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从来就是一种紧俏商品。如果条件允许,孩子也争气,为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无可厚非。如果要砸锅卖铁去择校,孩子的学习又跟不上,这种择校得不偿失。
有人认为,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一连串的“不”和“好”,既说明了择校的重要,也反映了家长对现实的无奈。可是不能忘了,成才并没有什么公式可循。
镜头回放
成都市唐女士的儿子晓剑(化名),现在是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上一年,由于晓剑的中考成绩不理想,他的择校问题成了全家的头等大事。
唐女士和丈夫怀揣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四处托人找关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进了一所一流名校。全家人如释重负。然而一年过去了,晓剑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相反,家人和他自己都感到很失落。原本开朗活泼的他,变得少言寡语,谁见了都不是滋味。
原来,进入重点中学后,由于学习基础不牢,晓剑总是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看看班上其他同学个个都是那么优秀,巨大的反差令晓剑感到自卑、压抑。
更要命的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在和晓剑进行思想沟通时总是雪上加霜:“你是交费生,父母花这么大的代价送你来上学,容易吗?再不加倍努力,你于心何忍啊?!”
关键词辨析
择校:指为孩子选一所理想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或大学。
优质教育从来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古往今来教育家们的共同理想。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表达“人不分贵贱都有平等受教育权”的主张,到西方柏拉图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用法律落实教育权利,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尤其是走到今天,大家都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怎样尽到责任,让他就读一所理想的学校(包括幼儿园),是萦绕在每个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叔八大姨心头的一件大事。他们为此废寝忘食,甚至不惜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望子成龙”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家长为孩子择校的全部理由和诠释。择校,也因此成为当今非常普遍、非常敏感的一大社会现象。
择校固然热闹,可是家长更应当明白,学习的主人是孩子。虽然外部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理性看待择校现象,正面鼓励孩子,不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否则就可能事与愿违。
关键处点拨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引发当今择校热高烧不退的主要原因。与名校相比,名师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更大。所以,无论是否择校,家长都有必要关注一下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教学环境怎样、办班是否科学、教学方式是否先进、孩子是否感兴趣、离家距离远近、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迷信名校、名师。
关键处点拨,要求家长在这方面做到以下4点:
1 理性看待好学校、好老师
名牌学校、名师指点,几乎是所有家长为孩子择校、选班的焦点。
虽说这种心态并没有错,名牌、名师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优质、信誉,可是如果到了迷信的程度就大可不必了。
就像医院里的专家门诊一样,病人太多,医生走马观花,质量很难有保证,更别提那昂贵的挂号费了。最理想的选择是:投奔那些“准名师”——教学质量不错,“脾气”却不大。
家长应当明白,一般来说,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是事实,但这些学校的生源质量好,是其升学率高的最重要保证。说句极端的话,正如有些家长所说,这些学校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意思是说,重点学校在招生时千挑万选,网罗了一批一流的学生。有了这样的生源垫底,不要说这些老师教学质量不错,即使水平稍差,升学率仍然会“很高”。
同时,名牌学校、重点学校里的名师,很多是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作业量、缩短孩子的睡眠时间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
进了这样的学校,孩子苦不堪言。原本的优秀生,稍有不慎就会跟不上,更不用说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发生人格障碍的比例要高得多。就像本案例中的晓剑,在这样的压力下,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择校时,除了关注学校、老师外,更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优劣势与想法。只有对孩子有了正确认识,家长才能为孩子“量身定购”一所理想的学校。换句话说,社会上公认的好学校,并不一定最适合你的孩子。
2 不要好高骛远,赶鸭子上架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就难免落空。接下来的情形是,大多数家长会因此变得不近人情,赶鸭子上架。
家长应当明白,如果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就不该千方百计甚至花大钱把孩子弄进重点学校(或普通学校的重点班)。由于原来底子薄,孩子很快就会学习吃力、心理压力增大,一进校就搞得很自卑,灰头土脸的,迟迟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更何况,重点学校的班里人数通常较多,老师的精力有限,对后进学生关注很少。还有借读生,名额是别的学校的,不是“自家的孩子”,要求学校和老师对他们完全一视同仁,也是不现实的。
以初中阶段为例,目前各校在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已经比较均衡了。择校,让孩子大老远地从城市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读书,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带来很大压力。
3 不拿经济压力制造精神压力
择校,或多或少要支付一笔择校费,大多数家长都会把这笔择校费记在孩子的“账”上。孩子一回到家里,家长就喜欢唠唠叨叨,刺激他们:“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呀!你再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
有的家长甚至通过会计核算的办法,把所有费用分摊到孩子上学的每一天。计算结果表明,孩子每上一天学,就要用掉家中多少多少钱,从而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孩子的感觉是,自己欠了家长一辈子的债,今生今世都还不起!
这些家长的初衷也许是好的,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可是这种方法太粗糙、太简单。
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以为只要有“投入”就会有“产出”,张口闭口总是“钱”。说这些话,只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巨大的阴影!有些孩子被念叨烦了,就说,“这些钱我将来一定加倍奉还”!家长就只能气急败坏,全无还嘴之力。
这些家长不知道,孩子学习跟不上,在学校会受老师白眼,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回到家里还要受家长训斥。久而久之,轻者会患精神忧郁症,产生逃学的念头,重者甚至会轻生。这种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从孩子的作文尤其是日记中最容易看出端倪。
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择校增加了经济负担,这种情况并不是不能对孩子提,但应当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家长可以在假期或是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孩子陪自己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劳动的繁重,同时让孩子写出切身感受来。
不用家长多说,孩子就能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体会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其教育效果,要比动辄把“钱”挂在嘴边好得多。
如果孩子的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一起寻找原因,决不拿家庭经济压力来制造孩子的精神压力。
4 尊重孩子的意愿
开明的家长,无论孩子上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择校问题上,都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孩子才会没有过重的心理压力,才能考出好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位农村女孩严欢,2001年小学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好,该市外国语学校主动登门,愿意录取她。她自己也非常想上这所本市最好的初中,可是家中很难一次性拿出3万元择校费。所以,当妈妈征求她的意见时,懂事的她拒绝了妈妈的好意,主动去了本乡一所普通初中。她说,只要自己努力,相信上哪所学校都一样。
2004年初中毕业时,严欢考了574分,以一分之差没能进入省重点高中。如果要读省重点高中,需要交纳择校费3万元,最后她去了一所市重点高中。现在她读高二年级,学习成绩始终在全班和全校名列前茅。
请不要忘记,家长越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心情越舒畅,学习就越努力,考试就发挥得越好。
关键的关键
1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孩子择校比例大约占12%。家长要尽量避免动不动就对孩子说对得起、对不起“钱”之类的话。
2 外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是变化的条件。决不要把孩子就读什么样的学校,与孩子的前途等同起来联想。
3 无论孩子就读什么学校,在班里的名次如何,都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用家长的经济压力去制造孩子的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