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醉唐烟云 默认卷 第二十四章 长兄的婚礼

春节过后,母亲备好彩礼,请媒人去丰邑坊提亲。

此前已经请媒婆沟通过双方家庭的具体情况,姑娘家已经知晓了明言家里的各项情况,此次去只是按照风俗走个过场。

媒人上门提亲,经过双方的各项商淡,姑娘家同意婚事后。媒人开始“问名”的步骤。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媒人问一下姑娘和姑娘家人的具体情况。问名的过程中,媒人会了解到姑娘的生辰八字,然后便可以暂时告别。

媒人拿到宋姑娘的生辰八字,要请算命先生占卜,看和明言的八字合不合(如果不合,这婚就没法结了)。

如果八字都合适,接下来的仪式,便进行“纳吉”这一步。所谓纳吉,明和理解为正式订婚仪式。由明言的准岳父、岳母主持。

这时候就要给宋姑娘家里送聘礼。姑娘家里收下聘礼,订婚仪式完成后,宋姑娘就是明言的未婚妻、明和的准大嫂。

阿娘请寺院的大师挑好黄道吉日后,请媒人到女方家里把选好的黄道吉日给亲家过目,方便姑娘家做准备。这个过程叫做“请期”。

以上这些,作为男主角的明言不必参与,也无需过问。他和宋姑娘不需要露面。

等宋姑娘家同意了明言家定的黄道吉日,父亲才给明言写信,让他赶日子回来迎亲。

明言回来的时候,明和去学堂没见到。

他很好奇明言是个怎么的男人,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还有些不安,毕竟这是他第一次见明言。

这一天,赵先生的课对明和而言,算是白讲了。

明和挂记着见大兄,下学后第一个冲出学堂往家跑。害得俊德在后面追了半天。

和俊德分手后,明和一口气跑回家。

大兄长明和六岁,看到明言的一瞬间,明和笑了,他无端想起兵马俑来。

大兄虽已脱下戎装换上了圆领袍衫,但一脸正气,不苟言笑,一看就是一副军人模样。

明和走进客厅,给明言行礼问候:“长兄好,三弟给兄长请安。”

看到明和,大兄眼露笑意,高兴地说:

“明和呀!你长大了,长高了!大兄快要认不出来了!”

明和恭敬地说:“大兄在外辛苦了。”

明和知道,因为家里贫穷,大兄是被有钱人家雇用,顶替人家的孩子去当兵的。

去当兵时,所有的装备都是雇用那家准备的。

在唐代,所有的军需装备都是当兵的自备。根本不像明和以为的那样。

自从长兄回家,阿娘就开始忙着为明言准备结婚礼服。

心灵手巧的阿娘,很快就为长兄做好了一身大红的礼服、里衬、新鞋。

母亲对明和说:“明和,阿娘交待你一个任务。”

明和回道:“阿娘请讲。”

母亲告诉明和,说:“帮着你长兄背诵几首催妆诗,迎亲的时候要用到。”

明和诧异不已,好奇地问:“阿娘,长兄迎亲的时候还要背诗啊?”

母亲笑着点头,说:“嗯!你一定让你大兄背熟!不然你大兄娶不回老婆来。”

“孩儿记下了!”

过了几天,就到了明言迎亲的日子。

早上,阿娘和平时一样,正常起床做早饭,没有一点娶亲的意思。

明和以为自己记错了。问母亲:“阿娘,今日不是长兄迎亲的日子吗?”

母亲点头:“是啊!”

明和急了,问母亲:“既然是,那长兄为何还不起来?”

母亲笑着对明和说:“和儿,时间尚早,你吃过早饭也去学堂吧!”

明和委屈极了,自己的兄长结婚,为什么还要打发自己去学堂?他难过地说:

“阿娘,孩儿昨日已给先生请假了。”

母亲责备明和道:“你这孩子,迎亲已到黄昏时分,这么早为何不去学堂?”

听了母亲的话,这下轮到明和懵了。他不相信似的问:“黄昏时分?”

果然这一天,和平时一样:

吃过早饭,父亲去上班,明和去学堂。家里一点也看不出要办喜事的样子。

直到黄昏时分,明和才跟着迎亲的队伍,和长兄一道去宋姑娘家迎亲。

迎亲队伍到新娘家时,新嫂子还在梳妆打扮。

明和急的直跺脚,怎么这时候才梳妆打扮——大唐人真是慢性子,结婚都不急!

“明言,快背催妆诗!”

明言的伴郎提醒新郎。

只见明言清清嗓子,开始大声背诵这几天的功课:

《催妆》徐安期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

不须满面浑壮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一首背完,姑娘不见动静。明言再接再厉,继续背诵:

《友人婚杨氏催妆》

贾岛

不知今夕是何年,催促阳台近镜台;

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

为了娶回媳妇,明言一首接一首地背个没完。

正在这时候,门开了,明和还没反应过来,只见大门里的人冲出来,手里拿着大棍子抡起来,对着明言就打。

明和吓了一跳。

赶紧冲过去阻拦。一边喊道:“哎!不能打,这是新郎,打坏了可怎么迎亲啊!”

抡着大棍子的人可不管这些,继续照打不误,看架势,好像非要把明言打跑不可。

迎亲的人看明和不懂规矩,笑着把他拉回来。

再看看大兄,已经挨完打了。他笑嘻嘻地把帽子一正,再拉平衣服,跟没事人一样。

敢情这一切都是走个形式。明和虚惊一场。

此时,新娘扇面遮脸,总算从闺阁出来了。

明和奇怪的是,新娘第一没有穿大红嫁衣,而是穿着一身绿色的宽袖襦裙,第二,竟然没有红盖头。

明言迎上前去,引她到轿子里面,然后骑上马,意气风发地向着自家进发。

明和以为这就结束了。

谁知,突然冲出一些人来,明和以为是宵禁执法小分队的,心想,坏事了!

但看着这些人,不像是巡逻人员。

这些人挡住迎亲的车马,纷纷口出吉言,送上一些对新人美满婚姻的生活祝福,这时候,迎亲的队伍赶紧分送一些酒肉,并一一道谢,然后继续前进。

路上,遇到好几波“障车”。明和听迎亲的人讲,没有经历过“障车”的迎亲不是完整的迎亲。

大家一起喝酒吃肉,高高兴兴说几句祝福的吉利话,就让新郎继续通行了。

走走停停,总算把新娘子接回家了。

明和因为一路上没有碰到宵禁执法小分队而庆幸。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多虑了。

原来,在宵禁制度中,婚丧嫁娶这类事务属于特例,可以不用遵循。

如果遇到巡查,说明情况就好。

由此可见,大唐的制度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此时,真正的迎亲才刚刚开始。

凡是现在婚礼中所经历的什么跨火盆、脚不沾地等等过场,在这里都会一一经历。

但奇怪的就是,新阿嫂手中一直拿着一把扇子遮脸,免得自己的花容月貌给看热闹的人看见。

明和纳闷,为什么不用红盖头呢?

此时,才是正式典礼的时刻。

正式典礼不是在明和家里举行,而是在“青庐”里举行。

所谓“青庐”,就是在明和家门口用青布搭成的临时性帐篷。明和觉得,看上去有些寒酸。

明和挤在人群里看热闹,后来听坊里的老人讲,才明白无论是谁家娶亲,有多大房子,在“青庐”里拜堂是一种习俗。

阿娘请了坊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典礼。

长兄既没有和阿嫂交换戒指,也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只是在长者的主持下夫妻对拜。

按照明和的想象,此时应该送入洞房。

新郎、新娘拜堂以后,继续待在青庐之中,两人面对面坐下,开始了下一波仪式。

此时,围观的乡亲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新娘子不知道长得啥样?”

“是呀!不晓得李家大儿要第几首诗才请的下新娘。”

“快看,新郎要背诗了!”

明和听着乡邻的议论,不明白怎么又要背诗了?刚刚不是在嫂子家门前背过了吗?

再看大兄明言,一脸紧张、兴奋的样子。他清清嗓子,开始了新一轮背诵: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

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

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

明言的却扇诗吟罢,阿嫂才羞答答地把扇子移开。

明和细看,只见阿嫂云髻高盘。明眸皓齿,秀丽端庄。因为害羞低眉垂眼,眼里含笑,更显出一种风情。

围观的乡亲看新娘如此美貌,纷纷赞叹不已。

明言此时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他没想到妻子如此美艳动人,意外的惊喜,明言看着妻子竟然呆住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