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
6月4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育婴堂街。
后在重庆度过童年。
父母兄姊均热爱文学艺术,深受家庭熏陶。
1950年
随父母迁居北京,从此定居北京。
在隆福寺小学上小学,在北京二十一中上初中。
1958年
在北京六十五中上高中。
给若干报刊投稿,屡被退稿。
8月,在《读书》杂志发表《谈〈第四十一〉》一文,是投稿第一次成功。
1959年
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陆续发表一些儿童诗、小小说。
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小喇叭》(对学龄前儿童广播)编写若干节目;其中快板剧《咕咚》经编辑加工、录制后大受欢迎;“文革”中录音带被销毁;1991年重新录制播出。
196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分配到北京十三中任教。
至“文革”前,在《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北京日报》《体育报》《儿童时代》《大众电影》等报刊上发表了约70篇小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等文章。
1966年—1976年
“文革”中,因1964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京剧的文章,被以“反***”罪名冲击。
1974年后再试写作,曾写一关于“教育革命”的长篇小说,由出版社联系获准脱产修改,但终未达到当时出版要求。
1976年
写出一个大院里孩子们同坏蛋斗争的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并得以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按照当时政治要求写出一些短篇小说、散文,有的到次年才收入多人合集中出版。
调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后恢复“文革”前社名: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当编辑。
1977年
11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产生重大影响——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作,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从此成名。
从《班主任》后,写作冲破懵懂,沿着认定的方向跋涉,穿越风云,锲而不舍。
1978年
参加《十月》杂志(开始以丛书名义出版)创刊工作,在创刊号上发表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经转载和广播,影响巨大。
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醒来吧,弟弟》,反应亦极强烈。
《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均被改编为广播剧,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广播,《醒来吧,弟弟》被搬上话剧舞台;此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亦由电台播出。
1979年
在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中《班主任》获第一名。颁奖会上,从茅盾先生手中接过奖状。
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成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至1993年卸任。
9月,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此系“文革”后第一个作家出访团。
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写作技巧有长足进步。
1980年
调至北京市文联当专业作家。
《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看不见的朋友》获1954—1979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奖。
在《十月》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如意》,其弘扬人道主义的追求引起争议。
出版《刘心武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在《十月》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引起更大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调子低沉”是步入了写作上的歧途,另有评论家则认为此作标志着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在反映现实、探索人性及艺术功力上均达到了新的水平。
5月,应日本文艺春秋社邀请访问日本。
1982年
应导演黄建中之请,改编《如意》;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艺术片《如意》。
1983年
11月,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法国,在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上,《如意》在开幕式上放映,获好评;后陆续在法国、西德电视台播出。
1984年
冬,应邀访问西德,参加“中德大学生会见活动”,并在波恩大学、波鸿大学与威尔兹堡大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
年底,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理事。
在《当代》文学双月刊第5、6期连载长篇小说《钟鼓楼》。
1985年
出版长篇小说《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并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因《钟鼓楼》获北京市政府嘉奖。
7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纪实小说《5·19长镜头》,反响强烈。
11月,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引起轰动。
1986年
年初,应当代文艺出版社邀请访问香港。
6月,调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任常务副主编。
在《收获》杂志设《私人照相簿》专栏,进行图文交融的文本尝试。
散文集《垂柳集》出版,冰心为之作序。
1987年
1月,被任命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2月,《人民文学》杂志1、2期合刊发表马建写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违反民族政策,承担责任,停职检查。
9月,复职。
冬,应邀赴美国访问。参观《美洲华侨日报》;在哥伦比亚大学,三一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旧金山大学,史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迭戈分校等处演讲,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并参观耶鲁大学;参加爱荷华大学“作家写作中心”的纪念活动;游览华盛顿等地。
1988年
3月,应香港《大公报》邀请,赴香港参加五十周年报庆活动;在《大公报》安排的大型报告会上作关于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报告。
5月,应法国文化部邀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除在巴黎活动外,还访问了西部港口城市圣·拉扎尔。
《私人照相簿》在香港出版(南粤出版社)。
《我可不怕十三岁》获1980—1985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以上数年中,若干小说、散文还分别获得过《当代》《十月》《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儿童文学》《北方文学》等杂志,《人民日报》《文汇报》等报纸副刊的奖;拍成电视剧播出的有《没工夫叹息》《熄灭》(电视剧名《火苗》)《今夏流行明黄色》《到远处去发信》《非重点》《公共汽车咏叹调》和八集连续剧《钟鼓楼》;若干作品被英国、美国、西德、苏联、日本、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国翻译为英、德、俄、日、法、意、瑞典等文字出版;自1987年起被世界上有威望的英国欧罗巴出版社《世界名人录》收入辞条。
1989年
春,应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邀请,与妻子吕晓歌赴香港访问。
1990年
3月,以任届期满,免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职务。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编译的英文小说集《黑墙与其他故事》出版。
秋,以“鱼山”笔名在《钟山》杂志发表中篇小说《曹叔》。
1991年
出版小说集《一窗灯火》。
除小说外,开始发表大量散文、随笔。
1992年
长篇小说《风过耳》在内地(中国青年出版社)、香港(勤+缘出版社)分别出版,反响颇为强烈。
长篇小说《四牌楼》完稿,交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献给命运的紫罗兰——刘心武谈生存智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欢迎。
在《收获》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小墩子》,后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拍摄为电视连续剧。
至该年,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按不同版本计已达43种。
在《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二辑上发表论文《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在“红学”界和读者中均引起注意;另有若干《红楼梦》人物论和《红楼边角》专栏文章发表。
冬,应瑞典学院邀请(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赞助)赴北欧访问;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隆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奥胡斯大学的东亚系汉学专业以《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小说》为题作学术报告;12月7日,参加诺贝尔文学奖有关活动,听1992年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发表受奖演说。
1993年
华艺出版社出版《刘心武文集》(1—8卷)。
出版长篇小说《四牌楼》。
1994年
1月,应台湾《中国时报》邀请赴台参加“两岸三地文学研讨会”。
《四牌楼》获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到沪领奖。
1995年
出版随笔集《人生非梦总难醒》(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小说集《仙人承露盘》(华艺出版社)。
1996年
出版长篇小说《栖凤楼》(人民文学出版社)。至此,由《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构成的“三楼”长篇小说系列竣工。
应《南洋商报》邀请赴马来西亚访问并顺访新加坡。
1997年
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与妻子吕晓歌访问日本。长篇小说《钟鼓楼》、儿童文学作品《我是你的朋友》、短篇小说《王府井万花筒》等此前已相继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1998年
建筑评论集《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建筑界产生影响。
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邀请,赴美参加金庸作品国际研讨会,在会上提交关于《鹿鼎记》的论文《失父:一种生存困境》。
1999年
出版纪实性长篇小说《树与林同在》(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红楼三钗之谜》(华艺出版社)。
赴新加坡出席国际环境文学研讨会。
2000年
应邀访问法国,并应英中协会和伦敦大学邀请,从巴黎赴伦敦讲《红楼梦》。
至此年底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不含文集)按不同版本计达101种。
2001年
出版包含建筑评论的随笔集《从忧郁中升华》(文汇出版社)。
在北京电视台录制播出《刘心武谈建筑》系列节目。
2002年
出版小说集《京漂女》(中国文联出版社),自绘插图。
应澳大利亚雪梨华文写作协会邀请赴澳大利亚访问。
2003年
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世界华人文学“花踪奖”评委身份赴吉隆坡参加相关活动。
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人面鱼》。此前台湾已出版过刘心武多种作品,如皇冠出版社出版了《钟鼓楼》,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了《四牌楼》《为他人默默许愿》(散文集)。
2004年
赴法参加巴黎书展活动。书展上展出了译为法文的著作有小说《树与林同在》《护城河边的灰姑娘》《尘与汗》《人面鱼》《如意》与歌剧剧本《老舍之死》。
建筑评论集《材质之美》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
小说集《站冰》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自绘封面插图。
2005年
出版集历年研红成果的《红楼望月》(书海出版社)。
应cctv-10(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邀请,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23集,反响强烈,引起争议。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一、二部相继出版(东方出版社),畅销。
2006年
应美国华美协会邀请,赴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讲《红楼梦》。
应邀参加香港书展。
出版《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继续应邀到cctv-10《百家讲坛》录制节目,并出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第四部(东方出版社)。
访问俄罗斯。
2008年
出版随笔集《健康携梦人》(中国海关出版社)。
自1986年出版《垂柳集》,至此所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已逾三十种。
2009年
在《上海文学》杂志开《十二幅画》专栏,每期发表一篇写人物命运的大散文,并配发自己的画作。
4月,妻子吕晓歌病逝,著长文《那边多美呀!》悼念。
2010年
再应cctv-10《百家讲坛》邀请,录制播出《〈红楼梦〉的真故事》系列节目。至此在《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关于《红楼梦》的个人系列讲座累计达61集。
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凤凰联动·江苏人民出版社),在争议声中畅销。
4月,应台湾新地文学社邀请赴台参加“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
出版《命中相遇——刘心武话里有画》(上海文艺出版社)。
加快《刘心武续〈红楼梦〉》的写作。
至本年底,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文集》不算在内,重印亦不算,按不同版本计达182种(按不同书名计则为141种)。
年底,筹备编辑《刘心武文存》。
2011年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
至2011年底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达193种(《刘心武文集》不计算在内)。
2012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人生有信》。
漓江出版社出版《刘心武评点〈金瓶梅〉》。
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出版《尘与汗》《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法译版的袖珍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收录1958年至2010年所能搜集到的全部公开发表过的作品。
2013年
漓江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空间感》。
2014年
漓江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飘窗》。
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宣纸线装本《刘心武评点全本金瓶梅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心武长篇小说系列”包括《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刘心武续〈红楼梦〉》(修订版)五部作品。
2015年
漓江出版社出版《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增订版。
至此年4月,不算《刘心武文集》《刘心武文存》,以单本著作计,已达227种,再剔除同一书名的不同版本,则有160种。
漓江出版社出版自2013年以来未入集的作品汇编《润》。
2016年
出版《刘心武文粹》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