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为了让家长横挑鼻子竖挑眼,“供批判”用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环境教育。没有父母赏识的孩子,是很可怜的,说是孤儿也不为过。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尤其是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和鼓励。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弱,需要看家长的脸色行事,会把家长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镜头回放
一位母亲去参加幼儿园家长会。老师当众批评说,她的儿子是全班30位小朋友中最差的一个,“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儿子在回家的路上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强抑住眼泪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后,妈妈在家长会上听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流泪。回到家后,他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你的同桌这次排在第21名。”
妈妈一边说,一边悄悄地观察儿子。她发现,在她说这句话时,儿子黯淡的眼神发出闪亮的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起得比平时都早。
儿子上初中后,妈妈在家长会上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点名批评,可最终意外地没有等到。家长会结束后,她与老师个别交谈。老师说,按照这样的成绩,你儿子考重点高中很危险。
妈妈惊喜地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就在校门口等她。她在回家的路上对儿子说,班主任老师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再加把劲,考重点高中就没问题!
高考开始前,妈妈鼓励孩子说,只要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相信你能考上心目中的清华大学。
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儿子跑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这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呀!”
关键词辨析
赏识:指长辈们认识到孩子的品德、才能、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赏识教育,虽然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可是在几千年来的实践中,家长在婴幼儿身上都是这样做的。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逐渐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对照“完人”,家长又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许多差距,赏识教育也就慢慢变成了“贬低教育”“挑错教育”,甚至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赏识教育在3岁以前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家长眼里,这些孩子个个都是天才,什么都能学会。所以,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及至学龄前,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孩子在家长及周围所有大人的关注、信任、尊重下,最能发挥自己的无穷潜力。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剔除功利主义的扭曲心态,对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会得到舒展。
关键处点拨
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夸奖孩子。家长如果对孩子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这样的夸奖就是虚伪的,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虽然充满感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赏识”,并不能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但仍然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在父母、老师欣赏的目光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显示出了特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就是“心理暗示”在发挥作用。
关键处点拨,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做到以下4点:
1 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看着自己的爱情结晶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会无比喜悦,这时候他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呵护孩子,都是不过分的。
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了小学以后,如果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如别人,听到的赞美和鼓励就会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当孩子在付出了百般努力后,仍然得不到父母的赏识,心里就会背上沉重的负担。
全国范围内的一次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最希望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而最不希望得到的是“多给零花钱”。这与现实恰恰相反。这表明,孩子需要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远远超出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可笑的是,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时很大方,可是在给孩子肯定时却很吝啬。
从这里,你难道还看不出家庭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吗?
2 恰当把握赏识教育的度
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家长的赏识和重视,是每个孩子内心的强烈需求。一个孩子如果在青少年时代缺少赏识,会直接影响到个性的发展,甚至造成一生的个性缺陷。
有鉴于此,家长要恰当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而决不采用模糊价值判断,更不能颠倒是非。总的原则是:赏识孩子要及时;要具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要有个性。
在家庭教育中,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应当注意,赏识毕竟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否则可能会造成教育的灾难。
赏识不可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如同“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并不等于每个孩子就是天才一样。赏识,改变的并不是孩子的现实,而是一种心理感觉。决不能因此让孩子无法正视现实。
赏识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但不能让孩子患上“赏识依赖症”。就好像炒菜时所用的味精,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使用过量,也会损害人体健康。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从父母的赏识中学会、领悟并进而发展为自我赏识。
要注意掌握最佳的赏识时机,在孩子感到犹豫、担心、害怕时,适当运用赏识手段,会让孩子信心倍增。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的“味精”不够时,你才需要适当增加;如果孩子本来就信心十足,这时候家长就可以撤下“味精”了,不让孩子养成依赖外部激励的不良习惯,以免味道太“重”,反而坏了胃口。
当然,从整体上讲,我国家长对孩子的赏识还远远不够。
3 用赏识激励孩子成长
本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懂得赏识教育的妈妈。如果妈妈不相信他的潜力,不尊重他的人格,而是与大多数妈妈一样,整天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用功、不如别人,甚至整天跟踪、盯梢,打探孩子做了些什么,孩子最终可能只会成为一个失败者。
用赏识激励孩子成长,要讲究方式方法。例如,一位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下周要考试了,我很害怕。”妈妈提高嗓门说:“怕什么?别怕!妈妈知道你是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就不会有问题!”这是赏识教育吗?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妈妈的确是在用赏识的方法鼓励孩子,可是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根本无济于事。
这位妈妈并没有掌握赏识教育的基本技巧,那就是:接纳情绪→疏导情绪→提供帮助。正确的回答是:“你觉得哪些地方感到害怕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好吗?”然后提出具体建议,这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效果。
4 少赞美,多鼓励
家长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要认真处理好赞美和鼓励两者之间的关系。赞美和鼓励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着重点放在孩子身上,眼睛盯着结果,而后者则主要放在他们所做的事情和过程中。
对于分辨力不强的儿童来说,家长不必把赞美和鼓励划分得过于清晰,可以笼统地“表扬”他们。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渐渐增长,他们的分辨力也在逐步提高,这时候家长就要逐步降低“赞美”的比重,提高“鼓励”的比重。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懂得,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取得,关键在于他们的努力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只要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是“好孩子”,结果怎么样,并不是最重要的。
例如,一位小学生这次考了98分,位列全班第2名。妈妈对他说:“很好,我的儿子真聪明!”这样的回答就不符合上述原则,因为她只看到结果(无论这个结果好坏),而没有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孩子会想:如果我下一次考试,还是这样努力,分数却没有这次高,妈妈还会这样讲吗?
正确回答是:“妈妈知道你最近学习很努力,继续努力,好么?”只字不提考试分数。让孩子知道,只要他努力了,就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孩子都有一种心理,希望家长能关注并鼓励他的努力过程,否则会对自己的行为没把握。
关键的关键
1 清朝的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思。”
2 赏识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把对自己的肯定稳定下来,并加以强化。这一点非常重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家长对他的赏识,变成自己对自己的赏识,这对提高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帮助。
3 赏识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好孩子,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即便是“坏孩子”,也有药可救,决不能任其在“我是一个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