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每天学点长寿经 §老有所乐是健康长寿的前提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健康快乐是健康长寿的前提,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

每一位健康老人的养生之道各有不同,有的早睡早起,有的则晚睡晚起;有的专门吃素不吃肉,有的就是爱吃肉,而且还专门吃肥肉;有的不抽烟喝酒,有的就爱抽烟喝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老有所悟、老有所乐。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们整天忧这忧那,爱悠悠恨也悠悠,岂不早就忧死了?不是得心脏病就是得癌症[2],哪里还会健康长寿呢!

笑是健康长寿的生理需要

俗话说:“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笑是人类一种独特的锻炼方式,对肌体来说是最好的运动体操。

具体地说,笑能让呼吸、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做适当的协调运动。平时的体育锻炼,都只能锻炼身体外表,内部器官很难与之共享;而笑,则可以有效锻炼肌体内部器官。例如:

笑能对呼吸系统产生良好作用,使肺部扩张,在笑声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笑能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加强消化器官活力;

笑能消除精神紧张,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消除烦恼,振奋精神;

笑能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笑能加速血液循环使得面容红润;

笑能增强肌体活动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起到某些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笑能影响内分泌变化,使得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糖增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加速,新陈代谢旺盛。

不难发现,笑能治病,至少能防病,这一点名不虚传。在国外,已经有各种各样把笑用于治病的案例[3],我国古代这样的案例就更多了[4]。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人建议在医院里设相声科,利用相声这门笑的艺术来为病人笑疗,众所周知,这一设想后来并没有得到推广。

乐观有利于治疗疾病

中老年人有没有良好心态,与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乐观者长寿。心情乐观开朗,平时就不容易得病,即使得了病也容易看好。这个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一位已经退休的银行行长患有大面积心肌梗塞、室壁瘤,并且还有血栓,当地医生告诉他,要想活命,唯一的办法是去北京某医院做冠状动脉搭桥,把室壁瘤切掉。

他到了北京这家医院后,医生告诉他说,做这个手术前必须先做一个心肌存活试验。如果心肌有存活的,搭桥手术便有希望;否则即使搭桥也没用。结果,心肌存活试验做下来没有看到活的心肌,这令他感到非常绝望。

回去后他想,这下子完了,只能“活一天算一天”了,于是写了四句话勉励自己:“忘记过去,不看现在,享受今天,展望明天”——想当年他当行长时高朋满座,前呼后拥,并且年薪几百万,可是今非昔比了,所以一定要“忘记过去”,否则必定整天活得不开心;看看现在的这些行长,比自己过去当行长时更威风,所以坚决“不看现在”的行长,以免触景生情;既然自己已经被判“死刑”,那就好好“享受今天”吧,过一天是一天,决不虚度;虽然我的病现在没法治,可是说不定将来还会有希望的,所以我要“展望明天”。

在这种乐观心态下,两年后他又去北京做复查,一拍片子,咦,心脏明显缩小。所有医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不相信。因为根据常规,他的心脏只会越来越大,于是重拍,结果照旧。后来每做一次复查、超声波,都能明显看到心脏在缩小、心功能在明显改善、血栓在慢慢消失。

这就是心情乐观的好处。现在他生活得很好,天天都要登高爬山,锻炼身体。他的身体健康主要不是靠吃药,而是靠乐观[5]。

不乐观的人容易得病

中老年人所患各种疾病,通常表现为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在所有中老年人所患疾病中,70%至80%与精神因素有关。

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不乐观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病;另一方面,中老年人的精神、情绪自控能力差,经不起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更容易患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十二指肠溃疡、紧张性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癌症等疾病。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300名老年中风病人患病前的人格调查发现,其中阳型人格[6]发病率最高,偏阳型[7]处于第二位,两者合计占72.3%。阴型人格[8]的发病率占18%,它虽然没有前两者高,但也必须引起重视。阴阳平和、性格偏阴的中老年人,中风发病率较低。

这表明,中老年人患中风的比率高低与其本人性格有关。说到底,与其生理功能的变化适应性有关。适应了身体就好,否则就容易患病。

除此以外,中老年人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另一种疾病(精神障碍)目前的发病率高达20%至30%,它与一个人是否乐观就有很大关系。其发病原因是:心理创伤如家庭烦恼、生活不安、精神过度紧张等,由此造成忧郁和应激反应,进一步发展为神经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脑组织代谢障碍、血流减少、缺血和缺氧、脑组织损伤,导致老年痴呆。

精神不乐观,不但容易发病,而且还会影响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例如,心情悲观时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会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骤然升高,都属于这种情形。

避免乐极生悲的极端

有个成语叫“乐极生悲”,之所以有这个说法,表明一个人兴奋不能过度。老有所乐的乐,是指一种开明的思想和乐观态度,一种情绪,一种人生;而不是单纯指笑,更不是要么三年不笑,要么就狂笑不止。

避免乐极生悲

紧接着上面笑的治病功能,既然有笑疗这个说法,把笑当作一种药,那么就有个用药量大小的问题。一味下猛药,就可能乐极生悲。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清代吴敬梓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描述的范进,是一个官迷心窍的老儒生,一心想金榜题名,为此他从20多岁开始应考,一连考了20多次。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早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时刻期盼着中举,可是又从来没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完全习惯于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经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54岁时终于中了举人。所以他一看到“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时,那被失败和屈辱窒息了的欲望和自尊以及多年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爆发,终于乐极生悲、喜极而疯。

现实生活中乐极生悲的事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人,肌体功能逐渐衰老、心脑血管发病率高,一定要力戒大喜大悲。有时候,仅仅是在麻将台上摸到一副“杠开”,就可能会由于过分激动而命归黄泉。

中老年人不能大笑的几种情形

一般来说,患病的中老年人遇到以下几种情形时不能大笑。如果实在忍俊不止也要降格以求,改大笑为微笑,决不拿健康或生命开玩笑:

脑血栓、脑溢血等脑血管病人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严禁哈哈大笑,否则会引起病情反复甚至死亡;

心肌梗塞病人发作期和恢复期,如果心脏内有栓子决不要哈哈大笑,甚至不能高谈阔论,否则会加重心肌缺血,容易心力衰竭而死亡;

胸腔、腹腔、心脏、血管等外科手术痊愈不久的病人不宜放声大笑,否则会加剧疼痛,影响刀口愈合;

疝气(小肠气)病人不宜哈哈大笑,否则会导致腹内压力增加,以至于疝囊增大或降至阴囊后形成嵌顿疝;

尿道或肛门括约肌松弛的人不能经常哈哈大笑,否则容易导致腹内压力增加,造成大小便失禁;

有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的人不宜哈哈大笑,否则会造成下颌关节脱位,真的会“笑掉下巴”;

吃饭时不宜哈哈大笑,否则会导致食物进入气管或支气管引起剧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造成生命危险;

吃饱饭后不宜哈哈大笑,否则容易诱发阑尾炎、胃扩张及肠扭转等疾病;患口唇干裂、口角生疮的人不宜哈哈大笑,否则容易笑裂口唇、“笑豁了嘴”,引起出血或造成感染。

老有所乐应该从44岁开始

老有所乐,虽然乐在老年,可是这种乐观性格的培养却要打提前量。一般来说,如果无法在童年时代就养成乐观性格,最晚从44岁开始就要着力培养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国的大量统计资料表明,43至45岁的男人在生理上会发生巨大变化。正因如此,45岁被确定为青年和中年的分界点。

这种变化的最大表现是,男人的生理功能曲线从高峰开始下滑,工作和家庭负担曲线开始上升,在这里形成交叉点。

这表明,随着生理发生变化,44岁男人的心理、思维、工作等方面都会相应发生显著变化,集中表现为八大危机(信念危机、事业危机、职业危机、人性危机、生理危机、心理危机、情绪危机、亲子危机)。

面对如此众多的危机,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的心已老,没有知己,甚至没有无话不说的真心朋友,精神上普遍存在孤独感。

这时候的他们能否建立起乐观情绪,是将来能否老有所乐的基本保证之一。这时候的男人如果自我感觉很不好,就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1 《论语·宪问》:“乐然后笑”。

2 情绪不好容易得癌症。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著名实验:拿一根鼻管搁在鼻子上吸收你的喘气,然后把它放在雪地里10分钟。如果雪没有变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研究表明,这种紫色雪里就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

3 美国科学家把48位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每天观看30分钟喜剧;另一组作为参照组。一年后发现,参照组中有10名患者心脏病反复发作,而观看喜剧的人中只有2人。究其原因在于,观看幽默影片可以减少两种最容易引发心律不齐导致心脏病发作的荷尔蒙,相当于经常服用一种名叫第二阻塞剂的药物。

4 清代有位巡抚大人抑郁寡欢,整天愁眉苦脸,家人一筹莫展,于是特邀名医前来诊治。名医仔细望闻问切后诊断为“月经不调”,巡抚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说:“堂堂男子,焉能月经不调,荒唐之极!”从此,每当忆起此事或与亲朋好友谈到此事,巡抚大人都要大笑不已。可是殊不知,他能得出这一荒谬结论正是这位名医所要的结果。果然,巡抚大人的病后来在慢慢的笑声中不治而愈了。

5 与此还有许多相反的例子:一个人本来没病,或者被医生误诊了,由于精神负担太重而被吓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病死”却被“吓死”。这方面的例子同样能证明乐观与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读者可参见本书第七章《老有所医》。

6 阳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易怒、急躁,对晚年生活不能很好适应,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偏激、固执。实际上这是悲观心理反应的另一种兴奋表现,中医认为“阳刚之性太过则易折寿”。

7 偏阳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积极的一面是行动上不服老,但消极的基点是怕老。思想和行动相违背,违反人体自然规律,经常出现力不从心,中风发病率高。

8 阴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性格内向、多疑、感情抑郁,孤独和自卑感日益加深。由于活动量小,所以容易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热阻滞经络而致中风。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