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家长不可不知的36个关键词 关键词19 逆反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到了十五岁左右时,总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于是,家长不高兴了,气急败坏。殊不知,这是一种正常的“十五岁现象”,叫“逆反”。

孩子之所以逆反,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不懂得这时的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不一样体现自我价值。家长不能理解、尊重他们,双方势必就会发生对抗。逆反心理是有害的,但不能一概而论。

镜头回放

1999年9月,15岁的初中生李伟逃学在家,父亲发现后逼他做作业、上学、听候老师处分。李伟越想越气,整整一夜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早晨5点,父亲在给李伟准备早饭时,李伟蹑手蹑脚地走到父亲背后,将平时用来剁排骨的斧头拿出来,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砍5斧头,致使父亲当场毙命。

关键词辨析

逆反: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与对方的意愿或多数人的正常反应完全相反。

逆反心理是正常的。从儿童的违拗到老年的倔强,人的一生随时都会出现逆反心理,其中以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的频率最高。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和行动能力;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又会支配他们的强烈表现欲,想通过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体现自身价值。

逆反心理是有害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精神萎靡、工作消极、学习被动……进一步发展下去,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逆反心理是可以利用的,并且决非一无是处。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一方面,要充分了解逆反心理的特点,理解孩子;另一方面,对逆反期的孩子要正确引导他们的逆反思维,借此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处点拨

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都具备推理、反思、想象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

目前的学校教育,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大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家长有必要给孩子补上这一课,善于启发孩子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质疑,而逆反期,就是家长对孩子进行这种训练的最佳时机。

家教新观念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做到以下4点:

1 了解逆反心理究竟是怎么回事

许多家长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一筹莫展。他们说:“这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道中了什么邪!”

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因为人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身体变化以外,思维方式也会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处处想体现“自我”的存在。

逆反行为及其成因,主要分为以下8类:

超限逆反 教育时间过长,超过了心理承受限度;

饱和逆反 过多重复某些教育内容,孩子不愿意听;

禁果逆反 家长不许这样,孩子对此却特别好奇;

信任逆反 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缺乏信任,不相信对方;

自主逆反 教育方式不当,孩子的自主性受到威胁;

评定逆反 家长和老师对某事物言过其实,适得其反;

情境逆反 教育情境不适宜,引发孩子心理抵触;

归因逆反 孩子对家长的教育动机持怀疑态度。

心理学研究认为:15岁左右的孩子,这种叛逆、希望独立的现象表现得最为突出,这种变化被称为“十五岁现象”。

近几年来,“十五岁现象”有提前到来的趋势,十二三岁成了高峰期。这时候的孩子,最喜欢对家长说“不”。家长想管他们,他们会不耐烦地打断说“别烦”,甚至时常躲着家长,不想见家长,情绪层面大于理智层面,做事不问后果,严重的还会离家出走。

本案例中的李伟之所以走极端,是因为父亲不懂怎样对待逆反期的孩子,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

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应当随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反思家庭经济条件是否让孩子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将来无论如何,都有家长在后面护着;反思自己是否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惹他不高兴;反思有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鼓励;反思有没有充当孩子的半个参谋和半个后勤,而不是指导者。

如果孩子的反常现象较为明显,则有必要陪他去看心理医生。

2 了解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逆反行为;而逆反行为,从表面上看就是一种对抗行为,具体地说,是孩子不服从或有意违抗家长和老师的说服或命令。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通常对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他这样,他就越不这样。

一贯“正确”而“权威”的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反抗”“不听话”,最容易发火。

而他们越是发火,孩子就越是反感。这样,双方的矛盾冲突就箭在弦上了!

其结果,轻者直接影响到孩子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重者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直至鱼死网破。

近年来,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杀亲、离家出走、自杀现象有增长趋势,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逆反心理疏导失当有必然的联系。

3 重点关注孩子的性逆反

“十五岁现象”表明,孩子的逆反期与青春期有着年龄上的重叠,这时如果逆反得不当,孩子很可能在性问题上栽跟头。为此,家长有必要重点关注孩子的性逆反。

性逆反的类型,主要是禁果逆反,表现为家长禁止孩子看与性有关的书刊,孩子偏要看;家长不让孩子谈恋爱,孩子偏要“早恋”。对此,家长和老师都十分头疼。

孩子的性逆反是无法根除的。因为这时候他们的性意识已经开始萌动,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了解性奥秘,不大容易接受成人灌输的观念。这时候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激增,又会导致性情绪的极大波动。因此,在他们身上难免会出现失控的逆反情绪。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当孩子遇到困惑时,心平气和地与他们探讨,尽量减少孩子的性逆反。

除此以外,家长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一要废除对孩子的性禁锢主义。

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怎样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怎样辨认不同品质的异性,而是一概反对他们同异性交往,向他们灌输怎样防范“坏男人”“坏女人”,从而造成孩子对异性交往有一种恐惧感,形成对性本身的反感,严重者会导致他们成年后的性变态。

二是在性问题上不能言行不一。

例如看电视时,不许孩子看“爱情片”,可自己深更半夜偷看“三级片”;不许孩子看色情书刊,可自己枕头底下就藏着好几本,里面可能还夹着避孕套;与朋友交往满嘴污言秽语,不注意道德规范。这一切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伪君子,从而产生性逆反。

4 切实帮助孩子度过逆反期

逆反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用很大。这个时期,家长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方式。

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帮助孩子度过逆反期:

多进行情感交流 逆反期的孩子,其实内心强烈地希望与父母沟通,可是嘴上并不一定会说出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适时抓住机会,多与孩子交流情感,主要方式是:

与孩子交谈,告诉他们家长、老师“啰唆”的积极意义;

当孩子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时,要聚精会神地听;

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对孩子的错误观点,要耐心地听完,再发表意见;

要用尊重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和孩子一起商讨、研究家庭大事,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在言传身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帮助孩子愉快地度过这个特殊的生理期。主要方式是:

了解并掌握逆反心理有哪些特点,用以指导家庭教育;

用科学、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用人格魅力赢得孩子的信赖;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别人;

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成人社会遇到的问题;

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而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行动;

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隐私,同时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允许孩子犯错误,冷静地处理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

关键的关键

1 与父母对着干,是逆反期孩子体现自我的一种常见方式。当然,他们并非只与父母过不去,对着干的对象还有老师乃至更多的对象。逆反期结束,症状会慢慢消失。

2 孩子的逆反行为,往往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所以,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恰当、宽容,努力了解逆反心理的特点。

3 要减轻和消除逆反心理,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状况循循善诱。切记,心病还须心药医。