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①船逼,无行②乱眼③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现有诗约一千五百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注释
①嗔:生气。
②无行(háng):意思是不成行。
③乱眼:眼花缭乱。
④奈若何:怎么办。
诗词大意
黄绒绒的小鹅好像鹅黄酒,面对着鹅黄酒更喜欢小鹅。伸长脖子啼叫,生气船儿靠得太近,游来游去不排队,数得眼花缭乱。
小鹅扇动翅膀,水滴纷纷飞向船头,就好像下雨;船儿激起波浪,力气小的鹅儿困在波浪中游不出来。天色晚了,客人散去,暮色笼罩着山城,小鹅呀,在这荒郊野外,狐狸来了怎么办呢?
经典赏析
这是诗人坐船出游的即兴之作。诗人在船上小酌,巧遇船前有一群尚未脱尽浅黄绒毛的小鹅。诗的第一、二句写鹅儿如酒黄,酒如鹅黄,酒可爱,鹅儿也可爱。中间四句细致描摹小鹅稚嫩天真惹人爱怜的神态,形象逼真,这时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末尾两句写天色晚了,诗人心里还惦记着那些小鹅,惦记着它们是否安全。诗中充满了对小鹅的怜爱关切之情,体现了诗人对于弱小生命的爱护。
文化链接
鹅池的传说
王羲之于晋太安二年(303)出生在山东琅琊的一个书法世家。他从小得到前辈书法家的教导,幼年时还向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取各家之长,独辟蹊径,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新体。人们赞颂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爱鹅出了名。在他居住的兰亭,他特意建造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池边建有碑亭,石碑上刻着的“鹅池”二字放纵飘逸,是王羲之父子的手笔。“鹅”字是王羲之所书,“池”字是王献之所书;“鹅”字苍劲秀拔,“池”字健秀豪迈。人们看了赞不绝口。提起这块石碑,又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王羲之拿着毛笔正在写“鹅池”两个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朝廷的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的家里。王羲之只好停笔迎接,整衣接旨。在一旁看王羲之写字的王献之,看见父亲只写好了一个“鹅”字,“池”字还没写,就顺手提笔一挥,在后面接着写了一个“池”字。因此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风格。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