里面写到,江南甄家被查抄以后,这些人就到贾家来寄顿财物。这是违法的,是皇帝不允许的。但是甄家、贾家之间的关系,实在是择不开,所以贾家就帮甄家藏匿这些东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尤氏一想,那就别到王夫人那儿去了,便回避了。这样的事不能不跟老祖宗汇报啊。后来就写王夫人到贾母面前,跟贾母说甄家出了事、被抄家什么的,贾母当然就不爱听,心情很不好。后来贾母大意就是说,咱们别说这些,咱们该怎么乐怎么乐,过咱们自己的快活日子,于是故事就继续往下流动。

怎么这儿说的是甄家出事了呢?曹雪芹影影绰绰写了一个甄家,似乎甄家也就是贾家,仿佛一个在镜子里头,一个在镜子外头,不好坐实。脂砚斋批语也是这么说:“奇极!此曰甄家事!”意思是真亏曹雪芹想得出来,把这样的事栽到甄家头上。

曹雪芹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发生在乾隆三年的,跟曹家关系很密切的傅鼐家、福彭家遭到皇帝打击的情况,含蓄地投射到小说里面去。他想来想去,在小说里面,只能把甄家挑出来,把这个情节安在甄家头上。

所以,《红楼梦》整个儿是写清朝康、雍、乾三朝的故事。其中,第十八回下半回到第八十回,写的是乾隆元年(1736)、二年(1737)、三年(1738)的事。这一点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叫作“粲若列眉,若合符契”。整个故事的背景正如脂砚斋所说,“大有考据”。

但是第一回到第十七回,究竟写的是康熙、雍正朝什么时候的事,就比较含混了。当然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应该说还是清楚的,都是雍正暴亡、乾隆登基那时候发生的一些事。从第一回到第十二回,在时间表述上大体上有一个轨迹,但是前后有矛盾,而且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说,“枫露茶事件”是在第八回,写下雪了。贾宝玉把茶杯摔了以后,贾母问什么声。袭人撒谎说:下雪了,倒茶时滑了一跤。应该是冬天吧?但是往下写,故事没有中断,却在时间上互相矛盾了。比如第十一回,王熙凤到宁国府去时,菊花盛开,溪水潺潺,还有蝉声,又是一幅夏末秋初或者深秋的景象。所以这里在季节时序上有说不通的地方。

另外,曹雪芹在其他一些时间交代上也有矛盾之处,这一点很早就有《红楼梦》研究人士指出来。比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究竟什么时候死的?林黛玉由贾琏带着去苏州,究竟是什么时候?一会儿说林如海是冬底身染重疾;一会儿昭儿回来了,又说林如海是九月初三病故的。似乎贾琏他们去的时候还是秋天,一时回不来,要年底才回来,所以还要给他们捎大毛衣服去……而且第十二回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一些明显的风格不统一。比如贾瑞的故事,就显得有点突兀。

据我分析,这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原因是曹雪芹不太愿意写雍正朝曹家的惨况。那个时候,他年纪很小。雍正抄检曹家是在雍正五年(1727),曹□被逮京问罪、枷号示众是在雍正六年(1728)。当然,红学界对曹雪芹究竟生在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是生在康熙朝晚期,有的认为生在雍正二年(1724)。但不管怎么算,那个时候的他年纪都很小,记忆不是很清晰,主要靠听大人讲才能知道当时的情况。他个人对那段生活体验不丰富,所以没怎么写,甚至把乾隆元年(1736)以后的一些好事情挪到第三回到第十六回里面来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刚开始写《红楼梦》的时候,打算把他原来的一部稿子糅合进去。原来曹雪芹写过一部《风月宝鉴》,这在脂砚斋的批语里说得很清楚。这条批语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是在《红楼梦》第一回,讲到这本书有过很多名字时,脂砚斋的一条批语。《红楼梦》当时可能正接近完成,刚刚草创完最后的情榜,曹雪芹本人比较主张叫《金陵十二钗》。当初身边其他人也出过主意,有说叫《红楼梦》的,有说叫《风月宝鉴》的,也有《情僧录》的叫法。脂砚斋坚持要叫《石头记》。曹雪芹在开头也把它叫《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可能是他刚排定九组一百零八位女性名单时产生的一个并不稳定的想法。不过最后他还是同意了脂砚斋的意见,就把这本书叫《石头记》。但其中为什么要列上《风月宝鉴》的名字呢?这是因为曹雪芹在小的时候,可能还是练笔的时候写过一本小说,估计没有多大篇幅,叫作《风月宝鉴》。

这小说的内容,现在不难估计。《红楼梦》现在的文本里面就糅入了《风月宝鉴》的部分内容。比如贾瑞的故事,肯定就是《风月宝鉴》里面的。贾瑞的故事里面就出现了一面镜子,正面照怎么样,反面照怎么样。当时这部书可能是写一些风月故事。其中,很显然就写了贾瑞追求王熙凤,又追不到,自己淫性发作,最后死于过分的性亢奋,死得很惨。这部小说的主题看起来比较肤浅,就是告诫人不要妄动风月,不可沉迷其中,如果沉迷其中就会像贾瑞一样没有好下场。脂砚斋看来并不喜欢这部旧稿,只是觉得曹雪芹的弟弟棠村为那部稿子写过序,而棠村在曹雪芹写《石头记》的时候已经故去了,于是仅仅为了留个纪念,才保留下《风月宝鉴》的名字。

第一回到第十六回里秦钟和智能儿的故事,还有香怜、玉爱之类,估计也是原来《风月宝鉴》的一部分。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痕迹。曹雪芹把当年《风月宝鉴》里的一些东西糅到了前十几回里面,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应该就是贾瑞的故事。把旧作一糅进来,就搞乱了,尤其写贾瑞的部分。贾瑞究竟病了多久?贾瑞从来来回回照镜子,病得越来越厉害,吃多少药也没用,到死亡,究竟有多久?这里面的叙述就紊乱了。所以在第一回到第十六、十七回的时间上,尤其是第一回到第十二回的时间上,有大致的线索轨迹,但又比较模糊,而且有前后矛盾之处。这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因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没有最后定稿的书,它大体完成了,又很悲惨地丢掉了八十回以后的那些篇章。这八十回书,又遭到了别人的改动,有的地方也不很完整,有些毛刺没有剔尽,有些该调整的地方没有调整好。

最后,我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小说里面秦可卿之死是由于贾元春向皇帝告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贾元春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