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困扰/
晓路今年12岁,是个男孩,本该在学校上学的他,却已经两三个月不上学了。一个该上学的孩子不上学,家长怎能不焦虑?晓路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急切地要求来访的。
在我接待的家教咨询案例中,不少家庭是因为孩子不去上学了,才急切地来访寻求心理帮助的。一般来说,孩子不上学的背后都有较为深远复杂的心理根源,很多家长错过了对孩子进行心理救助的最佳时机,因此问题解决起来比较麻烦。从心理咨询的效果看,虽然遇到这种情况的孩子最终大多能够重新走进校园,但是往往都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鉴于上述情况,如果孩子已经很长时间没去上学了,我通常不愿意接待来访,能婉拒的就婉拒了。这就好比,一名医生明明知道这个患者的病自己治不了,盲目接诊看起来是热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
晓路的父母提出来访要求时,我对晓路的父母说明,孩子离校时间太长了,效果很难保证。但是,晓路的母亲在电话里哭诉说,不管效果怎样,都希望我能接待他们。我只能表示,如果能够合作,我将尽最大努力来提供心理帮助。
于是,这一天,我接待了他们。然而,有一个情况让我感觉有些非同寻常。通常都是父母陪同孩子前来咨询,然而,他们却是祖孙三代一起来咨询,陪同孩子来访的除了妈妈,还有爷爷。为什么爷爷会陪同来访?
在我招待寒暄的时候,眼前的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爷爷和妈妈还都没有落座,晓路却早已坐在了最上首的座位上。这又是为什么?为了方便,我先跟晓路的妈妈和爷爷做了沟通。
晓路的妈妈告诉我:“晓路上小学六年级了,暑假后该上初中了。他学习一直很认真,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就鼓励孩子加把劲争取考个好成绩。没想到,两三个月前,孩子开始出现问题了,不正常了,最后连学校都不去了。我们带孩子看过医生,吃过药,都不管用。”
我说:“希望我们能好好合作。刚才你说孩子不正常,主要表现是什么?”
晓路的妈妈说:“孩子的问题可多啦,最主要的就是常发脾气,动不动就连哭带闹甚至就地躺下打滚。有时候,还看见什么砸什么。常常就是因为一些小事,比如作业没写完哪,或者是遇到不会的题目哇,就会大发脾气,不是拿笔乱画,就是把作业撕了,然后撒泼打滚。”
我推测说:“孩子是不是从小就爱发脾气?”
晓路的妈妈说:“您说得对,只是最近表现得更严重了。孩子从小就很特殊,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就爱发脾气,脾气一直特别大,有点小事不顺心了,就会连哭带闹的,还常常说我们对他不好,不如爷爷奶奶对他好。”
“除了爱发脾气,孩子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孩子从小就身体不好,总是生病,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不舒服,特别爱感冒,经常看医生。孩子还特别容易过敏,连吃鸡蛋吃白面都会过敏,弄得我们都不知道该给他吃什么好了。”
“此外,还有什么要介绍的情况吗?”
“对啦,可能是奶奶小时候哄骗过他的缘故吧,这孩子疑心比较重,戒备心强。他总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好,总担心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晓路的妈妈说的最后这一点,我随后就有了体会。
当我和晓路单独会话的时候,晓路虽然表现得很乖巧,能够和我正常交流,却不能敞开心扉,总是用一种“正确的话”回应我。鉴于晓路的防御心理很重,我们没有做过多的交流,我只能继续和家长一起探讨。
我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了解到,原来晓路是家里的老大,在晓路还不满两岁的时候,弟弟就出生了。弟弟的出生,给晓路带来的是什么?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晓路被送到了奶奶家,从此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少见到爸爸妈妈,很少感受到爸爸妈妈怀抱的温暖。晓路虽然还小,许多事还弄不明白,但他非常清楚的是,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是弟弟,每天享受爸爸妈妈温暖怀抱的是弟弟。晓路上学后,才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但是,这并没有让晓路感到十分幸福,弟弟的存在反而让他感到十分委屈。
原来如此!这个信息让我意识到,前面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了。于是,我请爷爷和妈妈谈谈两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说到这里,晓路的爷爷终于说话了:“您这样说,让我想起了几件事。有一回,孩子跟我们说:‘我妈我爸向着弟弟,有事总说我不对。’还有一次,那还是孩子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他突然说:‘明天我有本事了,要开来一个大推土机。’我们问他干什么,他说:‘用推土机把爷爷奶奶埋了。’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把你们埋了,就没有你们了,我就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这不怪孩子,孩子不到两岁就离开爸爸妈妈,委屈孩子啦。正因为这样,我们凡事都顺着孩子,都由着孩子。说实话,孩子的脾气都是我们娇惯出来的。”
晓路的妈妈也有所领悟:“细想想也是,虽然我们当父母的心里觉得对两个孩子都一样,但是,实际的做法确实是冷落了这个老大。记得孩子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总盼着农忙季节。因为这时候爷爷奶奶要回老家忙农活,这样他就可以和我们住在一起了。还有,孩子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哪天孩子的姥姥姥爷来了,他也不安心,总想方设法赶他们走,也是怕他们把他带走。对啦,还有一个情况,晓路还总跟弟弟发生冲突,我们不在的时候,他有时候还会把弟弟打哭。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让弟弟碰。有一次,弟弟拿了他书包里的东西,他拼命对弟弟大吵大闹,把我们都吓坏了。”
“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样做呢?”
“我们就不敢再说他了,一边批评弟弟,一边还要哄他。”
我笑了:“如果我猜得不错,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每当他生病的时候,家里所有的人特别是你们父母,都会这样来哄他、安慰他、关注他,是这样的吗?”
晓路的爷爷点头说:“您说得太对了。他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只要他一出问题,不管是发脾气还是生病,我们哄劝不算,还常常让他妈妈来连哄带劝,再不行还要接走和他爸爸妈妈住几天。”
晓路的妈妈更是一个劲儿地点头:“真是这样。平时我们顾不上他,可一旦他生病了,发脾气了,我们再忙,也得把弟弟送到姥姥家,赶紧跑过来照顾他。有时候还把他接到家里,让他和我一起睡。这样待几天就好了。就是这样,他还总会问我是不是真的喜欢他,还会不会把他送走。”
/心理解析/
我们不难看出,弟弟出生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给晓路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亲情缺失,这导致了晓路的种种问题。
母爱亲情,是孩子心灵中不可缺少的阳光;母爱亲情,是孩子心灵深处最重要的安全感的基石。
孩子在生命之初没有自我意识,还不能把自己和妈妈分开来。妈妈如果用心,就会听懂孩子的心声:我虽然已经从你的身体中分离出来,但是,在我的心里,我从未与你分开过,我需要与你在一起!到了三岁左右,孩子才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这时候,孩子才开始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才意识到:我是我,母亲是母亲,世界是世界,母亲不再是我的全部。
所以,孩子两岁前与父母特别是母亲长期分离,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会留下种种隐患。晓路就是这样,不到两岁就和父母长期分离,就开始感受到由亲情缺失带来的伤痛。一个孩子,该怎样保护自己受伤的心?
首先是排斥弟弟。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从出生后就表现出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本能。出于这种本能,孩子就会把弟弟妹妹看成和自己争夺爱的人,因而排斥弟弟妹妹。而晓路的父母,确实因为弟弟的出生而冷落了晓路。因而,晓路当然会通过排斥弟弟来保护自己了。他不许弟弟动他的东西,便是出于这样的心理:这是我最后的领地了,我要拼命保卫自己。
其次是扮演病人。晓路身体上的种种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症,他是在扮演病人,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叫躯体化障碍,就是心病跑到身体上。扮演病人除了可以化解心理压力外,还能给自己带来附加好处:晓路一生病就能见到爸爸妈妈,就能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就能夺回被弟弟抢走的亲情。
再次是大发脾气。晓路爱发脾气,其原因除了爷爷奶奶对他娇宠外,还有自我保护的意义:他通过这种撒娇使性的行为,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让自己的亲情缺失得到补偿,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最后是戒备防御。晓路之所以戒备心较重,就是因为父母的做法在他童稚的心灵种上了一颗不安全的种子,让他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心存戒备。这也是孩子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总之,晓路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自我保护,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受伤的心。
/心理对策/
心理咨询的实践一再证明,许多心理困扰,一旦看清了缘由,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沟通至此,晓路的妈妈和爷爷,对孩子的问题都有了较好的认识。于是,我们通过沟通很快达成共识:第一,要使用合适的语言让晓路知道自己没有病,这对他的自我改变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晓路再出现前述的种种症状时,家长要采取忽略的态度,而在他没有症状的时候,也就是表现正常的时候,给予较多的关注;第三,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晓路的心理压力;第四,调整父母与两个孩子的相处方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让晓路的亲情心理需求得到补偿。
这最后一点是根本。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解决许多心理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恢复正常的亲子关系,满足晓路对母爱亲情的心理需求,才是解决晓路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对亲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再通过生病、发脾气等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了,所有的心理行为问题也就自行化解了。至于上学问题,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孩子自然就会回到校园的。
随后,我们就具体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沟通。临别时,晓路的爷爷笑着说:“我这趟也没白来,知道以后该怎么和孙子们相处了。”晓路的妈妈眉头也舒展了:“幸好找到了您,要不我们还到处给孩子瞎治病呢,孩子哪有病啊,有病的是我们大人,是我们以前做得不好哇。我们一定要从改变自己做起,齐心协力帮助孩子。”
晓路的妈妈领悟得很好。是的,心理咨询的实践一再证实,很多时候,问题虽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往往在大人身上。家长从改变自己做起,往往就是给孩子心灵成长的最好帮助。
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晓路不再排斥弟弟、假装生病、大发脾气,对别人的戒备防御心理也淡化了许多。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晓路和我有了较好的交流,他明确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爷爷奶奶那里,愿意住在爸爸妈妈这里,现在爸爸妈妈对自己很好,自己也会做得更好。最后他还说,现在就要放暑假了,等新学期开学后一定去上学。新学期开始后,晓路终于顺利回到了学校。我知道,家长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做了不小的调整。
晓路的故事结束了,我的思绪仍在继续: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不少父母已经生育或打算生育第二个孩子。晓路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