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十八卷·读书札记(第一〇三辑) 【6913】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李怀印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0万字,2022年2月第1版,89元)

△11章:导论;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从内陆到沿海:晚清地缘战略的重新定向;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清末新政时期的国家重建;集中化地方主义:民国前期财政军事政权之勃兴;半集中主义的宿命:国民党国家的成长与顿挫;国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义路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之交汇;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转型;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

〇这本书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认知过程,探讨了其在历史叙事的建构上存在的根本问题。

〇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成,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即领土、人口、政府和主权。

〇现有的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解释,多以西方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为依据,强调三个基本特征:[1]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在理想状态下,国家的疆土与有着共同传统和认同的人民所居住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2]一个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主权国家,对于其边界明确且固定的领土,拥有排他的各种权利,并且在国际化的框架下跟所有其他国家地位平等;[3]同样重要的是,民族国家的主权归其人民而非君主所有,理想的政府形态应当是欧洲17、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们所构想的以个人权利和自由为基础的国家,或者是后来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日渐流行的体现主权在民的代议制民主国家。

〇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〇除了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控制边疆,清廷还以喇嘛教作为精神纽带,把蒙古人、满人和藏人连结一起,促使他们成为多族群国家的组成部分。

〇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复合型集权自主;集权国家的低成本;在帝国与主权国家之间;清朝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国”的?

〇中国的体量太大,历史惯性太强,使那些移植自国外的任何理念和模式,最终不得不让位于植根于中国自身传统和资源的内在动力和逻辑。

〇李怀印,ucla历史学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2022年6月21日晨阅毕)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