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活在晚清 第九章 器藏于家

上章书说到:“我拜赖宁所赐一晚上做了200个俯卧撑。”

我悔恨地捶着地说:“我是真的只想凑合睡一夜而已。”

雨婷把一个枕头扔在我脑袋上:“还只想睡一夜,不想负责,嗯?”她一甩头发,不经意间露出了细润的锁骨和深深的乳沟。

不过这次我可什么歪心思都没有了。200俯卧撑做下来,四肢已经完全无法再配合我做任何运动了。

雨婷把我踢出房间的时候还说,以后要是让她知道我做对不起她的事,她就没收我身上某器官。

现在的女人怎么一点也不懂得含蓄呢,你看过去的女孩子多好,动不动就脸红红地说“你坏你坏”,要不是就是“再也表理你了”。

今天等雨婷和赖宁走了以后,我就在想院子里的零碎咋往清代带,小物件还行,那个机床(那机床是那种老式的机床,是人力的,个头挺大。)咋办,于是我就给老瞎子打了一个电话,然后就坐在在院子里等他。

老瞎子来了以后撂下一句狠话:“绕着井口先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然后大喊“我错了!我对不起党,对不起父母,我下次一定达到百米4秒。”ok,记着这个口诀。”然后老瞎子就走了,和来视察工作地没什么俩样的。

最后,我只能无奈的骑着三轮拉着一车零碎。绕着井口先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然后大喊“我错了!我对不起党,对不起父母,我下次一定达到百米4秒。”

之后我就出现在了青云山,而且是我的茅草屋前,远方是一片旷野,旷野的两边是绿油油的草地。踏着青草走上一片低矮的山坡。

坡下是一大片整齐地禾田,陌纵横相连,一直伸向远方地平线上。早出晚归的农夫正牵着耕牛在地头悠闲的吃草,间或有孩子的嬉笑声远远传来。

就在这时二胖从茅草屋出来了,咋见我的三轮倒是惊奇了一阵,我也惊奇了一阵,现在的青云山基本上在我的格局上没什么大的变化。

原来的茅草屋现在已经是一个联络站和瞭望哨,而在山上,也就是原来袁熙的墓旁,发现两处隐蔽的石洞,小一些的用来放置董存瑞的这些零碎,大的那一座,宽敞干燥,通风良好,很适合居住。

二胖这时走了过来说道“今天你地和小董去村长那一趟。”其实昨天二胖就和我说了这事,村长要尽一切可能拉拢年轻汉子。我这就有四个,不过现在就剩俩了。

我一听是这事,于是先把机床拉了过来,然后送回了车子。拉着董存瑞就直奔村长家而去。进了村子,我俩一路奔村长住的甜水井胡同来。

村长名叫戴桐,而且这戴桐还真是个人物,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一说要找那个衣服很破、在这个村的戴老头,整个街的人都知道。

到了门口,董存瑞上前扣门,迎出来一个年轻后生,他一看是我俩。也没说别的,冷冷的撂下句话:“我爹不屑与不守时的人往来!”

我顿时火冒三丈,是你村长求我俩来的,又不是我上杆子求你爹办事的,什么态度,想着就要叉开门就要赏这小子俩大嘴巴。

董存瑞连忙拉住。稍一琢磨,就从兜里取了纸笔,写下这么几个大字:来复枪线,长形弹丸,后膛装填。董存瑞把纸交给那小子,说道:“交你爹去吧。”

我对董存瑞说“你写的什么?”我一直奇怪,董存瑞来到清朝到底要干些什么。还有他今天的举动有点怪怪的,要照以前,肯定是一巴掌抽过去了。

董存瑞很是奇怪的看着我,说:“你不知道这老头是谁?”他那只眼却很平静地看着我,一点也瞧不出喜怒,而且董存瑞一个眼珠子在看我的同时另一个眼珠子还能在眼眶里悠闲地转着,他看着我的眼神盯的我心里发毛。

我为了缓解气氛,扑哧的笑了一声,看来董存瑞是顾及人家的村长身份了。于是我很是理解的说道:“咱们村的村长吧!”

董存瑞苦笑着道:“这老戴家还真是黄鼠狼下崽,一辈不如一辈。打他祖宗那儿就是这臭脾气,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叫康熙爷断了个流放盛京。到这会也有六七辈了吧,结果还是这脾气,感情是胎里带来的,改不了!”

我也是一时随口问道:“哦?不知这个戴家老祖宗,姓甚名谁?”我看出来了,这村长的祖上倒是挺有来头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村长父子光学了祖上的臭脾气。

董存瑞很是崇拜的说道“嗨,就是当年的翰林院侍讲,戴梓戴翰林么!就那个火器专家、八天制造出‘冲天炮’的戴梓”这几乎是和勃朗宁一个级别的。

说起这个戴梓,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是江西安庆人,自号耕烟老人,号称清朝最伟大的火器专家,曾造出多种火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连珠铳”的机关设计十分巧妙,可以将击发和装填弹丸两个步骤连动进行,从而简化了装填手续,大大提高了发射速度。

在当时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的火器。由于其原理与现代的机关枪类似,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

而这一发明,在时间上,足足领先西方国家二百年!除此之外,戴梓还仿制过荷兰的“蟠肠鸟枪”、比利时的“冲天炮”(又称“子母炮”)。

然而满清朝廷却愚昧的认为“骑射乃满州根本”,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在那里,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

“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就是他真实的写照。直到戴梓77岁时,他才被皇帝赦免,不久后便因贫病交加,溘然辞世。

史书上说,戴梓死后,他发明的连发火器并没有成为清军大规模装备的武器,只能“器藏于家”,至乾隆朝后便逐渐失传,谁知道原来这个村长戴桐,竟然是他的后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讲章分解。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