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六月十日(1363年),已经得知洪都城被围困数月的朱元璋紧急将在外征战的徐达常遇春从庐州撤回来,并且迅速集结兵马开始战略收拢。
同年七月,已经完全准备妥当兵马粮草全部集结完毕的朱元璋,亲自率领着他紧急集合起来的二十万兵马向洪都进发。
这一次跟随朱元璋进发的大将分别是: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俞通海。
而朱元璋的坐骑则分别是:上次龙湾战役中侥幸擒获的几艘大船和数千艘小型渔船。
这可以说是朱元璋真正的家底。
是朱元璋从自立门户以来一点点积累和拼死血战换来的全部家当。
这些家当是朱元璋真正的命根子。
而此时敌我双方的人数配置分别是:二十万和六十万。
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军事装备上,朱元璋都要远逊陈友谅一筹。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必然是一场硬仗。
是一场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个政治敌手真正的较量。
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他不怕。
对于陈友谅这个暴徒来说他早已经不再害怕。
从上次龙湾战役开始,陈友谅这个暴徒在自己心中一直潜存的无敌的不可战胜的绝对不能与之硬碰硬的心理阴影早已消失无踪。
对于朱元璋来说,万众一心的朱家军面对着数量近乎自己三倍还多的陈家军依旧是可以势均力敌的。
敌人实力虽然强大,敌方兵马虽然众多,但是他们已经围困洪都将近三个月,这三个月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噩梦般的存在。
连续三个月毫无进展可言的战略功绩对于陈家军来说是绝对的灭顶之灾。
六十万对阵四万兵马而豪无寸功,这等近乎耻辱般的事实摆在陈友谅和他军队面前的时候,他们的部队士气定然是萎靡的是消极的是疲惫的是倍受打击的。
而这时候己方兵马则是精力充沛粮草充足战斗经验丰富,更重要的一点是众心聚拢人心所向。
在这种情况下,莫说对方有六十万,就算是有六百万,我也毫不惧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大丈夫死则死矣,又有何惧哉!
况且这场战斗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在这场较量中,你我两人赢者为王败者为寇;
在这场硬仗中,你我二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这是我们二人今天注定之宿命,谁也休想逃过此劫。
来吧,陈友谅,看看我们谁能笑到最后!
……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日,朱元璋率领他的二十万兵马走长江水路,逆流而上,用了十天的时间,最后来到了鄱阳湖。
到达鄱阳湖后,朱元璋将部队安置在康郎山驻扎,随后命令冯胜防守建康,戴德率领一部分兵马屯守泾江口,另外一部分兵马镇守南湖嘴,并且调遣镇守在信州的士兵扼守武阳渡。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封死陈友谅的所有可能逃跑的路线。
阻断一切可能让他逃亡下游的退路。
在对方逃无可逃中,朱元璋决定与对方决一死战。
鄱阳湖,这是朱元璋给陈友谅选好最后的归宿,也同样是给自己选好的墓地。
古人云:不知生,焉知死?
是啊,古人的话多有哲理。
不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又怎么可能去珍惜它的可贵!不知道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去挖掘暗藏在它背后的无限潜能。
陈友谅,实话告诉你,从我二十五岁决定抛弃袈裟还俗从军那一刻起,我就没有想过要活着回去。
从我放弃鍗钵抄起家伙准备干仗的时候,我就已经把自己整条命交给了阎王。
无论是在和州还是在滁州又或者是在现在的应天,面对无数次的磨难和坎坷,我已经死过不知道多少回了。
从我当兵入伍以来,我就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看。
对于一个心已早死肉体尚存的我来说,每天过的日子就是每日皆是末日的行尸走肉。
在行尸走肉面前,存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赚来的。
但是我这人天生命贱,阎王拒收小鬼不要。
所以我还好好的活到了现在。
可是你呢?
你陈友谅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从你当兵入伍之后,你又是如何评价你的所作所为呢?
是奸臣,还是佞臣?
又或者说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是一个为了至上的权利,不惜出卖朋友,背叛兄弟,弑主越权的流氓无赖?
你对你的种种是否从心底产生过一点点的羞愧之心呢?
扪心自问一下,从开始的秘书到现在的大汉皇帝,你的所作所为有哪一点是真正靠自己实力获取而来的呢?
或者说你此等做为就是在顺应你所谓的天道。
如若如此的话,那就让上苍来做评判吧。
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来吧,陈友谅,是非功过皆在此战。
让我们在鄱阳湖,做一了断。
从此以后,整个中国,有你,亦或无我。
从今以后,你我二人只有一个能活着从这里离开。
一切的兴衰成败,交由上苍来决断吧!
陈友谅,我在鄱阳湖。
等你!
……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已经围困洪都城长达八十五天却寸功未立尺步未行的陈家军听说朱元璋到达了鄱阳湖。
这对于本来应该算是一个负面消息的陈友谅来说却似乎形成了一个让他可以退一步的台阶,面对围困洪都城近乎三个月之久而寸步难行的陈友谅来说朱元璋的出现是一个好消息。
是一个可以让他尚存些许脸面,更有一部退路已选的道路。
对洪都城完全失去了攻取信心的陈友谅,在叹息声中宣布撤退。
洪都城一战,对于陈友谅来说是生平最耻辱一战。
自从加入红巾军以来,他还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大的劫难。
这座已经被自己死死封锁长达八十五天之久而依旧坚强不屈屹立不倒的城市,是他一生也挥之不去的梦魇。
面对这座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市,原本信心满满的陈友谅胆怯了,惧怕了。
远眺这座本就不大而同时被自己的兵马死死围堵的城市,已经绞尽了脑汁耗尽了心思的陈友谅已经在失落和失意中丧失了拿下它的勇气。
在胆怯和失落中,他无奈的选择了退缩。
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这句对于陈友谅看来只有无能懦夫才会说出的话,此时却无奈的展现在了他的身上。
百口难辩,百无寥籁。
对于洪都城这座城市来说,陈友谅平生有此耻辱,决然不会不会再来第二次。
而相比陈友谅来说,有一个人此时却是绝对兴奋的。
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完成了在众人看来根本毫无可能完成的使命。
完成了他几乎一战成名的足以载入史册的光荣使命。
在死死抵抗陈家军长达八十五天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心惊胆战。
在队友一批批的倒下兄弟一个个战死的痛苦中,他死死抵抗了对方几乎无休无止的疯狂进攻。
在这场战争尚未开始就已经基本胜负已分的战役中,他的表现可圈可点,他的才能众人夸赞,他的天赋无人能及,他的毅力志比金坚。
在这场战役中,他是真正的胜利者。
一切的光环,所有的荣耀全部归于他的身上。
在与陈友谅的对抗中,他用他的天赋他的毅力他的信心他的不屈告诉了所有人,任何表面上的东西很可能都是假的,任何表象上的真理都可能会被推翻。
一切的结果全部都需要用实践来说话。
他同样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所有人,在强权和毅力面前,毅力是可以完胜的。
同样他向陈友谅和所有曾经瞧他不起看他不上的人表明了立场:
我本混蛋,无人能及;
我乃枭雄,万夫敬仰。
这便是我:朱文正。
……
在随后的鄱阳湖战役中,已经大获全胜的朱文正没有再参加,他也不需要再参加了,洪都一战对于他来说实在太过艰难太过劳累。
已经连续三个月将不下令兵不卸甲的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与他一起可以休息的还有仅存的不足一万兵马的全体将士。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伯父来处理吧。
在洪都战役中,他们都是胜利者。
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没有他们的流血卖命,也自然不会有洪都的大获全胜。
更不会有他们得以活命的今天。
所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胜利者。
他们战胜了陈友谅的同时,他们也战胜了自己。
战胜了近乎以一敌十以一挡百的自己。
在这场战役中,他们都是英雄。
而从全盘的军事战略来讲,陈友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做为主帅的陈友谅决然不应该在洪都这个防守极其森严的城市死死纠缠长达八十五天,他应该做的也是最为正常的策略就是趁着朱元璋应天空虚的空挡,直捣朱元璋的老巢。
凭借陈友谅手上六十万的兵马完全有能力有胜算拿下应天。
但是陈友谅没有这样做,这也无形之中将最好的一次战略机遇彻底断送。
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怨不得别人!
随着陈友谅的兵马逐步退出洪都,原本被围困的水泄不通的洪都城终于获得了难得的解放。
在解放的同时,留下的却是数以万计的累累尸骨。
这里面有敌人的,也同样有自己的。
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的这场对决中,表面上的朱文正是完胜的。
但是从死伤人数上来看,这里面没有胜利者。
敌我双方全部完败。
随着洪都城的战役告一段落,原本在八十五天前还生龙活虎的笑容满面的作为父亲可以尽责作为儿子可以尽孝的兄弟,他们在离开自己的家庭告别自己的父母妻儿的同时,永远的合上了他们的双眼。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在人性和道义的角度来讲,陈友谅是率先发动这场战役的主谋,所以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更是历史的罪人。
他败在了战场,同样败给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