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十二,盛京。
皇太极突然暴毙,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书,苏联人说皇太极本来他的身体就很弱,他早晚有一天会暴毙,这也是正常的事情。然而在对大明战争中节节胜利的时候突然死亡,确实是出乎人的意料。这就让权力场上的人们留下了竞争的机会,大清皇帝的位子到底交给谁来才好呢?
各位爱新觉罗的子孙,他们心中却各有商量。
如果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情况,如果这群满清鞑子想到了要大明来当裁判的话,那自然是由先帝的嫡长子豪格来做。
如果大明对满族还有足够掌控力的话,他们甚至会派出使节来要求豪格继位。
然后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当然现在大清这边没有任何细作报回来任何大明可能会变强的情报。所以这个人选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目前来看,大清皇帝的最有力的竞争者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刚刚提过的肃亲王豪格同志,第二个则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同志。
皇太极人干了十七年大汗,别人都习惯了他在上面指挥,现在突然翘辫子了,身后事都没解决,对他最怨恨的人居然是他的亲儿子豪格。
这也没办法,之前他就被他阿玛贬下去两次,有一次连肃亲王的爵位都没了,最近才给调回来,好歹是嫡长子嘛,被搞了名声上也不好听。
虽然旁边的邻国实际上都管自己叫蛮夷就对了,名声本来就好不到哪去。
豪格在勇武上有余,而智谋上是不足的,不然后来也不会被比他更加年轻的多尔衮压一头,最后还给落下被人家搞死的下场。
虽然多尔衮搞死他后也才多活了两年....
不过这种事情是无所谓的,因为导致他变成之前那样惨状的苦主已经死了,现在豪格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实力,至少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
如果不出意外,这样的纷争会持续几个月。然后还是由老大哥代善出面,为先帝上庙号曰太宗,然后劝服众臣,最终二人妥协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来做摄政王。
这场斗争将会是多尔衮的胜利,而多尔衮的才智,也和先皇的智慧不相伯仲....因为在他当上大清的扛把子以后,在四年之内八旗铁骑就横扫大江南北,直打的南明小朝廷只能龟缩在云南一带据地利苟延残喘,连四川都丢了。
当然多尔衮内心想他老十四肯定比皇帝八哥强,不然他能抢走大玉儿让我吃瘪?他要是真的有自知之明的话,后宫佳丽让几个也不是不可以,他是大汗,要多少美女没有?
八月十二日这天,也就是皇太极暴毙的第四天,灵堂建立完成,多尔衮,豪格两个人却是出奇的“团结”,都到已经预设好的皇帝灵堂前大哭先帝,多尔衮说:“先帝为大清大好前程做出的努力,而今做到现在这样,他却龙驭宾天,实在是天不遂人愿呀!”
豪格听到这句话哭得更厉害了。他也是有当帝王的意向的,当然也会关心这些事情,又见到他的皇阿玛已经凉了,这仇恨何处寻去?再仔细想一想,本贝勒虽然说便宜父皇以前在怎么不好,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削爵,但在怎么说皇太极也是我亲阿玛,以前也是他亲自教我骑射,我才得以冲锋陷阵去为大清效犬马之劳不是?
再怎么说,在他当上汗位能给别人封爵之前,他至少像个阿玛不是?
“阿玛啊!儿臣不孝,不能在您面前鞍前马后了!大清没了阿玛,谁还能主持大清重启当年大金女真入主中原的事业啊!”
是啊,皇太极当大汗确实干的不错啊,这也得亏阿玛慧眼识珠选了他,大清才能到今天这个局面啊!虽然生前给我多尔衮带了个帽子,他皇太极还是个办大事的人!就说染病的时候边流鼻血边骑马冲锋在前,给咱们八旗做表率,试问谁做的到?
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关联最深,因此也能理解皇太极为什么配当这大汗。
灵堂内外,都是哭号之声,身着缟素,极尽哀伤。
老汗努尔哈赤的比较大的几个阿哥大都还活着因此也参加了八弟的葬礼,他们则是表情肃穆,只见眼前的一个奠字格外显眼。
至于比较小的,比如努尔哈赤的小格格(最小的儿子费扬果在皇太极前就凉了,活着的最小的儿子是多铎)和皇太极的阿哥格格们则就像先前那两个人一样哭得不成样子。
这场葬礼也就持续了两天,本身这满清还算是个游牧民族,只是在皇太极任用汉官的风气下,才会使用汉人的礼节给皇上下葬,当然也保留了一些,没头七这些东西,皇太极的下葬也就是接下来的几天。
反正不着急,明朝的宁锦防线在去年就被先帝的雄伟武略所攻破了,明朝败在大清手里只是时间问题,多几天也没事,明朝没那么快缓过劲来,再加上晋商给李自成明军战备情报,还怕大明能尽全力不成?
于是到了八月十五,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工作。爱新觉罗的核心成员仍然担任领导,还有其他部族的派出人代表本部族参加会议。
很好,很明确的表示出了民族团结和民主的精神。
当然这些人是不知道什么皿煮,就算知道了也只是认为是一种先进的烹饪方法。
先帝皇太极凉透了,满清贵族们于是被逼着就这么出来参加会议了,不来都得来,不然大汗没你的份。
长者为尊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然后身为长者的努尔哈赤第二子,此时已经满六十岁的代善正在用广泛使用的满语说话。
他接下来还得跟跪在外面的汉人官吏用汉语讲这件事情。
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满汉还没有一家亲的概念,更多的是汉人被当炮灰使,牛一点的拿出来当奴才,让他们听话出活。
满族的那些所谓的贵族就认为汉人是下贱的民族,不会且认为没有必要去学汉言。
皇太极近几年也在逐步推进,首先对于原女真部族就进行了“以先祖名赐汉人姓”的政策,改之前为蒙古族鄂温克鞑靼什么东北少数民族的给上佟和童什么的封姓,这里要说一下这为什么要叫童。
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汉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四译馆”,转给明政府。
改姓的工作开始,从和明朝有点关系改姓,变成给大清打工的就给改姓,这是他一开始做的推动。
然而时间并不长,皇太极就猝死了,其他工作停滞起来,改姓直接就停止了,一直到清末的辛亥革命,搞出了所谓的驱除鞑虏,逼得原来的满清贵族子弟开始改汉姓,来掩藏满族身份。
后面虽然也有从顺治皇帝的奴民化的所谓吸取汉族文化的工作,但...终究融不进去,到底不能平和相处,一个亲王的小贝勒就可以在市民的街道横行无忌,打砸抢烧还不带治罪的。
现在事情还没发生,代善担心改革工作没有顶头上司,想做也做不了,代善作为长者,只能自己走上来挑大梁带着大家伙选新君了。
很快的,代善带着一帮部族首领走进了正题:“先皇新崩,举大清国尽哀。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清不可一日无皇爷,今日跟你们说到这里,实在是因为我大清需要拜会的联合的部族过于繁多,需要注明来意,这是关乎大清的至关重要的事。”
“想必大家都见过我,我也不加什么官身来称呼,本来我就退隐了,这样不好。再说一遍,我乃太祖嫡次子,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为老八这个先皇把把后事。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就是要讨论再出个结果,你们各自决定说要拥护谁,各要说出他们足够胜任的理由。先说一句,我年老体衰,就不参选这皇帝之位了,不过我还是会推举人选,你们不必忧虑!”
这还不必忧虑啊?应该说不必操心才对吧?这可就麻烦了,按照明朝那边的人说,立长为先,代善又带过三十几年的兵,而且德高望重,绝对是当大清皇帝的不二人选。然而这位苦主却直接退出...
这下可有的忙活了。
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热闹起来,八大和硕王有的很高兴的去说,陈清自己所中意的,或者军力足以承当大清的分量的,有的却是一言不发只听别人讲的。
比如说这位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的位置确实相当尴尬,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按说怎么排都轮不到他。
然而他这个人和他的前辈一样是战功赫赫,同时也得到了皇太极的帮助,多尔衮在先帝皇太极实行封建化改革更定官制的时候提过几个人的名字,比如鲍承先,刚林,然后皇太极采纳,之后还把新建的六部的吏部给他掌管。
把人事部给他管,那和皇帝的岗前培训的区别在哪里?锻炼出看人的眼光,还怕当不了领导?
多尔衮觉得自己没必要说话,自己在一旁冷眼旁观即可,自己插进去反而不美。到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人来支持他让他当大清皇帝。
然而很多事情就是毁在到时候。
这是给自己脑门上插旗。
多尔衮能上来,拥有和硕亲王的头衔,除了他之前跟着皇太极积累下的赫赫战功以外,还和皇太极对他的信任脱不了关系,还是因为皇太极给多尔衮很不厚道的带了顶帽子。
戴帽子这件事在蒙古部落很正常,在草原,你的蒙古包外面记得放上马鞭,证明这是有主的蒙古包。否则就可能被别人去放上。
尤其是已经娶了夫人的汉子,就更要小心,别人把马鞭放上就可以宣示主权,里面的妇人就任由来客玩弄,不许抵抗,这是蒙古族的奇葩传统。
似乎至今还有....比如外蒙古的某偏远地区...
东北的女真部落好一点,他们有点礼节,毕竟经过了大明的教化,也知道把绿帽子戴上是什么滋味,然而多尔衮硬是忍住了。给帝王一个信号,我就是你的奴才,你随意用我我不妨碍你。
这是客观分析。皇太极也不怕他因为大玉儿被抢走而冲冠一怒为红颜,就履加重用。于是多尔衮到了今天,已经有了争夺皇位的资本。
这件故事告诉我们,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总得带点绿。
然而皇太极却不是很宠爱大玉儿(布尔布泰),要不是生了一个皇九子福临,还以为她被打入冷宫了。
思前想后,却想到了大玉儿。多尔衮在心里发誓到:“皇太极!这账算不了了,反正你也死了,兄终弟及,大玉儿就交给本王照顾吧!得可劲儿宠她,跟着我多尔衮是对的!”
就这样几个时辰讨论不下来,每个首领都有各个支持的对象,投出来的皇帝人选居然有八个!
这可还行,八个和硕亲王自己讲完了(当然不能毛遂自荐,这是有掉脑袋的风险的),底下的部族首领跟着一起瞎起哄,最后统计一下票数....
居然都一样!而且没有作假嫌疑,全都是一个一个说出来要选谁,代善从外面喊来汉人的书记官记下来的!
代善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要不然老夫还是当皇帝好了?反正老夫有正红镶红两旗,治军三十余年,而且干了四大贝勒这么久,票数绝对会获胜吧?
理智上来,把想法抛诸脑后。且不说已经退隐几年,就是没退隐,我代善又能在这位子上坐多久?我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带领大清入主中原,定鼎天下?
事实上代善在顺治五年,也就是1***8年就病死了,这也算得上是风烛残年。
代善缓缓地说:“众位和硕亲王,推举的结果不太好啊,人选有八个,而且均是票数相同...对此,你们怎么看?”
这个时候之前一直都没说话的多铎站出来说:“二哥,不如咱就搞八王共治,大清共和行事,这样如何?”
大清共和行事?
既然选不出来就干脆立八个君主了?也不能叫君主,应该叫亲王,他们严格上没有上面的总裁者。如果他们各自掌管一部分疆土,而且都有参与中书政事的能力,中枢政事成为八大和硕王互相制衡的场所,那么大清干脆改国号叫大清联邦共和国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
代善不敢再想下去,于是走上前来,打起圆场:“这些事务只是我们少数民族的人商量确实不能代表所有,外面的汉人也应该参加议政,这样才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也能体现我大清的良好风尚,各位说是不是?”
这个尴尬的事情确实不行,它确实是有点不合常理,以前就一个大汗,现在就一下变成了八个,这还怎么分辨?日后向谁效忠都不知道会招来哪些王的猜忌...
何况礼亲王说的也对,兼听则明,兼听则明好啊。
于是代善亲自从崇政殿里出来,脸色恭敬,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
然后一五一十的把刚才在崇政殿里讲的那些事情用汉话讲。这会使用的是大白话,虽然没有张献忠这个中国最早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说的那么标准,但也好让汉人大臣们听懂个大概。
然而精通爱新觉罗家汉话说话方式的范文程直接大叫:“八王共治!大清共和行事!这不是要效法西周的周召共和吗?大清共主为八大和硕亲王,而非一人之陛下者?奴才斗胆进言,此法古今未有也!”
其他人却是盯着这个出头的范文程。你激动个什么劲?老汗的时候还有四大贝勒呢,还不是皇太极当了皇帝?还不是一个人的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