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名人说过,只有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才会使用最粗暴简单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方法获取超额利润。没想到,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这种生产方式早已被主流社会所摒弃,而在中小学教学上却方兴未艾——多做练习,考试就能多得分;为了考试多得分,就拼命增加作业量。
亿万中小学生,就这样步入恶性循环;亿万中小学生父母,就这样痛心疾首,甚至连恩爱了10多年的夫妻也为此不惜闹离婚!
关于分析原因,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家庭作业的基本特征
无论家庭作业数量多少,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做作业。从道理上说,有必要的作业才需要做;没必要的作业,哪怕只有一道也嫌多。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六点:
动手动脑
作业的基本要求是既动手也动脑,有助于回顾课堂上所学知识、技能。从这一点看,既动手也动脑的作业才是“有必要”的,只动手不动脑的作业就是“没必要”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批作业时,要看孩子学习上已经掌握到了哪个程度,而不是仅仅批“√”“×”。
有差异性
老师的教学是面向全班孩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是在布置作业时,却应当充分体现到各种差异性。道理很简单,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也就不应该有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只要孩子比以前进步了,就要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是通过批作业来判断孩子聪明不聪明。
给予指导
做作业的是孩子,但作业不仅仅是孩子的,也是父母和老师的。孩子的年龄比成年人小,无论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技巧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做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父母尤其是老师给予引导、指点的过程。对孩子不会做的作业,父母和老师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批评、埋怨。
给予肯定
一项作业完成后,父母尤其是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从内心世界看,孩子很想得到这一点,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如果这种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相反还总是批评这里错了、那里不对,甚至父母和老师还要显示自己是如何一贯正确,孩子就会缺乏做作业的心理动力,越做越没劲。
互相沟通
孩子做作业需要与父母、老师、同学作必要的沟通。从表面上看,做作业用到的是知识信息,可是从深层次看,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化、德行、教养、品质、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等东西。父母和老师在检查作业时,如果也能在这些方面给以必要指导,对他将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
提高成绩
从实用主义观点看,平时的作业练习要能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说穿了就是能提高考试分数。不过,如果这种实用性太强,甚至完全冲着考试来押题,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平时作业的题型、方式、时间,一般都是根据考试要求设计的。平时作业做得好、练得多,考试时见多识广,分数当然就高。
★作业决不是越多越好
家庭作业的基本特征告诉我们,多做练习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平时多流汗,考时少流泪。”可是,这并不表明作业做得越多越好。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不是越多越好
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这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具有科学依据的。
2005年,香港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就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情况,专门委托浸会大学访问了4268名小学生、家长、老师。
结果表明,香港小学生平均每天有6项作业,平均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低年级约2小时,高年级约1.5小时。
调查得到一个重要发现:家庭作业时间长短和考试成绩之间没有正比关系;而且,学习成绩越好的孩子作业时间越短!
研究表明,家庭作业只有适当、适量、适时,才会取得最佳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基本要求是能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切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知识建构原理。在此基础上做作业,才会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对提高考试成绩有巨大帮助。
由此可见,一方面,作业并不是越多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少越好;另一方面,父母有必要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作调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要设法减轻作业负担;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少了,有必要适当增加练习。如果不管作业多少都对孩子另外布置一大堆作业,那就只能是雪上加霜。
有时候作业越多问题越大
有时候,仅仅说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还不够,还可能适得其反。
从道理上讲,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锻炼孩子做作业的熟练程度,可实际上,当作业成为老师意气用事的工具时,危害就出来了。
例如,有一道小学数学题是这样的:桌子上有4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有5只苹果,问一共有多少只苹果?正确计算是5×4=20(只)。可是如果孩子写成4×5=20(只),老师就会罚他把“5×4=20(只)”、“4×5=20(只)”各抄100遍。
从小父母就教育孩子,“老师的话不能违抗”,于是,放学后他就在教室里一边抹眼泪一边抄题目,抄不完回家再抄。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这种罚抄100遍对学习毫无帮助。等到这200遍题罚抄完了,人累得腰酸背痛,甚至半夜还没有觉睡,他就恨死了这个老师、恨死了这个数学、恨死了这个题目,也恨死了这只苹果,从此再也不想做这种作业了。
二是如果罚抄“5×4=20(只)”似乎还有一点点道理,因为这是正确答案;而现在还要罚抄“4×5=20(只)”就毫无道理了,因为这只会巩固原来的错误认识,抄到最后完全模糊了是非概念,根本不知道这两个列式究竟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这就起到了一种反作用。
★作业决不是驯服工具
家庭作业的基本特征中,从来没有哪条提到它是一种对孩子的驯服工具。而实际上,太多的作业中就含有这种异化职能,残酷地摧残着孩子。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罚做作业只能给孩子带来耻辱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作业不是驯服孩子的工具,可几乎所有老师都有把订正作业看作惩罚工具的经历。许多孩子作业过多就是这样造成的:本来的作业并不多,时间都被用在订正过去做错的作业上了。
常常可以看到,每当孩子的考试分数拖了班级后腿,或者作业做得实在不像话时,平时斯文的老师会突然咆哮起来:“去订正××遍!”哪怕这是老师随口说说的,诚惶诚恐的孩子也会带着一腔怒火去完成。
要知道,这时候罚做作业即使对巩固知识有帮助,孩子从中得到的获益也远远比不上耻辱。研究表明,这时候孩子对作业最深刻的记忆不是又大又红的“×”,而是被老师罚做作业这件事本身!
驯服使孩子性格扭曲
把作业作为驯服工具,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种是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听老师的话,所以他们从来不敢怀疑、更不敢反抗老师的权威;而越是这样,这种惩罚对他们就越残酷,有的甚至终生难忘。他们要在自责与怨恨、窝囊与隐忍的交织中,认真地、默默地履行着这种惩罚。惩罚的次数多了,幼小的心灵就会一次次被一句话所驯服,慢慢成为一只听命于人的“小绵羊”,终身碌碌无为。
另一种是不够听话的孩子。父母从小也教育他们要听老师的话,可是他们坚持认为“老师说得对要听,不对就不要听。”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为此不惜与老师对着干。老师罚他做作业,他偏不做,结果造成皮肉之苦,容易造成破罐子破摔,加速成为“问题学生”。
★学校教育容易顾此失彼
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很容易导致顾此失彼。虽然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同样的作业,但每个孩子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学校教育只会搞一刀切
学校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的学校是为了培训产业工人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设立的,后来慢慢延伸到未成年人教育,直至包括现在的幼儿园教育。直到这时候,学校的核心内容已经转移到系统化教育上来;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接受系统化教育,已经成为人生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步骤。
学校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它只能遵循共性的东西来开展教学。相比而言,家庭教育就充满了温馨和种族延续色彩,具有随机性、不稳定性。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更能造就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个体。
家庭教育更注重因材施教
与学校教育的顾此失彼相比,家庭教育更注重因材施教,也更有条件因材施教,但这首先要从每天的家庭作业上体现出来。
为此,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弊端,不能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要注重为孩子提供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多智力类型教育”),并且努力采取措施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这主要通过调整作业练习来实现)。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人才甚至天才就会因为学校教育一刀切的系统性而遭淹没。如八九岁才学会识字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老师指责为“全校最差学生”的雕塑家罗丹、怎么也学不好数学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考试总是不及格的作曲家帕格尼尼,他们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进行,又怎么可能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呢?如果父母和老师逼迫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他们就不可能取得后来举世瞩目的成就。
★家庭教育要善于弥补不足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密切性,善于弥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足,并且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弥补,最终给孩子以完善的教育。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学校教育容易让孩子感到失败
究其原因在于,不是因为这些孩子没天分,实在是学校教育无法适应他们的聪明类型和学习方式,从而让他们对学校教育感到失落。
美国阿姆斯特朗博士就专门研究过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问题。他在《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叙述了一个流传很广的西方寓言故事:
动物学校开设了爬行、飞翔、跑步、游泳、挖洞等课程。从某个角度看,这些课程都非常重要,所以每种动物都要学。可是,兔子只擅长于跑步,它在学游泳时差点被淹死,发展到后来连跑步也不行了;鹰只擅长于飞行,它在上挖洞课时不但笨拙无比,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发展到后来连自己怎么在天空翱翔都忘记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所有动物都遇到过。
与每种动物的特长相比,每个孩子的聪明类型也可以分为语言、逻辑数理、身体运动、空间想象、艺术、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内省)等7种。
具体到每个孩子,他们虽然都有上述智力特征,但每个人只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突出。如果这些突出之处与学校教育要求不符,孩子就会感受到失败;而他们将来一旦走向社会,原来的短处就可能又变成了长处。
家庭教育不必完全根据学校安排走
究其原因在于,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聪明类型不一样。
家庭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老师布置孩子做作业,本是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爱上学习的,但实际上不一定能起到这个效果,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
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与其聪明类型紧密相连。例如,具有语言天赋的孩子,擅长于听、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最好;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擅长于节奏、旋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最好。虽然上述各种方式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但只有与其聪明类型相适应,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从而表现为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
就学校教育而言,在上述各种聪明类型中,实际上只重视语言、逻辑数理两种类型,其他类型都没能得到起码的开掘。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才可能成为校园里的佼佼者。
有鉴于此,父母在给孩子增加、减少家庭作业时,非常有必要针对孩子的聪明类型,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或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