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闲居琐记 §京城之舞

有位日本留学生,把他的硕士论文拿来给我看。题目令我一楞:《对北京人跳舞之风的考察》!我天天到公园遛早,看老兄老姐们跳快三平四迪斯科,颇感兴趣,却没想到考察。

老北京人,不管在不在旗,跳舞都没多大天分。从小受的教育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别手摇脚晃的没正形!”长大了唱昆曲、单弦、二黄都有根,搞形体艺术却没门儿。建国之初举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北京市文化局奉命“挖掘”节目。音乐好办,查阜西先生发现“智化寺”和尚演奏的是唐朝的古乐,请几位高僧换上干部服上台一吹打,就落个满堂好。舞蹈却抓瞎了。好不容易“发现”京郊有几位大妈会打“太平鼓”,请来跟延边的朝鲜舞,云南的孔雀舞同台一演,北京人自己看了都叹气。此后再没听说表演过。

解放后北京兴起过两次“跳舞之风”,但都是“奉命而兴”。一次是“一边倒”时,学苏联跳俄式交际舞。开始人们只站在一边看热闹,谁也不肯拉个异性下去跳。但挡不住上级号召,领导带头,青年团员作骨干。终于形成风气,造就一批“舞迷”,刮起跳舞风。有人总结其过程曰:“看不惯;边上站;试试看;死了算!”最后这“死了算”,证明人们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一次跳舞之风取得了“群众自愿活动”的资格。

第二个阵风是“文化大革命”中跳“忠字舞”。是旗手“文化专政”之一种。有没有资格跳,以敌、我界限来区分;划入另册的没资格跳,但须弯腰而探头的看别人跳,接受教育;有资格跳者,跳不跳,如何跳,是考验其忠心方式之一。倒也有其价值,今天若有人表演“忠字舞”,定能起到吃“忆苦饭”的作用。使人永记***同志拨乱反正之功德!

眼下北京人兴起这股舞风,跟前两次绝对不同。是不折不扣的群众自发活动,其策划者多半是老年市民们。日本留学生看到了这一特点,把它写成硕士论文。

前面提到的那位日本青年花了一年多时间,观察了几十个公园广场的群舞点,采访了数十名“手舞足蹈”的热心人,统计了上百种数字,开列了十多个项目,写成论文足有三四万字。我读了一整天,发现北京老百姓的身边小事外国人都能拿来做学问,还真有叫人服气的地方。我最服气的是他对这阵舞风起因的判断。其中引用了一位老年舞迷的自白:“有***领导,我生活富裕了,精神自由了,想多活几年,退休生活要过得有滋有味。我年轻时不跳舞,不是不爱跳,是在众人眼前不好意思!现在?现在中国人不看别人眼色过日子了。自己跳得高兴就行,不喜欢别看,还许是你没欣赏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