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用一个很摩登的说法,就是不断革命。
对于一个志在四方的拓荒者,自然应该具备这个素质。
李自成又重复了一遍:“我心所愿,戎马一生。”
亲自带领百战精兵出战,打遍天下,打服任何的不服从。
“戎马一生,则可以让信任额的人跟随,让理想靠近,因为身处乱世,只容有强兵者,而立天下!”
有强兵者,而立天下!
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就难。
“现在中原大地上当年和额从陕西一起出来造反,以及以前和额一起进商洛山休养生息的人们,浴血奋战的兄弟们,如今还有多少人活着呢?”
李自成手下大将,如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刘体纯、李双喜、张鼐、谷可成、马世耀、吴汝义、李友、李强,都是老八队的老人。
他们有一部分是从陕北起兵的时候拥来的,有的是在洗后吸收进来的一些外部兵员,在这里也发挥了他们的军事才能,能征善战,便是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
最重要的是,他们全都是李自成的陕西老乡。这对李自成来说绝对是值得夸耀的地方。
大家伙都看看啊,看看咱陕西人都这么强的!全都是能带着手下的大兵去打大仗的,他们可都是了不得的人物,你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这其实也包含着李自成自身的兄江湖兄弟义气心理。
“既然是兄弟,那额们就得留着,能不能当官不要紧,只要不要祸害额们闯军的正常规划就行,唉,终究无法割舍这些事情啊。额的患难兄弟们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李过也是这么说,当时李家寨可是因为我们自己造反被明军给屠尽了的呀。本来因为灾荒就没有多少人了。
谁知道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兄弟是兄弟,臣就是臣,那东西不一样的呀。
“不过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当初的目标,戎马一生便是近年来,额定下的,至死不渝的信条。”
“大帅高义,小侄受教!”李过回答道,他这个时候也不会去深究这些事情,这个是兄弟,唉,谈论这个东西,要是给人听到了,那是连他都不会放过的呀。
“额会带着我们的老八营,然后把这些人统统扫进,哪怕是现在要结盟的张献忠也一样,现在只是苟且合作而已,最终真的挨到了天下一统之后,早晚也是会有兵戎相见的一天吧。”
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哪怕这期间可能会有疲惫或者绝望,我们也只能依着我们自己的脚步奋斗奋斗前行,哪怕海浪滔天,哪怕总是有人竭尽精力去阻挠。
李自成在心中默念到。
要取北京,必克潼关,克定潼关,则一路坦途,京城之道路可现,而后徐徐图之。
李自成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毁灭大明国家机器的前人理论的集合。
所以他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只要有时间,那就可以。
而克定北京之后呢?还有诸多游牧势力在关外虎视眈眈,那么那个时候就将是继续进行作战的时候了,这个对抗的过程可能会更漫长,这就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人时间去完成,而我只是做一个奠基者而已,如果可以的话,在有生之年,戎马一生努力之,则可以安天下,民众和乐,大事可成。
总之一定要比明朝强。不强,何必去取代之?
李自成他就这样陷入了对人生和历史的大思考。在营帐外面他的谋臣和大将们都已经到了他营帐外,准备等他出来,让他给予指示,然而这个时候大概率短时间内不会出来了。
外面的人就特别疑惑了,会谈结果已经出来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谈下去,而且有些内容还没有经过部分将领的同意呢,大帅你现在这样闭门不见客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什么原因?
李自成没有给他们答案,过了三个小时之后,李自成差使侍卫出来说:各位如果在外面待得太久就可以回去了,今天没有什么事情要做。
这个侍卫也是额外传了他一句话说:胜利必将属于闯军!只要跟着额,你们就能保证荣华富贵!
也算是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吧,然后有些人就面带喜色,大笑着左拥右抱的离去了。
李岩看毕,摇摇头。
这些人以后肯定成不了大事,所以李岩甚至连这些一看就是山贼作风的人的名字都记不起来。
大帅!快出来,我这里有重要军情禀告!
然而李岩并不想讲这么多,虽然本来就应该这么说。
虽然说这次会议看上去成果还是可以看出来成效的,但是李岩清说一直到这个会议里面所成立的联盟,最终必然不可能长久的,因为他们的合作基础,凭借的是实打实的军力,而不是他们的政治友谊。
也不知道有多少的农民子弟会生灵涂炭。
唉,正如前元张文忠张养浩所在诗中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唉,日子一天一天过吧。
我们希望活在一个更开明的时代。
这是彻底对现有朝代的存在彻底否定,失去希望的人只能寻找寄托,甚至于放弃一切,铤而走险的人所能发出的最强音。
如果没人替你完成这一切,那么这话就该从你已经干涸却不甘的喉咙中迸发出来,然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希望着能够凭着自己枯瘦的双臂,改变这混账的现实。
然后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理由就是想改变现实的困境,没有苟活下去的借口了。
到了王朝末世,注定会出现一幕又一幕的悲剧。而这些悲剧要不然就是下层统治者的腐败,要不然就是生存资料的分配不合理。
当然上位者不管这些,就算想管那些闺女管不到,所谓天高皇帝远就是如此。
而有野心的人就特别多,所谓三国演义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际上就是由这些乱世中的野心家弄出来的。
成的为人皇,不成的做搅局者或者败寇。
然后可怜的民众只能在这王朝更替的不断循环中受苦受难,也不知什么时候才有个尽头。
大多的开国之君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也别最终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像也只有后期世的红朝,此处手动给袁隆平老爷爷的不懈研究点赞!
那些只知道到处杀人的所谓的农民起义军,实际上都是一些混账东西。可能还比不上贵族叛军靠谱...
黄巢是一个例子。打崩了唐王朝的藩镇统治稳定态以外也杀了将近一半的唐人...
农民起义者很难管得住同是草莽起来的手下,那么大的搞事情就不能避免了。
要是这个领导者本身也是个嗜杀之人,就比如黄巢这样子。他本是个落榜举人,然后在起义的过程中被绝对的权力搞的丧尽了人性...
在这个时代,只有一个明智的君主才能给下层人民带来短期的安宁富裕的时代。其他的什么套路其实遇到的阻力就会很大,执行时间会很长且更要曲折,所以朱由检在思索之后,要想做好改革和稳定的平衡,以达到防止大明的总崩溃发生的目的,然后因为这个看起来不可抵挡的趋势夺去他自己的项上人头,那他也只能先从封建君主开始做奠基。
二十三日。
满清两大***已经到了最激烈的时候。
这个时候,流贼势力已经完成了表面上的联合。
朱由检成功地完成了政变。
政变已经完成,该关的关也都关了,就按照前朝的惯例,他自然也是要大加封赏夺权的功臣。
当然这个时候朱由检是没有钱的,但是爵位也是可以给的,反正也不要钱,世袭罔替,传出去也好听不是?
于是在十七日号,朱由检就把兵谏的军官全部拉到了皇极殿上来。
作为带领这支新军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朱由检是给他了一个靖难侯的爵位。
这扣的帽子不是一般的大,靖难,不就是当时朱棣搞出来的旗号?
不过不能给他公这个爵位,没办法,现在他能直辖的领地太少了,还随时可能被军阀和流贼搞。
所以暂且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号吧。
看谁还敢打骆养性的主意!
虽然命令都是皇帝下的,但是还能完整的执行好,那也是他的功绩啊。
兵谏的第二号人物,李若琏,由于参与了鼓动民众的工作,给了政变的正当化理由,朱由检也白给了他一个名号:中卫伯。
虽然名字带个地名,但别管了,不可能让他去那就藩的,实际上仍然在中枢。
其他的一些主要的军官也各有各的封赏,我在此不再赘述了。
除了其中一个叫吴孟明的家伙因为被查出来收了文官的钱也被关进小黑屋里外,是这样的。
除了政变,还有对朱由检主导的情报搜集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的嘉奖。
当然主要是情报司方面的人员。
朱由检也没闲的,直接给他们每人十两银子。
还是出得起的,毕竟实际上派过来的也就是几百人。
这个情报司就将成为皇帝的真正的嫡系,虽然和以前的锦衣卫和东厂似乎很相似,但又和以前的不一样。
因为这个情报司将听从委员会的绝对领导。而仍然是间接对皇帝负责。
而委员会成员由选举产生。
就从这些优秀情报人员挑。没有被挑到的回去到自己被分配的地方继续干自己的情报工作。争取早日进入中枢进行管理。
不过委员会也有给一些其他势力的名额,要平衡嘛。不过在军事委员会中谁能掌握话语权,最终还是要看他们的实力,或者说拳头是否够硬。
八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废止由明初就已经延用下来的五军都督府。
自从明中期以后,五军都督府的实权已经逐渐被掌握,以至于一个身为文官的兵部尚书都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
明初,朱元璋建立大元帅府统领嫡系部队,后面权力下放到新成立的各个地方的卫所。不久又改制为五军都督府,以防止令出一人而导致的可能的出现的错误指令。
它与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兵部,互相制约,有互相功能,五军都督府掌握的是统兵权,而兵部掌握的是调兵权。
而权力丧失则是在英宗之后,统兵权权逐渐由兵部掌控,事实上这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就使得军队越来越像宋朝的体制了。
宋朝在历史上可是以弱宋著称的。
“军衔完全被兵部掌握,这一点必须改制!这个明朝已经和宋朝差不多了!”
朱由检这样想,之后起草了一个委员会规定方案,执行就交给之前的那些夺权军官和刚刚从小黑屋里放出来的高级官员去做。
虽然看起来像是那么回事儿,然而实际上里面漏洞还是特别多的,崇祯皇帝毕竟也不是专业的军事家嘛。
新的机构的名字早就已经定好了,就叫军事委员会。这是在很早之前皇帝和骆养性定下来的名字。
情报司就是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的。
打发完这些官吏以后,朱由检躺在养心殿的床上。重新回到权力中枢,便没有多少时间回到后宫了。
不过朱由检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长叹一声,说道:“等着吧,朕会给们来弄出来一个清明时代!也不白瞎了那老天爷送我来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