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儿啊,媚儿。下次见到你一定要狠狠地打一顿你的小屁屁。”李易一屁股坐在厨房的灶塘边上,边揉着被压红的肩膀边在心里发狠地想道。
就在李易心里YY着媚儿那性感的小屁屁在自己的铁掌下被痛打时,一个大约四十岁上下年纪的胖子走了进来,看到正在揉肩膀的李易后一愣,接着看到已经装满水的水缸后更是大感意外。
“不错啊,小哑巴,今天这么早就完成挑水任务了。”
胖子名叫袁铜,当李易知道这个名字时忍不住裂开嘴巴无声的大笑起来,袁铜…圆通?申通不是更好?而当李易知道袁铜是镇安坊的厨子时,李易认真的大量袁铜的身材,觉得应该叫圆桶还差不多。
在李易现在这具身体的零星记忆里,袁铜这个人对李易还不错,每天在李易挑完水后,都会叫李易留下来烧火,然后在做完各道菜后,以试尝为由偷偷地给李易一些菜吃。正因为这样,李易才没有被饿死。
老规矩,烧火,不过因为以前过来都是灶膛里有火,李易只要往里面添柴火就行了,但是今天由于李易挑水任务完成得早,得生火,李易不禁傻了眼,这个世界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怎么办?难道真的要象小说里的那样用‘打火石’?
‘打火石’俗称‘燧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类型:层状燧石: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结核状燧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有球状、卵状、棒状、盘状、葫芦状、不规则状等结核体,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达1-2米。
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石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华夏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
李易四处张望,在灶膛旁边,李易发现了一个白色石块和一个大概十厘米大小的斧头状袋子,袋底是铁制的,袋中装有一些棉絮状的东西——就是传说中的打火石、火镰和火绒了。
李易刚刚拿起打火石,袁铜就在一旁叫道:“小哑巴,别浪费火绒了,旁边有火折子。”
这时,李易才发现刚才拿打火石的旁边放了一个大概十厘米长的铁制圆筒,赶紧取出,拔出一看,原来这就是火折子,李易以前在老家时看到过,老太爷用来点烟。
很快,灶火烧旺了起来,但见袁铜将洗好的青菜直接放入锅中,然后加水,加盐,就盖上锅盖。这一切让李易看得目瞪口呆。这是做给人吃还是猪吃?
一分钟后,袁铜往锅中的菜上浇了点菜油,起锅装盘,噢不,是装盆。然后用筷子夹起一根青菜放入嘴里,一副享受的样子,最让李易受不了的是袁铜嘴里还喃喃自语的说道:“嗯,不错,不错,有长进了,不会比醉仙楼的差多少。”
猛然看到李易目瞪口呆的模样,袁铜得意的夹起一颗青菜递给李易:“小哑巴,今天你有口福了,今天你袁叔超常发挥炒出了不输于‘醉仙楼’的炒青菜。来,尝尝。”
李易被袁铜的自吹自擂给彻底的震住了,强忍着肚子里翻滚的感觉,李易接过青菜,仔细打量,青菜已经有一部分呈现水煮的黄色,袁铜放的应该是豆油,因为没有炒,所以扑鼻的豆腥味,放入口中,天呐,这真的是人吃的?一股豆腥味加咸涩的味道充斥着口腔,李易差点当场吐掉,不过李易知道,如果李易敢把青菜吐出来,除了被袁铜批得体无完肤外,恐怕从此不得再进厨房。
为了不至于饿死,李易只能把青菜强咽下去,不过李易很快意识到那股咸涩的味道,应该是盐巴的问题,李易向灶台看去,果然,袁铜用的是粗盐。
接下来,袁铜的表现彻底推翻了李易对厨师这两个字的理解,白水加入猪肉、红糖、豆豉和盐就是红烧肉,还是秘制的。
鸡肉加姜加水加盐做焖鸡时,李易发现竟然还要加入茶叶,却没有料酒。
唯有鱼汤还算正常,白水加鱼加葱花,但是鱼却是没有先煎一下,而是先放水再直接放鱼肉。
天呐,在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不行,必须得想想办法改变这一切,李易在尝过袁铜的各式菜肴之后,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盐为百味之首,所以李易决定从盐开始他的改良之旅,但是,李易现在才八岁,一个小不点,如果他提出盐的改良方案,又有谁会相信呢。
在李易这具身体的记忆中,李易发现自己处于北宋时代,现在应该是宋神宗赵顼在位,因为现在的年号是熙宁元年八月,而自己现在位置是北宋的京城——东京。大家别误会,这里不是日本,而是河南的开封,又称汴梁。
食盐按李易现在的时价是粗盐五到十五文一斤,而精盐则是五十文一斤,镇安坊用的盐还不是最粗的,是十五文一斤的盐,食盐苦涩的味道不是很重。
钱,钱,钱,我现在只要五文钱,怎么办?
镇安坊的后院,一个小屁孩在急得团团转。
突然,李易想起了些事情,匆匆忙忙的跑回自己的柴房,从破被子的边角和屋角的陶罐里掏出了一些钱币,仔细一数,竟然有十六文钱。这下钱的问题解决了。
然后呢?李易记得粗盐之所以会苦涩是因为粗盐里面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离子、镁离子和钙离子。提纯的过程好像是先过滤,再反应,再过滤,最后蒸发结晶。
李易现在是无比的感谢高中时的化学老师,按实验要用氯化钡,但是现在没有,在李易的印象中加氯化钡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硫酸根离子,所以李易决定使用石灰水,碳酸氢钙也行。因此,李易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地上划着化学方程式。
最后,李易在厨房找来一个破瓦罐和二个破海碗,忍痛将破被单撕下一大块放在水里仔细清洗。
随后,李易怀里揣着十六文钱在镇安坊的周边逛了起来,一个小屁孩,煞有其事的走在大街小巷,此情此景再加上头上的一缕小鞭子,整个儿就是一宋朝版的三毛。好在东京不愧是北宋的都城,啥玩意儿都有卖,所以很快李易就买到了最便宜的粗盐,一斤五文钱。再跑到染坊用瓦罐装来一罐石灰水。又到杂货店买了一文钱的纯碱,兴冲冲的小跑回家。
将大约半斤的盐倒入海碗用筷子边搅拌边倒水,直到盐全部融化。
把被单叠上三层,平铺在另外一个海碗上,慢慢倒入盐水,轻轻提起被单,果然,一堆黄黑色的杂物被过滤出来,洗净,重新过滤,过滤几次后,盐水中不再有比较粗的杂质了,不过液体还是有点黄色。
现在是化学反应时间,李易先将石灰水轻轻地倒入盐水中,边倒边搅拌,因为石灰水中的碳酸氢钙含量不是很高,所以李易倒入了大半瓦罐的石灰水才使盐水中不再有东西析出,此时,李易不得不把盐水分为二碗,再将纯碱撒入盐水,顿时,盐水中又可以看到大量杂质的析出,接下来又是过滤,足足用了半个多时辰,李易才将这份盐水溶液搞定。
终于到了最后的蒸发结晶阶段了,李易伸了个懒腰,累啊。
小心地将盐水捧进自己的柴房,放好。李易转身出了自己的房门,直奔厨房,依稀还记得,刚才袁铜做秘制红烧肉时用的炉子上面还有炭火,不知道现在灭了没有。
运气不错,李易走进厨房时发现,炉火处于即将熄灭阶段,赶紧在灶旁的木炭缸里夹起几块烧火时留下的木炭,放入炉子里。灶膛的柴火在煮完饭菜后,剩下的木炭会用一个密封的瓷缸装起了,隔绝氧气炭火自灭,就成了木炭,不过这样做的木炭不经烧。
重新在一个角落找到一个破瓦罐,李易带回房间将剩下的石灰水装好,而过滤好的盐水倒入原来的瓦罐中,提前瓦罐走进厨房,将瓦罐放在炉火上,然后撅着屁股进行蒸发结晶。
五分钟后,盐水溶液开始沸腾,李易小心地用筷子进行搅拌,半个小时后,瓦罐中呈现大量的固体,只剩下一丁点水了,李易将瓦罐从炉火上端了下来,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发干,终于,在瓦罐的底部和壁上李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盐巴。收集起来后,李易发现大概有六两左右,希望大家能记住,李易现在是在宋代,一斤是十六两,六两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两多一点。大概二百克左右。
看着自己的辛苦所得,李易用手指蘸了一点盐巴放入嘴中,嗯,不错,应该就是这个味,纯正的咸味。李易咧开嘴巴无声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