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带着百度回唐朝 第十二章 历史上的李恪

李恪,唐朝宗室,唐太宗三子,其母隋炀帝之女杨妃。先后封长沙郡王、汉中郡王、汉王、蜀王、最后封为吴王,官拜司空,梁州大都督。永徽二年,加授太子太师,四年,房遗爱谋反,被长孙无忌诬陷牵连其中,死。神龙元年,李恪案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元嘉又查了一下史料,看到历史对李恪的评价:

《全唐文》:“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识量明允,体业贞固。礼高器重,望重维城。学艺之誉日新,忠孝之风早茂。分命有典,俭议攸归。可依前件。”

这句话说李恪治理手段很强,且能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气,用现在的话说,他呢一定是个四有青年:有抱负,有文化,有道德,有才华。

《四库全书刊误》:国朝大邦士有以亲王或宰相遥领者,则副大使知节°事。始于贞观八年,蜀王恪遥领益州都督。

能够担任此重要职务的人,一定很牛逼,而李恪就是其中一个,可见他的才华超越诸人。而他的老爸呢也相信他,可以放心让他去干。

《汉唐三君知子》: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才者,必爱之而称之。汉高祖谓赵王如意类几,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谏而止······

这句话很长,大致讲后人对李恪的看重、对他才华的认可,对他结局的惋惜。

《资治通鉴》里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辨悟。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恪、李泰是大唐最出类拔萃的皇子。

就连我们的老毛同志都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老毛说:太宗啊,你糊涂啊,聪明了一辈子,怎么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听了谗言,立了李治为太子呢?

李元嘉纵观史书皆言其经纬之才,评说寻其卓然之政。处上位者,御人之道,治国之道无非在于行王道还是霸道,霸道在于法,势,计:王道在于德,情,义。李恪在这方面表现的非常好。

有一次,皇帝让他打井征粮,他对百姓,行王道,明令“一方土石换一方粮”,公平公正公开:对袍泽,肝胆相照,甘苦与共,一杯酒,一席话,令人心悦诚服;对士绅,摆事实讲道理。当遇到豪强,则行霹雳手段,霸道张扬,一场鸿门宴,扫除所有阻碍,令人拍手称快。

勇气非凡,谈判有谋略。敌营能屈伸,傲骨争国威。在文武百官为了自己,权衡利弊,夸夸其谈时,李恪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在一片嘲讽谩骂中,据理力争,见微知著,抽丝剥茧,得到李世民的肯定。于是他一马当先,单骑闯敌营。

来到敌营,他铮铮傲骨,说出“谁说谈判就要低声下气的!”只此一句,就扬我大国威严!他被敌人嘲讽,镇静自若,不慌不忙,转身,取弓,弯腰,射鹰。弓如霹雳弦惊鸣,赢得赞美和尊崇。

进敌人营帐,面对突如其来的轻视和排山倒海般的讽刺调笑,他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他的冷静安然令人折服,他的表现就连敌方都觉得惊艳,迎来的谈判的资本和胜利的基础。

最后他引经据典,权衡利弊,讲事实,摆道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完成任务。

看到这,李元嘉不得不感叹一句,真英雄也,可惜最后死在自己人手里。

其实李世民数次动过念头,要立李恪为太子。当时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密谋太子之位败露,嫡子就只剩下李治,但李治性格柔弱,太宗就有了立李恪的想法。《新唐书.太宗子列传》中曾记载: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世民不止一次想立李恪为太子,但最后都被长孙无忌劝住了。李恪终究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所以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虽然最后还是立了李治,但是,就此、长孙无忌恨上了李恪。

李元嘉认为李恪当不上太子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有一下这几点:

第一:自古以来立嫡不立庶子。李恪身份虽说高贵,可再高贵也不是嫡子,所以李治拥有第一继承权。

第二:拥有两朝皇室血脉,虽说身份极其高贵,可却受李唐皇室的忌惮。

第三:长孙无忌的反对和忌惮。当时魏征、杜如晦身死,房玄龄、高士廉病重。长孙无忌,诸遂良的大权在握,掌控文官集团。太宗深怕立李恪后长孙无忌等人会政变,所以最后还是立了李治。李世民的决定不仅直接导致李恪的身死,也为后世的李氏子孙几乎带来灭顶之灾。

太宗数次欲立李恪,导致长孙无忌对李恪非常忌惮。长孙无忌这个人,早年因为投奔李世民四处征战,又替他策划了夺取皇位的玄武门之变,再加上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先后册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司空司徒和中书令等重要官职,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位极人臣,再加上她皇后的哥哥的身份,更是有恃无恐,完全把持了朝政。在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时候,他担心长孙一族的荣耀可能会遭到威胁,表示激烈的反对,同时坚决支持自己的妹妹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李治。因此与李恪产生了嫌隙。

高宗即位的第三年,发生了驸马房遗爱等人的谋反事件。他授命处理一代贤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谋反案,这原本跟李恪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对此怀恨在心的长孙无忌认为这是除掉李恪的好机会。房遗爱也知道长孙最恨的是李恪,为求免一死,他竟然污蔑说远在地方任都督的李恪也是共犯。心知肚明的长孙将计就计,于是他诬陷李恪也参与了此次谋反案,乘机把李恪屈打成招,一并处死,还把李恪的四个儿子全部流放岭南,把李恪的同母弟弟李喑也贬为庶人。李恪之死,震动了朝野,史书上说:“海内冤之”,天下人都为李恪抱冤。李恪临死时,大骂长孙:“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宗社有灵,当不久族灭。”

李元嘉看完后叹了口气,不得不为其悲哀不已。客观地看,李恪的一生是充满悲情色彩的,他才华出众,像极了李世民,深得太宗喜爱,却因为出身过于高贵而不能继承皇位,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而这个“悖论”是无解的,除非李恪谋反,兵谏上位。否则他注定与皇位无缘。李恪死的时候三十四岁,在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中死去,不得不说他自己的悲哀,亦是大唐的悲哀。

但是现在一切都还没有发生,一切还来的急改变,李元嘉默默地在心底对自己道。

看着满天的繁星,李元嘉又想起即将陨落的杜如晦。想起杜如晦他又想起他派人去找的孙思邈。孙道长啊孙道长,希望你能及时赶来长安啊,如今杜如晦的命可全都握在你的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