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长知道木鱼的来历吗?”
“贫道不知,还请殿下略说一二。”
“木鱼其实起源于汉朝,不过晋宋时期才得以流行,道观开始出现了木制的鱼形器物。
《异苑》卷七云:蒋道支于水侧见一浮检,取为研制,形象鱼。有道家符诚及纸皆内鱼研中,常以自随,二十余年忽失之。梦人云:“吾暂游湘水,过湘君庙为二妃所留。今复还,可于水际见寻也。”
道支话旦,至水侧,见曹者得一鲤鱼,买剖之,得先时符诚及纸,方悟是所梦人弃之。俄而雷雨,屋上有五色气,直上入云。后人有过湘君庙,见此鱼研在二妃侧。
湘君庙位于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闻名。蒋道支刻木为鱼,中空,颇类似于后世的圆形木鱼,只是用途不同罢了。可见,道观使用木鱼虽然始于唐代,但其源头却在汉晋。”
“现在呢,你们道家倒是不常用,反倒变成了佛家之物,变成念经敲击所用。所以世人皆认为木鱼为佛家所创。
“倒是贫道孤陋寡闻了,想不到木鱼竟是我道家之物。”
“不止是木鱼,佛家所说的方丈和主持亦起源于道家,现在却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佛教专用词汇。”
“其实“方丈”源于道教,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原后借用这一俗称。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
“孙道长我说的可对?”
“殿下说的没错。贫道记得好像在那本典籍上看过,不过时日已久,殿下要是不说,贫道差点就忘记了。”
李元嘉看了看孙思邈又道:“《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
《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想必道长也知道自古流传的蓬莱三仙岛,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史记·封禅书》,《山海经》亦有其记载。”
“《史记·封禅书》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所以这说明方丈原本是道教的称呼。”
“不知道长怎么看待佛家使用木鱼和方丈?”
“自古以来,万物的进步和发展就离不开吸收和借鉴,这是必然存在的行为,就好像读书人喜欢临摹名家的字帖纳借鉴古人的文章一样,纳百家于一体、融万物于一身,成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没有什么不对之处。
“道长说的很对,事物的进步总是少不了吸收有益于自身的东西前人。”
“道长也知道,佛家起源于天竺,是外来宗教,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水土不服、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它需要改变,来适应我们的文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中原发展起来,受到人们的尊崇。”
“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汉朝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以儒为主,道佛为辅的新思想,佛道儒渐渐融合。”
“殿下可否深讲?”
李元嘉点了点头,道:“其实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更新,而发展更新需要材料,这个材料从哪里来,从别的思想中借鉴是很好的办法。”
“其实在先秦时期,儒学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它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方法,因此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占居主导地位。”
“春秋真正的流行思想是法兵墨三家。法兵两家可以强国,受统治者的推崇,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则受到老百姓的拥戴,特别是兼爱非攻。”
“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说,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后,出现了两汉经学,经学是对儒学的第一次改造。而这次改造这彻底奠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我称之为新儒学。”
“新儒学在解释儒学经典中提出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并附以阴阳五行学说等等的思想体系,经学家们在他们的儒学中引进了神学的内涵,儒学开始儒教化,他们对至圣先师进行祭祀,使孔子祭礼成为和天地百神、祖先崇拜并列的三大祭祀系统之一。新儒其实是多种思想的融合。也是儒家变成教派的一个转变,既儒教。”
李元嘉停顿了一下,看向孙思邈问道:“道长知道道教真正产生与什么时间吗?”
“殿下说笑了,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便有了道教。”
李元嘉冲孙思邈摇了摇手指,道:“道长此言差矣,春秋战国时期那是道家的产生时期,如兵家墨家一般的存在,而不是道教。道教真正确立是在东汉。”
“东汉?”
“对,东汉。在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吸收某些原始宗教信仰、巫术和神仙方术等创立了道教。道教才开始真正的成为宗教。”
“想不到啊,老道学道一辈子,现在才知道道教竟然诞生在东汉。”
“孙道长,其实严格的来说你是属于道家,而不是道教,你信奉的道家的思想,并不算完全的道教中人。”
“殿下此言何意?”
李元嘉沉默一会,道:“这个说起来太复杂,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如果你是佛教中人,你必须要守清规戒律,不贪淫、不嗔怒、不杀生、不吃肉等等,你还要有官府的度牒,受到官府的管制。若你只是信佛,你守不守清规戒律,吃不吃荤,嫖不嫖娼是你自己的事,佛门和官府也不会过问。你是佛教之人,便要受到佛教教条的约束,你也能享受佛家的一些权力。”
“先不谈这个,我再说说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外来的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汉地,当时人们只把它看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佛教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不向当时占有支配地位的儒家靠拢,并在哲学思想上依附于“老”“庄”和玄学。”
“三国时期,大批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译经、传教的工作,这为以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视,印度佛教经过改造以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逐渐在民间扎下根来,并取得重要的发展,至现在时代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的宗派和学派。”
李元嘉说完,停下来给孙思邈思考的时间,过了半晌,孙思邈才道:“可我们道家讲无为讲今生,佛家讲因果讲来生,儒家讲三纲五常相差千万,怎能说三教一家呢?”
“如果完全相同,他就不是三教了,而是一教了。就像一棵树,有树根,有主干,有枝干树叶。但正是如此才组成一棵完整的树。佛道儒正是这棵树上的不同部分,这也是我所说的红花白藕青莲叶,三教原本是一家的根源。”
“道说始,佛言终,儒为中庸!以秩序为若,道家创造,儒家完善,佛家遵守,故三家不同!三家各为秩序而同为秩序是为相同!道家分阴阳,阳道显宗全真,阴道隐宗妙真。儒家有阴阳,阳儒显宗孔儒,阴儒隐宗孟儒。佛家存阴阳,阳禅显宗如来佛,阴禅隐宗弥陀佛。道教之反乃上善若水阳奉阴为,儒教之反乃循循善诱后发先至,佛教之反乃物极必反以身作则。此反为不反而反,是为同而不同!三教一家,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心,是为不同而同。”
“孙道长如果仔细看过各家经典的话,你会发现各家会用许多的相同之处,就算有不同之处,亦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老子亦化胡为佛,孙道长拜拜菩萨又有何不妥?”
“殿下所言有些道理,但恕贫道不敢苟同。在贫道看来,道就是道,佛就是佛,佛非道,道非佛。”
“道长可知太极否?阴中育阳,阳中含阴,阴阳相济,可称太极。若道家是太极的阳面,那么佛家则是太极的阴面,儒家如那条弯曲其中的线,平衡着太极的黑白阴阳。”
“殿下所说恕贫道不敢苟同。殿下知日月否?若把道比作太阳,儒比作月亮,那么诸子百家则是天上的星辰,星辰之光岂可比拟日月耶?”
“道长你这是强词夺理。你可知这天上繁星比太阳大者炽者不知繁几,若真的来讲,太阳比若星空犹如微渺一粟之于沧海。诸子百家之法兵两家自古长存,亦不弱于道儒两家。自南北朝起,佛家借老子化胡为佛之名迅速发展,今不弱于道家已。世上无长盛不衰之花,昼夜交替,黑白转换,自古以来从未变过。”
“殿下说笑了,炽阳煌煌威于天,道亦如此,亘古长存照于世间,纵使白云变苍狗,沧海成桑田亦不减其半点玄奥之处,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殿下着相了。”
李元嘉笑了笑,“既然孙道长不想谈此,那我说说道长敢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